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堂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12个字,认读8个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二、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小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让我们走近周恩来,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一起读课题。
生:(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周恩来?生汇报。
师:通过预习,相信这些词语你也会读了。(出示投影)谁来给
大家读。
生:租界惩处衣衫褴褛训斥了一通。
师:音读准了,大家一起读一遍。(生齐读)下面的词语谁挑战? 生:帝国主义耀武扬威踊跃回答铿锵有力 师:一起读一遍。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生:衣衫褴褛。 师:谁来帮帮他
生:衣衫褴褛就是衣服破破旧旧的意思。 师:很正确,这就是互帮互助。还有吗? 生:租界
师:谁来当当小老师?
生:就是租住别人的国土,里面还不让弱国的人进去。 师:词语读通了,相信课文难不倒大家,请你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孩子们开始读书吧。生读书。
师:课文读完了谁来回答问题,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 生:中华不振。 师:一起读。
生:中华不振。(师板书:中华不振)
师:那课文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我们请同学来读课文,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就画下来,并简单批注感受,在小组内
交流交流。
师: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生: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租界里的这一幕,让周恩来感到了中华不振。 生:(其他句子,如,“又能怎么样呢?”) 师:伯父的话也让周恩来感受到了。
生: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师:这里让你感受到了。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去看看,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 师:谁来读?
生:(读)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示范读第一句)通过“闯进”你知道了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不容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地方。
师:是的,这就是租界,就是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里去看看那一幕令人揪心的一幕吧。
(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
师:孩子们,透过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蹲在汽车旁边;一个大个子洋人得意洋洋地看着他。原想让中国巡警帮助她,不但没帮她,反而训斥了她。
师:(指导读)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你的心,请你再读一读。 生: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蹲在汽车旁边;一个大个子洋人得意洋洋地看着他。原想让中国巡警帮助她,不但没帮她,反而骂了她。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读有关句子)
师:亲人被轧死,原指望、不但不、反而这些词你能体会她的心情吗?
生:她肯定很难过。 生:非常难过。生:很失望。 师: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再读,感情到位)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