法华经讲记·劝持品第十三
印广法师
『劝持』,劝导众生受持《妙法莲华经》。其实从第十品以后几乎都是在『劝持』。佛意犹未尽,专门讲了《劝持品》。到后面第十四、十五、十六品,哪一品不是在劝持啊?《法华经》非常妙,乃至从《序品》、从《方便品》开始,就是在『劝持』,是不是啊?品品叫『劝持』。
那么这一品主要是通过菩萨来劝持。大概是这样:一开始是二万菩萨发愿于佛灭后,于浊恶世中弘扬《法华经》;可阿罗汉不争气,他们也弘扬《法华经》,但要到他方佛土去,为什么?他看到佛授记了那么多菩萨,看到那么多佛土之殊胜,而娑婆世界众生太坏,太顽固,他是惹不起,躲得起;所以佛又示意那八万那由他恒河沙菩萨在定中沟通,由他们再次发起,弘扬《妙法莲华经》,要到恶土来。
【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与二万菩萨眷属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惟愿世尊不以为虑,我等于佛灭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多増上慢,贪利供养,増不善根,远离解脱。虽难可教化,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经,持说书写,种种供养,不惜身命。】
这是对佛的恭敬,请您老人家宽心,不要焦虑。有我们这些菩萨在,都不是吃干饭的,我们也要来弘法。那么这里为什么把药王菩萨放在前面呢?药王菩萨是弘扬《妙法莲华经》的典型代表。他燃身供佛就是供《法华经》,燃臂供佛就是供养《法华经》,不惜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弘扬《妙法莲华经》。所以〈劝持品〉,以药王菩萨作为当机。
善根转少,多增上慢:『增上慢』就是贡高我慢,众生的特点就是自以为是,好占上风。
『贪利供养,增不善根,远离解脱。虽难可教化,我等当起大忍力』。大忍力:忍之为德,持戒、布施等所不能比。不管世间法出世间法,没有一定的忍力,你一事无成。一切万法都是自己一个念。不见这个道,你修「忍」,不能成就。甚至那种「忍」还会修出自己的仇恨心、报复心。『大忍力』一定是基于明心见性,明白一切万法跟我到底是什么关系。
【尔时众中五百阿罗汉得受记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愿,于异国土,广说此经。
复有学无学八千人得受记者,从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当于他国土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是娑婆国中,人多弊恶,怀増上慢,功德浅薄,嗔浊谄曲,心不实故。】
一个是『异国土』,一个是『他国土』。你看是不是?五百阿罗汉看到人家要弘法,也不好意思了:我们也要弘扬《妙法莲华经》,但是要在『异国土』。跟菩萨的心态能不能比啊?讲老实话。为什么呢?你不要怪我们,我们惹不起这些东西。这是真话啊!娑婆国土的人就是这些东西啊!你看我们是不是这些东西啊?包括我都是这个东西。娑婆世界的众生很难教化!这里也给我们一个启发:这些阿罗汉这么小的心量都蒙佛授记,我们这里有没有哪个心量比阿罗汉心量再小的?据我所知,大部分都愿意再来娑婆弘法啊。他们能受记,是不是我们更加能受记啊?
嗔浊谄曲:『嗔』是嗔恨心;『浊』是这个脑袋一天到晚糊里糊涂的、不清爽;『谄』,当面说人话,背后说鬼话,当面讨好卖乖;『曲』就是讲话拐弯抹角,心口不一,甚至完全相反,这是众生的弊病。
【尔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学无学比丘尼六千人俱,从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于时,世尊告憍昙弥:何故忧色而视如来,汝心将无谓我不说汝名,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耶?憍昙弥,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今汝欲知记者,将来之世,当于六万八千亿诸佛法中为大法师,及六千学无学比丘尼俱为法师。汝如是渐渐具菩萨道,当得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憍昙弥,是一切众生喜见佛,及六千菩萨,转次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段经文人情味很重,是不是?『波阇波提比丘尼』前面已作介绍,不再重复。『憍昙』是她的姓,译作「泥土」。『波阇波提』译作「大爱道」,说明这个比丘尼非常慈悲,否则也不会有五百宫女随她出家。很不可思议。
你看『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一直看,她不用吭声。你给这个授记也很起劲,也给那个授记也很来劲,就把我冷落在这里,我看你怎么打发我?所以佛一看就知道了,马上把她的心事说出来了:你是不是讲我不给你授记啊?后面佛就专门解释了:你可不要误解啊!都要授记嘛。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不是已经说过了吗?说既然这样,我就专门给你提一下。
这个『一切众生喜见』与前面的『波阇波提』有关系。「大爱道」是不是『一切众生喜见』呐?这位菩萨以其特有的慈悲心,在生生世世来成就自己的道行。当
然这一定是在明心见性的前提之下,根据自己所习惯的那种修行次第来成就自己。这个时候无量法门皆得成就。
这里有个『大法师』的概念,需要几个条件:
一者,「善知法义」。首先要善知《法华经》《楞严经》之义。最好能够熟读乃至背诵。特别是对已经明理之人,每背诵一次你会心潮澎湃。
二者,「能广宣说」。第一,你要对一切人说法,根据不同的众生根机都能引导到如来藏,这是对人;第二,对一切法,你随拈一法,都能解释为阿弥陀佛。
三者,「处众无畏」。不管面对什么样的众生,不管多少人在场,你心里一点点都不害怕。你胸有成竹,他讲什么样的话你都能把他引到正题上来,叫「处众无畏」。
四者,「巧方便说」。也可以说为「能广说法」。「巧方便说」,在哪里说哪里。站在地球上说地球,在飞机上说飞机,看到飞来一只鸟就说鸟,看到前面有块石头就讲石头,告诉他什么叫『如来藏』,什么叫『阿弥陀佛』。这个法叫「闻一悟千,举一反三」,「三」和「千」都是无量。你只要把『如来藏』道理搞明白了,千变万化你都能对答如流。
五者,「无碍辩才」。这也是在说明怎样「巧方便说」。面对那些有所知障的菩萨,乃至歪门邪道,他故意问难你;你用『如来藏』大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但是佛法也有规定,对这种人可以拒绝回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