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影响花生品质的主要因素
影响花生品质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而两者又互相影响,交互作用不是孤立的。
第一节 生态条件对花生品质的影响
花生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进行的,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生态因子对花生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已比较清楚,但它们对花生品质的影响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一般认为,生态因子对花生品质的影响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光照、温度、湿度、土壤等因素在地区间存在着差异,从而造成了同一花生品种品质的地域差异。生态因子虽不易被人为所控制,但人们可以在了解生态因子对花生品质影响的基础上,通过花生的区域化种植,把相应品种放到它最适宜的生态环境中去,从而使品种的优质特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 温度
温度是影响花生荚果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花生开花至初见饱果需>15℃活动积温,早熟品种1450℃,中熟品种1550℃,晚熟品种1640℃(史可琳,1994)。荚果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5℃,高限为33~35℃,在此幅度内,温度愈高荚果发育愈快。从果针入土到荚果成熟,中晚熟大花生约需大于15℃的有效积温450℃(积温超过300℃可形成秕果,低于300℃则只能发育成幼果),大于10℃的有效积温600~670℃。在一定范围内的高温(30~37℃)条件下,荚果有效充实期短(即成熟快),单位面积果数少,平均果重低;平均温度适中
1
(23~27℃),荚果充实期长,单位面积果数多,平均果重高。说明如果有足够的生长期,平均温度适中,有利于荚果产量的增加。
花生品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荚果成熟度,花生总体感观品质和生化品质的主要指标含油率、蛋白质含量、油酸/亚油酸比值等都与饱果率有关,因此,饱果率可综合皮映花生品质的好坏。自幼果出现至饱果成熟期间内,随生育期的延长,积温的增加,饱果数逐渐增多,饱果率增高。花生的相对饱果率(单株饱果数占最终应有单株饱果数的百分数)(DC)与初见幼果后的活动积温(T)相关方程为: DC=39.68-0.0125T+0.0000218T2?(1), r=0.839﹡﹡;
最终相对饱果率与实际饱果率(DS)的相关方程为: DC=22.9十0.9DS?(2), r=0.8240﹡﹡
从方程1、2可换算出不同饱果率所对应的积温及相对饱果率,相对饱果率为100%时,需活动积温1975℃,实际饱果率为85.7%,此值是该品种在试验点条件下最高可能达到的饱果率。在生产中,丰产水平的饱果率一般>65%,即相对饱果率>82%,需积温>1714℃;低产水平的饱果率一般<58%,积温一般不足1590℃。以海花1号为代表的中熟品种丰产(饱果率>65%)需积温1714℃,多点积温普查分析表明,自初见幼果(7月中旬)至9月20日,北方大花生区大部分地市积温已能满足丰产要求,若积温再增加100℃即可满足晚熟品种丰产需要,时间多在9月下旬至10月初。在相同温度条件下,花生最终饱果率决定于品种特性,以山东省为例,各年各地块收获时饱果率在20%~80%,相对饱果率25%~95%不等。播期早晚是调节积温大小
2
的主要手段,北方大花生区春播一年一熟条件下,热量条件容易满足荚果充实需要,播期可灵活掌握,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均可;在一年两熟条件下,热量条件比较紧张,需采用套种或地膜覆盖等方式,并选用中早熟花生品种才能满足花生对积温的需求,保证较高的饱果率,提高花生品质。
花生油脂中油酸/亚油酸(0/L)比率是花生的耐贮藏指标,在加工和出口中均有较高要求。研究表明,0/L 的高低与温度有直接关系,0/L与荚果发育期日平均气温和5cm日平均地温呈显著正相关。通过调节播期使荚果发育期日平均气温分别为26.1℃、25.3℃、24.1℃、22.3℃、19.2℃研究发现,海花1号和花17两个品种的O/L与气温相关性分别达极显著水平,随气温提高,O/L也相应提高。日平均气温最大相差6.9℃,0/L最高是最低的1.36倍,花17和海花1号的O/L最大相差分别为0.982和0.61,最高值是最低值的1.94倍和1.70倍。地膜覆盖栽培和露地栽培相比,由于地膜覆盖栽培提高了地温,三个播期地膜覆盖的O/L比露地栽培的分别高0.87%、17.97%和8.62% (万勇善,1995)。
温度主要是通过影响荚果饱满度,而影响花生品质,而在荚果充分成熟的情况下,对不同气候类型所产花生样品饱满籽仁的含油率测定,并统计相应气象资料研究发现,花生含油率与气温相关不明显,蛋白质含量,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
二、光照
光照是花生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的重要生态因子,它主要是
3
通过日照长度和日照强度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对不同气候类型花生样品饱满籽仁的含油率测定,并统计相应气象资料研究发现,花生含油率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降水量有较高负相关。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对气象因子的要求是相反的,即气象条件有利于蛋白质的形成时,不利于脂肪的形成,反之亦然;从花生生育来讲,从开花至成熟,以7月下旬为界,前期高温、光照充足、温度日较差较大,后期适当多雨有利于蛋白质含量提高,反之有利于脂肪含量提高。
影响花生品质的生态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相互之间彼此影响。水分和光照是制约饱果率的主要因素,下针至成熟期降水量为323.4~585.5mm时,饱果率达75%以上,降水量为454.5mm时,饱果率最高,日照时数在510.4~694.8h(实际可能出现的范围)时,日照时数越高,饱果率越低。下针至成熟期的温度与降水对饱果率为正直接效应,日照时数为负直接效应;温度降水通过其它要素对饱果率也为正间接效应,日照也为负间接效应。说明,在一定范围内,花生生长后期温度较高,降水偏多,日照偏少有利于荚果成熟,饱果率高。生态因子对蛋白质和脂肪的影响效应是相反的,蛋白质含量受气象因子的影响比脂肪大。花生不同生育期降雨和日照时数变化对品质的影响也不同,在山东花生产区研究发现,旬降雨量对蛋白质正负效应分别出现在8月下旬和7月上旬,其中8月下旬正效应最大,7月上旬负效应最大,旬降雨量对脂肪含量的效应与之相反,日照时数对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正效应都出现在7月下旬,其负效应最大值,蛋白质出现在8月下旬,脂肪出现在6月下旬。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