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5小时以内 D、2小时以内 E、3小时以内
“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考试试题
常州 单选题: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
染病疫情、 C 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A个体性原因明确 B群体性可以预测 C群体性不明原因 D个体性不明原因 E群体性原因明确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分为 D 级。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E 五 3、 E 可使严重感染者致残,美国人称之为“第二艾滋病”。 A O139新型霍乱 B埃博拉病 C疯牛病 D SARS E莱姆病 4、 以下 A 不属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具备的特征。
A个体性 B突发性 C社会危害严重性 D公共卫生属性 E意外性 5、 常规法定传染病报告属于 B 监测。
A主动 B被动 C哨点 D突发公共卫生 E非传染病
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处理系统中, D 主要行使应急协调中心的职能。 A应急指挥部 B疾控中心 C医疗机构 D卫生行政部门 E公安部门 7、 时间一般为3个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属于 B 预警。 A长期 B中期 C短期 D近期 E远期 8、 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工作方法叙述错误的是 E 。
A确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目标要符合事件的产生、变化与发展等客观规律。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时机的确定应根据事物的客观变化规律来完成。 C建立预警指标(参数)体系的监测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项目成功的基础
D公布预测结论、及时分级预警是科学指导人们进行有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控制的必备前提。
E设置预警界限和预警信号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项目实施的成功与否无关紧要。 9、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采集样品的原则为 D 。
A群众性 B及时性 C针对性 D以上均是 E以上均不是
1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对样品的采集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E : A每个采样小组可以由1人组成,便于工作。 B采样人员进入采样点后应做好个人防护。
C除使用特定的保存液外,容器内还可使用抗生素和消毒剂。 D采集的标本只要按地区分别装入不同的容器,不同品种不用分装。 E采集的样品为防止变质,应立即送检。
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对样品运送要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运送有传染性、放射性或剧毒样品时应标明标记。 B在运送样品之前,对样品要帖标签。
C样品保存中只要抑制杂菌的生长,可以不考虑要样品的原态。 D一般细菌检验样品和化学性毒物样品应在4-8℃中保存。 E应根据样品的性质,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保存。 12、 以下 B 不属于“标准预防”策略:
A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人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B必须做好患者与患者的隔离防护工作。 C必须做好患者与医护人员的隔离防护工作。 D必须做好患者与健康人的隔离防护工作。
E必须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再经医务人员传至其他患者。 13、 患者最科学有效的隔离方式为 C
A家庭隔离 B单位隔离 C住院隔离 D学校隔离 E其他隔离 14、 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应实行 D 隔离。 A严密 B呼吸道 C消化道 D血液、体液 E接触
15、 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在采集疑似病倒、临床诊断病例咽拭子等标本时,工作人
员应 采用 C 级防护。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E 五 16、 穿防护用品的顺序下列 A 是正确的。 A戴口罩、戴防护帽、穿防护衣、戴防护眼罩、戴手套 B穿防护衣、戴防护眼罩、戴手套、戴口罩、戴防护帽 C戴手套、戴口罩、戴防护帽、穿防护衣、戴防护眼罩 D戴防护眼罩、戴手套、戴口罩、戴防护帽、穿防护衣 E戴防护帽、戴防护眼罩、戴手套、戴口罩、戴防护帽
17、 疫源地消毒属于传染病控制的 B 环节。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隔离患者 E预防接种 18、 凡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可能受感染者都应接受检疫,检疫期为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 E 。
A最短潜伏期 B 5天 C 15天 D 30天 E最长潜伏期 19、 发生霍乱疫情,针对与患者密切接触者采取的主要应急措施是 A 。 A预防性服药 B及时隔离救治患者 C应急预防接种 D消灭四害 E开展疫情监测 20、 公共卫生监测的特点是 E 。
A系统地收集资料 B系统地汇总资料 C系统地分析评价资料 D及时反馈信息 E以上均是
21、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B 。 A国家常规法定传染病报告属于主动监测。 B对吸毒等艾滋病高危人群的监测属于被动监测。
C传染病漏报调查能够对法定报告传染病起到很好的校正作用。 D根据疾病监测的方式,可分为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
E根据疾病监测的范围和监测性质,可分为常规监测与突发公共卫生监测。 22、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 D 。 A病原体能通过动物传播到人的疾病。 B以动物作为传染源,并在动物间传播的疾病。
C一种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能在自然界野生动物中生存繁殖。
D一种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能在自然界野生动物中生存繁殖,并只在一定条件下传给人和家畜。
E经常在某一地区某一人群呈地方性流行的疾病。 23、 构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是 E 。
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 B传染源、传染途径、易感者 C传染来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D传染来源、传染途径、易感人群 E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4、 下列 C 为我国规定报告的甲类传染病。 A肝炎 B流脑 C霍乱 D流感 E麻疹 25、 下列杀虫的方法中, A 是杀虫最彻底的方法。
A环境防制法 B物理杀虫法 C生物杀虫法 D化学杀虫法 E以上均是 26、 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和处理的基本任务为 E 。
A尽快查明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经过。 B提出和采取控制食物中毒的措施。 C协助医疗机构对中毒患者进行救治。 D提出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措施和建议。 E以上均是。
27、 关于食物中毒的诊断原则叙述错误的是 D 。
A潜伏期较短发病突然 B患者有类似的临床表现 C发病者均与某种食物有明确的关系 D病人对健康人有传染性
E从中毒食品和中毒病人的生物样品中检出能引起与中毒临床表现一致的病原体。 28、 化学毒物中毒的治疗原则为 E 。
A立即中止化学毒物的接触 B尽快清除进入人体的化学毒物 C及早进行对因抗毒治疗 D对症治疗 E以上均是
29、 进行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指导群众采用简易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自己。 B组织群众向下风向转移。
C进入安全区后,尽快去除污染衣物,防止继发性伤害。 D一旦皮肤或眼睛受到污染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并就近医治。 E对危重伤员应立即搬离污染区,需就地实施急救。
30、 下列不属于可能预示已发生生物恐怖事件的流行病学线索的是 D 。 A大量出现相同疾病或症状的患者。 B出现大量原因不明的疾病、症状或死亡。
C人群中出现非常见病,或常见病对于常规治疗无效。 D疾病的地理或季节无异常分布。 E因动物源传染病影响导致疾病暴发。
31、 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可能会由于 E 因素而增加疾病暴发或流行的风险。 A人口变动 B卫生基础设施破坏 C虫媒孳生和动物因素 D卫生措施不足 E以上均是
32、 发生意外伤害时,抢救伤员下列应遵循的原则中错误的是 C 。 A先重后轻 B先急后缓 C先远后近 D先易后难 E先近后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