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正因为有这些优势所以金龙客车企业就选择在此地发展。随着其带动作用,相关零部件企业就在周边发展起来,产生集聚。机械工业区形成有政府规划的原因,也有企业间为了节省成本,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而自发形成的原因。 三、工业地域的形成
1、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2、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
【设计意图】采用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工业地域形成与前一节工业区位知识的联系,明确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同时引发学生思考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主体性教学的思想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教学理念。
(提问,引发思考)由于不同特点的工业部门,不同的经济地理位置和人文、自然条件,造成了种类和地理范围各不相同的工业地域。大家思考汽车城中各工业占地规模如何?发育的潜力大还是小?如果是面包店呢?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比较分析,完成表格)
此处要提一下:对于以上提到的发育较 工业部门 发展条件 区域特点 高的工业地域,由于它是围绕某个大型工业发育程面粉厂、制糖经济较落后,受资金和面积较小,发育企业而发展起来的,而在不同的时期,影响度低的厂、糕点厂、技术条件的限制,只有程度较低,工业这个大型工业企业的区位因素也在发生变工业区糖果厂 依赖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发展势力较小 化,那么,这个工业地域的核心工厂区位就域 展初步的加工工业 要发生变化,最终使得工业地域也要随之变发育程钢铁工业、石工业的生产过程复杂,面积广,发育程化。例如,钢铁工业区早期指向煤炭区位(英度高的油化学工业、协作工厂多,工厂设备度高,配置的服国的伯明翰、德国鲁尔区);20世纪初因冶工业区机械制造工大,管线长,占地多 务业和其他工业炼钢铁使用的焦煤量大幅度下降而指向铁矿域 业 众多,往往形成区位(我国的鞍山、马鞍山);第二次世界大工业城。 战后,由于技术的进步,巨型运矿船的出现,世界上很多钢铁工业区规划建设在港口,既便于运输原料,又接近消费市场(日本的福山、意大利的塔兰托、我国的宝钢等)。
【过渡】前面我们分析了工业联系会形成工业集聚现象,从而形成工业地域。但是现实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在工业联系形成工业集聚时,有的工业也出现了一些相反的现象,它们表现为分散布置,例如轻薄、短小且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供应厂家,与电子装配工厂之间相距较远,形成了一种工业分散现
象。
案例2:福特汽车的全球化生产网络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福特汽车工业的生产协作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图回答)零部件厂分布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生产协作呈现全球化的特点。 (层层深入分析)
(提问)为了减少市场上的交易费用,类似福特汽车把有生产协作关系的工厂合并在一起,即形成跨国公司。想一想,跨国公司在全球布置生产协作的工厂,可能考虑哪些因素?
(回答)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原料地,或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区,或接近专业技术水平高的地方。
可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举出具体的相关例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巩固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知识点。
(过渡)除了这种新工业有分散现象,老工业区也有分散现象,那它的原因是否与福特汽车一样呢?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 案例3:美国工业区
(提问)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工业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新建的企业在区位选择上有何特点?为什么?
(回答)一个地区工业集聚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时就会呈现“饱和状态”,如果再建设新的工业部门,就会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一些工业开始向外扩散,寻找新的区位条件,使得工业从集聚走向分散。如“硅谷”。
在我国,电子工业也选择在科技发达、交通便利、环境幽雅的地方,如北京中关村等。
【设计意图】这里选择美国工业区作为案例是因为上一章讲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类型时对美国的基本情况有做了介绍。
(提问)分散分布的企业是否没有地域上的联系?什么手段可以促进其地域上的联系?
(回答)不是。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为工业的地域联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更使工业的地域联系如虎添翼。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为下一章节人类活动地域联系作铺垫。 (小结)
四、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两种情况:
①有互相协作的工厂之间的分散现象最终可形成跨国公司
②老工业区处于饱和状态,使得新建企业分散迁出 2、工业的地域联系主要方式:
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 ②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课堂小结】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两大块内容:工业联系形成工业集聚,近而形成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的联系。了解到工业地域的形成有极其复杂的因素,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还会出现考虑环境因素和追求高质量的工业分散情况。 【设计意图】加强本节知识联系。 【教学反馈】(知识的回顾和巩固拓展)练习:
1、结合教材“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音响生产厂家集聚在惠州附近地区的原因是( )
A、加强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和工业联系 B、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C、该地区是音响的主要市场 D、该地区是音响生产原料的供应地
(2)音响生产通常需要成百上千个零部件,适宜在中山、广州等地布局的零部件生产厂是( ) A、塑料外壳厂 B、外包装厂 C、天线厂 D、机芯厂
(3)促使该区域生产厂家实现地域联系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网络的完善 B、信息联系的方便 C、国家计划的安排 D、环境污染的治理
2、结合预习第二题,请同学们在学完本节内容后,再用几分钟思考修改,举例来说明某一个工业区,围绕某一核心工业部门,考虑工业的联系和集聚,以及形成工业地域的问题,并说明这样的布局的优缺点。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设计反馈练习,以检验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情况。
设计练习1的目的是让学生复习时有资料依据,从而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设计练习2利用乡土地理引导学生举例来突破难点。 【课后作业】
构思设计一处工业地域,并画出示意图。要求:①至少包括三个在生产过程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②要有若干个向同一工厂提供零部件的工厂;③要有若干个围绕同一基础条件(如劳动力、交通等)集聚的工厂;④尽可能体现出一定的工业科技含量;⑤布局有序、合理,并能体现出对环境保护的考虑。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身边现实思考,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思维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反思
1.总体教学效果自评
大部分学生能联系工业区位因素,根据实例,说明工业地域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能较好地达成课标中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正确途径的资料搜集,联系实际,自己举例,在课堂上交流,较好地实现了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对工业区相关资料的搜集,较好地达成了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2.本节课的教学特色与创新
本设计最大特点是体现新课程“人文地理”课程标准强调的“案例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先以典型案例为依托,通过解决问题,诠释和概括规律和原理;然后又以案例实证分析促进拓展和提高;最后再以案例应用达成巩固和深化。本设计对“案例的运用”的特别之处还在于是以“通过不断解决问题”统整教学过程,其意义更有:(1)突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2)真正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思维力度,有效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3)能将“感知、理解、巩固、应用、提高”等合为一体,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3. 存在问题或有待改进的地方
本节课以案例教学为主,所以在时间的把握上可再作适当的调节,让学生从案例中充分理解本节知识点,进一步加强教学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