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通过有关规章制度和教学管理系统平台,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平台,采取自由听课与推荐观摩教学课相结合、教学管理人员听课与教师听课相结合、师生座谈会与学生网上评教相结合、督学查课与学生信息员查课相结合、定期集中检查与全程随机抽查相结合等多种措施和手段,不断改进原有质量监控体系,形成长效监控机制,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日益完善。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学激励机制,制订了精品课建设、优秀教学成果评比、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特色专业建设、重点专业建设等办法,并已实施。
学院十分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由教务处和各教学单位教学秘书组成了教学管理队伍,定期开展教学工作的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近年来,陆续结合本院实际,在质量工程、学籍管理、命题规范、阅卷要求、成绩登录、毕业论文指导等各个方面,建立和完善了适合本院需要的规章、制度、办法。 科学研究
学院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成员由涵盖各学科专业的专家教授组成,对科研立项、科研成果做出评价,对教师职务晋升予以把关,体现了教授治校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同时为了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学院加强师生科学道德和学风的建设,建立了学风建设专题网站。
为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教师科研水平,促进学院科研发展,学院加强与吉林大学的合作,积极引进吉林大学本部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学科带头人,并与相关学科、专业开展合作研究。先后与任露泉院士团队、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计算机通信重点实验室、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面机械仿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吉林大学计算机学院、通信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学院、机械学院等科研团队联手,使我院教师能够尽快地站到各学科领域的前沿。学院先后设立了工业设计及模具制造公共实验室、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公共实验室、中小企业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珠海文化理论研究基地、珠海横琴创新发展研究基地、珠海温泉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文化理论研究所、旅游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所、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研究所、机电工程研究所、软件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
所、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等14个研究机构。如今,中小企业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被珠海市中小企业局认定为“珠海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被广东省中小企业局认定为“广东省中小企业生物医药(技术)服务示范平台”,并获得支持资金300多万元的资助;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珠海分实验室(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公共实验室)、工业设计与模具制造实验室,均被珠海市科技局确定为珠海市公共创新实验室,分别获得100万元、50万元的经费资助;珠海文化理论研究基地、珠海横琴创新发展研究基地、珠海温泉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占12个珠海市首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四分之一。学院创办了学报《珠江论丛》,有力促进我院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为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学院在保证教学工作有序进行的同时,积极支持、鼓励教师参与科学研究。学院的科技创新活动一直围绕地方的产业发展、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近几年来,学院承担了纵横向各类科研项目220余项,合同经费1760多万元,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其中发表学术论文1300多篇。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则直接服务于政府决策、地方立法、城市功能定位、城市规划、经济运行、人才开发管理等。如,《珠海市横琴岛开发战略与规划提纲》、《珠海市地方旅游立法调研咨询报告》、《珠海市无线电管理办法的调研与实证研究》、《珠海市高技能人才紧缺工种目录的调研》等都直接为政府立法或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了依据。
科研中涌现出来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观点有力促进了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管理系主任、文化理论研究所所长刘云德教授研究的课题“中国人的信仰体系研究:历史与现实”,获得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资助,实现了我院建院以来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零的突破;化学与药学系陈奇丹、袁碧贞、胡玲3位教师分别申报的项目获得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经费分别为26万元、25万元、25万元;化学与药学系周慧研究的“基于蛋白质组学和超滤质谱技术研究刺五加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及化学物质基础”课题,获得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资助立项,立项资金
23万元。化学与药学系制药工程(生物制药)专业申报“广东省民办高校本科重点专业”建设立项,获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并成功申请到“广东省民办高等教育专项资金”110万元的资助。化药系还获得国家工信部2012年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旅游管理系承接珠海市“幸福村居”工程规划系列项目,与斗门区乾务镇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学院与汕头市科技局签订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就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优化科技发展布局、推动汕头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
图书资料
学院图书馆经过建设和发展,馆藏图书已经形成了具有学科、专业优势且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性藏书体系。现有馆藏图书(含电子图书)253万余册,中外文期刊2980余种,电子期刊18460余种,并与吉林大学本部建立了文献资源共享关系。通过大力接收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捐赠的中外文图书,丰富图书的种类,以满足教学、科研以及特色学科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设施设备
学院具有一流的本科教学条件,校园依山傍海,占地2,421亩,建筑面积近57万平方米,建设投资22.8亿元,固定资产总值24.9亿元(含社会捐赠),美国UGS公司、摩托罗拉公司、联想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向学院捐赠的软件及各类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近4.76亿元。学院教学设施有三座教学楼共8.5万平方米,实验楼和机电实训楼共3.4万平方米,图书馆5.4万平方米,五环体育馆和游泳馆共1.1万平方米,大学生活动中心0.7万平方米,还有标准体育场、高尔夫教学训练中心、篮排球场、乒乓球馆、健身房等;生活设施完善,两个大型食堂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
学生公寓有近2.7万张床位,4人标准间,设有空调、电脑桌、电话、网络接口、电风扇、饮水机、独立卫生间、太阳能淋浴等设备。
国际合作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积极推进开放式办学,加强与国(境)外高校的交流合作,目前已与美国布莱恩特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加拿大卡普顿大学、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瑞典耶夫勒大学、日本樱美林大学、韩国高丽大学、台湾义守大学、澳门大学等80多所国(境)外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并已开展多方面的合作。
学院鼓励和支持学生到国(境)外大学学习。2008年至今,学院已选派约1,200多名学生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日本、韩国、泰国、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攻读双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或短期留学和交流;选派320多名学生赴美国迪士尼世界等大型国际企业开展带薪实习、调研;外派70多批次教师代表团赴国(境)外高校进行访问、参会、研修,签署合作协议,开展科研项目。学院已有来自美国、瑞典、西班牙、俄罗斯、委内瑞拉、日本、韩国、朝鲜、菲律宾、也门、约旦、尼日利亚等国家的560多人次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生活。学院每年将为全院学生提供100多个公费留学名额。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极大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了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学院将继续着力拓展“3+1” 联合培养项目、“2+2”双学士学位项目、“4+N”硕士学位项目等多种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每年仍将选派约200名学生赴国(境)外留学深造。同时学院还将大力推广跨国带薪实习项目,每年将选派100多名学生赴境外开展海外实习和短期游学。学院国际教育中心常年开设出国留学预备班及短期外语强化班,为有志出国留学进修的学生提供语言培训,累计有近1,000名学生参加培训。 校园文化
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学院经常邀请不同领域的学术大师和吉林大学本部的名师来院进行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专题报告;马云、王石、 白岩松、鲁豫等多位社会名流和同学们面对面交流,极大地开阔了学生们的学术和社会视野。学生在感受浓郁校园文化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