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低年级儿童朗读能力教学案例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各年级的要求中都明确规定:“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朗读能力的训练是一项长期的主要任务。为了打好基础,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得从一年级抓起。
一年级的课文围绕生活情境组织教材内容,不仅加强了整合,便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大幅度更新了教材,教材更加贴近儿童生活。作为一年级的语文老师,不要认为孩子不懂朗读,就包办代替孩子的读,甚至将读的重要性忽视了。诚然一年级的孩子不懂什么是朗读,更不懂如何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流露出来。但是孩子是有感情的人,他们有喜怒哀乐。教师可以借助孩子的情感去体会教材中蕴涵的情感。以达到情感的融合。教师要特别重视第一次的朗读指导。因为学生对第一次印象特别深刻。作为教师就应抓住这个锲机让孩子喜欢朗读,觉得朗读是多么快乐!
刚开始朗读课文,我采用伴读。伴读是一种较好的朗读方法,所谓伴读就是用教师的范读,全班学生以听范读为主,同时伴以轻读这样可使全班学生在模仿中掌握朗读的语调、速度和停顿。在教第二册语文园地三的读读背背《小鸟》时,我首先绘声绘色的范读,小朋友们也就小声地跟着我读,当我把课文读结束时,只见下面小朋友们纷纷举起小手要求朗读,他们读得很有味儿。可见伴读能以声传情、以声启智。
孩子爱上了朗读,这对于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迈向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可是让孩子保持朗读的热情,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孩子的语言感悟能力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我觉得有时在指导孩子朗读时,开始师生兴趣高,可后来热情逐渐淡却。有的孩子口在动,可是没有读到心里去;有的孩子拖腔唱读;有的孩子甚至懒得动嘴;有的干脆不理你,干自己的事情。这是什么原因?为何喜欢朗读的孩子不能将美妙的朗读坚持到最后呢?
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找到了症结,那就是我的朗读训练没有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即初入学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老师范读,点生读)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我迅速调整自己的朗读形式。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配动作读、伴读等多种形式把学生朗读的兴趣激发出来。在采取多种形式读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极激励手段。
在学习《夏夜多美》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及激励手段,孩子们在40分钟的学习中还觉得意犹未尽。
下面是我在朗读教学中的片段摘录:
片段一:
师:刚才同学们自读课文,老师开火车检查,看同学们是否将课文读正确。哪列火车开起来?(生:纷纷举手。老师点一列火车开。生评议)
师:同学们将课文读得正确了。我相信学习课文后会读得更棒。读得棒的孩子将会评为朗读大王。发给喜报一张。(孩子们精神为之一震。兴趣高涨)
师: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想象夏夜的美。听完后说说。谁说的好,就证明他认真听老师读了,认真的想象夏夜的美。说的好的我发给他一颗“想象星”。
生:闭着眼睛微笑着听完老师的朗读。看情景非常的投入。
生:夏夜池塘里的荷花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粉红色的,美极了!
生:夏夜池塘里的荷叶象一个大圆盘,碧绿碧绿的,好美哟! 生:睡莲、蜻蜓帮助了小蚂蚁,他们帮助别人的心灵真美! 生:池塘边青青的树叶,碧绿的小草,弯弯的月亮真美!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给回答棒的孩子发了喜报,孩子们心里喜滋滋的,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师:刚才有同学说睡莲、蜻蜓、萤火虫帮助了小蚂蚁,那他们是怎样帮助的?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找出来。
生拿起笔边读边找边画。小组互相交流。全班交流。
师:你们真会读书,那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看谁朗读的最棒,被评为朗读大王?
此时学生纷纷举手,都想获得朗读大王的称号。)师点了“睡莲、蜻蜓、小蚂蚁、萤火虫、作者”五个学生朗读课文。这时其它的学生有叹息声,认为老师没有点到他。这时我说,听的最认真的将是下一轮朗读的同学。骤然间教室安静下来。
师:刚才五位同学谁读的最好,说理由。 生发表意见,评出了朗读好的同学。师发给了喜报。
师:我们进行第二轮比赛。谁愿意读?(此时学生的小手高高举起,一连进行了四轮,孩子们的朗读热情不减。
师:蜻蜓、萤火虫送小蚂蚁回家的途中景色真美。现在我们举行朗读竞赛,看谁将美丽的夜景读出来。读的好的同学将被请到讲台上老师获得老师的拥抱及喜报一张。
哗,此时教室里可热闹啦!孩子们都想获得此殊荣。
师:那你们自己好好的试着朗读课文的13、14、15自然段。
孩子们一个个读的可专心。面带微笑、摇头晃脑,准备老师朗读的检阅。
师点生朗读,他们都不甘落后,掀起了朗读的高潮。见到此情景我会心的笑了。 孩子的朗读兴趣提高了,作为教师此时就应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年级的学生是处于学中求会阶段,每一篇课文或每一项内容,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全新的。如果说一篇课文就是一座房子吧,那他们只具备一些砖木──所学到的几百个生字和一些新词。每篇课文都有许多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要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显然是不容易的,就像小孩子学说话。要达到要求,不能一味要求他们多读,也不能放任他们读,应加强指导,由难到易。让学生会读,要做到“二清”。二清:1、要清楚标点符号用法,让学生了解句子的断续,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每出现一种新的标点符号、句式,就要弄清它的用法,学生才能准确地朗读。2、指弄清重难点句子的意思,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为达到有感情地读打下基础。学生刚开始朗读时对文中的标点熟视无睹,作为我就教,让他们明白标点的重要,体会标点的用处。对于每一课的教学都加强巩固,练习。尤其是问句,感叹句让学生体会句子的语气。学生二清明了后,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时,就应多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不要将自己的朗读感悟生硬的教给学生,有的老师认为,一年级的孩子懂什么,让他们自己读等于浪费时间。这样课堂上见到的朗读是没有个性的朗读,是千篇一律的朗读体验。学生没有参与体验,读出的滋味让人乏味。其实一年级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丰富的情感体验。作为一年级的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体会语言文字内在的情感,在朗读时还可以加上动作、手势等手段来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学生自己亲身体会了,参与了,学生在朗读中将乐而忘返。
片段二:
师:(富有感染力、儿童化的语言)棉花姑娘真漂亮,雪白花冠绿衣裳,蚜虫见了真嫉妒,咬的姑娘满身斑。漂亮的棉花姑娘病了,病的可真重。我们为她的健康深深担忧。现在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漂亮的棉花姑娘病好啦!瞧,她笑的多美!(师出示挂图)
生发出一声惊叹。呀,真美!与我们上节课看到的棉花姑娘不一样呢。(显示骤然间喜欢上了棉花姑娘)
师:棉花姑娘这么美,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请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来。(师巡视,发现一个男孩最先完成,拿着他的课本向全班同学展示,表扬他读书动笔的好习惯。此时全班孩子纷纷拿笔勾画。)
师:谁能读一读自己找的句子?(学生纷纷举手,师点一名女孩读。师用小黑板相机出示:)不久,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花朵。她咧开嘴笑啦!
师板书:碧绿碧绿 雪白雪白 并用枯黄的树叶与碧绿的树叶比较。出示棉花让生感受雪白的颜色。孩子们更加就喜欢上了棉花姑娘。
师:病好了的棉花姑娘真美,谁能读一读?(生纷纷举手,师先让学生自己试试再读。然后点一名女生朗读。)
师:谁能评评她读的怎么样?
生:刚才她将碧绿碧绿读的很美,就向棉花姑娘真的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 生:她将雪白雪白读的有点重,让我感到雪白的棉花就在我的面前。 师:你们用心的听人朗读,并能说出读的好的地方,真棒!(当场奖励学习喜报一张。)
师:棉花姑娘真美!同学们再试读,我再点人读,读的好的发朗读大王的喜报。(学生一个个有声有色的朗读。老师再次点生朗读时,学生一个比一个读的精彩,那美丽的棉花姑娘仿佛跃然于眼前。读的好的孩子拿到朗读大王的喜报,信心更足了。学习氛围越来越好。)
片段三:
师;漂亮的的棉花姑娘病好了,那是谁为她治好了病?给她治好病后她有什么表现?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生纷纷拿笔勾画,因为上次读书找答案有人被表扬,还发了喜报。)
生:是七星瓢虫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 生:棉花姑娘的病治好了她非常惊奇。 师:惊奇是什么意思? 生:奇怪 生:吃惊。
师:谁能上台做惊奇的样子?(生纷纷举手,师点一名女生上台,做的好极了!) 师: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棉花姑娘惊奇说的话。(生体会读,师点一名男生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
生:将惊奇的语气读出来了。我也能读好。
师:有信心,真棒!你试试。(这位同学读的更好。此时老师采取开火车、分组、男女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将孩子们朗读的兴趣推向 了一个高潮。) 片段四:
师:棉花姑娘病重难受极了,在七星瓢虫没有来之前,她请了几位医生为自己治病。她请了哪几位医生?是怎么请的?请读文找出来读一读。(生拿笔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渐渐养成)
生:棉花姑娘请了燕子、啄木鸟、青蛙为自己治病。 生:她是这样请的:她说请你帮我捉虫子吧! 师出示句子:
1、燕子飞来了,棉花姑娘说:“请你帮我捉虫子吧!” 2、啄木鸟飞来了,棉花姑娘说:“请你帮我捉虫子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