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进一步研究不同氮源对菌株生长量以及脱硫效果的影响,研究人员选择三种有机氮源和三种无机氮源分别培养,写出三种有机氮源________。图二中1-3组为有机氮源、4-6组为无机氮源,据图分析,有机氮源的菌株生长量________(高于/低于)无机氮源,同时有机氮源对菌株脱硫活性有________作用。 答案 (1)冷却 单个菌落 (2)稳定生长期 衰亡期
(3)不同浓度 有机硫化物减少量(去除率、有机硫化物转化成单质硫的转化率) (4)牛肉膏、酵母膏、蛋白胨 高于 抑制
解析 (1)倒平板操作时,培养基需要冷却后将其倒过来放置,防止冷凝水污染培养基。划线时,可进行Z型划线,使接种物逐渐稀释,目的是培养后能出现单个菌落。(2)富集培养液经多次分离筛选得到具有脱硫能力的菌株tl-7,其生长曲线如图一,据图分析,该菌株25 h后进入稳定生长期,42 h后进入衰亡期。(3)为研究菌株tl-7脱硫能力与环境中有机硫含量的关系,应将其在不同浓度的有机硫化物中培养一定时间后,测量培养液中有机硫化物减少量(去除率、有机硫化物转化成单质硫的转化率)。(4)常见的有机氮源有牛肉膏、酵母膏、蛋白胨。图二中1-3组为有机氮源、4-6组为无机氮源,据图分析,有机氮源的菌株生长量高于无机氮源,同时有机氮源对菌株脱硫活性有抑制作用。 10.(2017·甘肃二诊)【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某校实验小组对某种品牌的酸奶中乳酸菌的数量进行了测定。取6支灭菌的试管,分别加入9 mL灭菌的生理盐水,标号为B1、B2、B3、B4、B5、B6;吸取1 mL酸奶样液加入试管B1中,混合均匀;然后另取一支吸管从B1中吸取1 mL溶液,加入B2中,依次类推,最后从试管B6中取0.1 mL样液进行涂布计数,涂布三个平板,其菌落数分别为251、265、276个。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乳酸菌除了必要的________外,还需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
(2)制备乳酸菌的培养基过程中,对培养皿灭菌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待平板冷凝后,要将平板倒置,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小组对乳酸菌接种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根据酸奶样品的稀释倍数和接种稀释液的体积,统计平板上的________;根据三个平板中菌落数,可推测原酸奶中乳酸菌的浓度为________个/ mL,该方法测定的乳酸菌的含量和实际值相比,一般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4)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该实验对照组的设置是________。 答案 (1)营养物质
(2)干热灭菌法 防止平板冷凝后,培养皿盖上凝结的水珠落入培养基中造成污染 (3)稀释涂布平板法 菌落数目 2.64×10 偏小
(4)另增设一组培养基,接种等量灭菌的无菌水,其他操作均相同
解析 根据题意,经过6次稀释,每次在1毫升前一次培养液中加入9毫升生理盐水稀释,相当于每次都将前一次的培养液稀释10倍,所以最后的计数培养液与最先的培养液相比,共稀释了10倍。(1)培养乳酸菌除了必要的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外,还需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2)对培养皿灭菌的常用方法是干热灭菌法,对培养基灭菌常用高压蒸汽灭菌。为了防止平板冷凝后,培养皿盖上凝结的水珠落入培养基中造成污染,要将平板倒置。(3)为了对稀释的培养液中的乳酸菌的活菌计数,该实验小组所采用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根据酸奶样品的稀释倍数和接种稀释液的体积,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结合前面的分析可得,每毫升原酸奶中乳酸菌个数=(251+265+276)÷3×10÷0.1=2.64×10。该方法测定的乳酸菌的含量一般比实际值小,因为所计数的菌落数有可能是由两个或多个细菌繁殖为一个菌落。(4)为了排除培养过程中被杂菌污染带来测量结果不准确,通常采取另增设一组培养基,接种等量灭菌的无菌水,其他操作均相同的对照组来避免。
11.(2017·揭阳二模)炭疽杆菌能引起人畜患炭疽病。炭疽杆菌两端截平、呈竹节状排列,菌落呈卷发状。对炭疽病疑似患者,可根据噬菌体的寄主专一性,通过实验进行确诊。 (1)细菌培养:采集疑似患者的样本,分离培养,获得可疑菌落。 (2)细菌鉴定:实验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6
96
9
①对配制的液体培养基要采用________方法灭菌。培养基配制和灭菌时,灭菌与调节pH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
②挑选可疑菌落制片后,用________观察,可看到呈竹节状排列的杆菌。
③接种可疑菌后,35 ℃培养24小时,液体培养基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图中的对照组试管中应加入________。两组试管同时培养6小时后,进行比较,若实验组液体培养基的浑浊度________(填“提高”、“降低”、“不变”),则可明确疑似患者被炭疽杆菌感染。此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
答案 (2)①高压蒸汽 先调节pH,后灭菌 ②显微镜 ③细菌大量繁殖 等量生理盐水 降低 实验组中的噬菌体能特异性地侵染炭疽杆菌,使细菌死亡,溶液变澄清
解析 熟记并理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等相关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图中提取信息并结合题意作答。①对配制的液体培养基要采用高压蒸汽方法灭菌。平板培养基配制的基本流程为:计算→称量→溶化→调节pH→灭菌→倒平板,据此可知:培养基配制和灭菌时,灭菌与调节pH的先后顺序是先调节pH、后灭菌。②挑选可疑菌落制片后,用显徽镜观察,可看到呈竹节状排列的杆菌。
③接种可疑的细菌后,细菌大量繁殖,导致液体培养液变浑浊。题图显示: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加入噬菌体。实验组加入生理盐水配制的澄清噬菌体液,则对照组试管中应加入等量生理盐水,以排除生理盐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组中加入的噬菌体能够特异性地侵染炭疽杆菌,导致炭疽杆菌裂解死亡而使其数量下降,进而使溶液变澄清,所以若实验组液体培养基的浑浊度降低,则可明确疑似患者被炭疽杆菌感染;反之则排除。
12.(2017·衡中六调)某研究小组从牛的瘤胃中釆集样本,进行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实验基本步骤如下:
配制培养基→灭菌、倒平板→接种→培养→观察、统计 请回答:
(1)分解尿素的微生物含有________,因此,配制培养基时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尿素会被分解成________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
(2)配制培养基时,需添加琼脂,琼脂起________作用;培养基中添加________作为指示剂,可使目标菌落的周围产生红色环带。
(3)对尿素溶液进行灭菌的最适方法是________灭菌。
A.高压蒸汽 B.干热 C.添加抗生素 D.过滤 E.紫外线照射 F.70%酒精浸泡
(4)该小组在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然后将1 mL瘤胃样液稀释1 000倍,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1 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的菌落数分别为49、47和45。据此可得出每升瘤胃样液中分解尿素的微生物活菌数为________,理论上,统计的菌落数往往________(低、等、高)于接种的实际活菌数目。
答案 (1)脲酶(分解尿素的酶) 氨(NH3) (2)凝固剂 酚红 (3)D (4)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4.7×10 低
解析 (1)分解尿素的微生物合有分解尿素的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所以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时,要以尿
8
素作为选择培养基的唯一氛源。(2)在配置微生物培养的固体培养基时需要加入琼脂作为凝固剂;培养基中添加酚红作为指示剂,可使目标菌落的周围产生红色环带。(3)由于尿素在高温下会分解,所以对尿素溶液的灭菌要采用G6玻璃砂芯漏斗过滤的方法。(4)微生物培养过程应该进行无菌操作,配制的培养基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可以将灭菌后的空白平板进行培养以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由题意知 0.1 ml瘤胃样滚中的菌落数是(49+47+45)÷3÷0.1×1 000=4.7×10个,所以每升瘤胃样液中的活菌数为4.7×10
3
3
5
6
×10=4.7×10。有些活菌在培养过程中死亡,另外有些菌落是有多个活菌共同形成的,所以按形成的菌落数目来计算活菌数目的话,结果往往会少于活菌实际数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