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国家;但是从重要性上讲,城邦是先于个人的。 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的整体主义的区别: (一)温和的整体主义
承认整体主义,但保留个人独立与自由的因素 (二)批判柏拉图
?理想虚空(城邦像家庭、缺失个人的“整体幸福”)
?违背人性(自爱可贵、公有制难成功、没有个人利益范围)
(三)近代个人主义的源头 ?有限度承认个人利益、权利与价值?冲淡和稀释整体主义 公民与公民权(1)关于公民 ○今:超越血缘关系的一种普遍的法律资格 ○亚:组成城邦的一种身份资格;
(2)作为政治动物○今:公民是独立个体,强调公民权利; ○亚:公民是附属于城邦,服从于城邦的;
(3)公民权
○今:拥有的权利,且得到法律保障;是建立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上,意味着对国家(政府)权力的限制;
○亚: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资格;不是限制政府权力,而是组成政府的元素。是义务而非权利。
五、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 1、政体的定义(P42)
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以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也由以订立城邦及其全体各分子所祈求的目的。
2、政体的划分标准 (1)政治统治的宗旨可以分为正宗政体;变态政体(2)掌权者人数多少: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混合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
评判一个政体是否是好的政体标准:是否符合正义,守法的政体是正义的政体,亚里士多德的正义是一种分配主义的正义,分配职务,政治资格,“给不平等者以不平等的待遇就是最大的平等'理想的政体:混合政体,中产阶级占多数。
3、治国原则○法治原则:法治优于人治○公民轮番为政○城邦的建立要选择优良的地理位置 ○城邦的人口和疆域应大小适度 4、、亚里士多德的历史局限性
城邦制度成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两位思想巨人无法跨越的障碍。
5、亚里士多德的贡献:西方理性与科学传统的先驱 希腊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百科全书式人物;城邦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城邦时代公民政治信仰的忠实表达者 ?塑造了西方政治文化的主流倾向?为整体主义结构植入了个人主义基因?民主法治和自由平等的坚实捍卫者?奠定公民文化的基础和精神
第二章
(一)社会背景?城邦制度衰落?帝国时代来临 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种族与文化交融?政治由强权维系 (二)思想特点 ?个人与国家疏远 ?关注点由公共转向个人?公民权扩大?精神层面的自由与平等 ?个人主义萌发?世界主义思潮兴起 希腊化时期三大思想流派(一)伊壁鸠鲁学派
伊壁鸠鲁(前341-前270) ?倡导幸福与快乐?追求社会安全与灵魂安宁?不参与政治;寻求友谊?国家产生于契约?正义在于互利 (二)犬儒学派cynicism
第欧根尼(前412-前324)?批评文明制度?反习俗的生活方式?苦行与禁欲 ?反习俗的政治主张 ?推崇世界国家
安提斯泰尼(前445-前365?享乐为恶?抛弃家庭?拒绝文明?远离政治,政治像火?倡导精神自由?主张人人平等
(三)斯多葛学派(画廊学派)
芝诺(前336-264)?自然法是宇宙的理性?人在精神上的自由与平等 ?忽略家庭,重视城邦和谐?人类一体、人类一家的世界主义观念
罗马历史:罗马王政时期公元前753年至前510年;罗马共和国时期 公元前509年到前27年之间的政体; 公元前64年至前44年凯撒、庞培、克拉苏所在的前三头政治时期;公元前43年至前26年开始屋大维、安东尼、雷必达的统治被称为后三头政治时期;
罗马帝国时期: 公元前27年,进入帝国时代;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古罗马时期的政治思想
一)波利比阿(前208-前126)
?著作《历史》?将政治哲学与政治制度融合?政体循环思想?混合政体主张?提出分权与制衡理论
(二)西塞罗(前106-前43)?出身骑士,任执政官,捍卫共和传统 ?传承斯多葛派思想,总结罗马共和国制度。 ?著《论共和国》《论法律》 ?国家是人民的事业,突破城邦界限 公共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公正行使并以谋求公益为目的; ?强调法律作用 ?混合政体?自然法是正义之源,人类法律之根①明确的认为法有自然法和人定法之分;②自然法的本质是正确的理性③自然法是正义的基础——自然正义观④不符合自然法的人定法是无效的 ?人类自然平等,政治是所有人的政治
罗马法对政治思想罗马法学家那里,法律分为: 公法:指与国家组织有关的法 私法:指与个人利益有关的法
又分为:自然法、万民法、市民法(公民法) 自然法:所有生灵的共同法,是基础和总则
万民法:罗马帝国各部落实行的法
市民法:有关罗马公民各种权利的法令习惯法
基督教政治思想(一)基督教政治思想特点?追求天国与来世的价值取向?贬低世俗权威,疏远政治?双重的政治忠诚?信徒的精神自由与平等
(二)奥古斯丁“双城论”?人之原罪与上帝恩典?对罗马灾难原因解释?天上之城与地上之城?国家与教会的关系?国家的工具性
第三章中世界中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5^10世纪西欧的政治背景
一、基督教地位确定☉公元2世纪,向王权靠拢☉311年,加列里阿“宗教宽容敕令”禁止迫害☉313年,“米兰敕令”宣告合法☉325年,基督教大会召开,奠定基础☉337年,君士坦丁受洗☉392年,狄奥多西一世钦定罗马国教☉5世纪末,日尔曼统治者先后皈依基督 ☉756年,法兰克宫相丕平赠教皇土地,建教皇国☉8世纪末,查理曼承认地位和特权,征什一税
基督教一统天下:?思想上,教义按封建尺度修整,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经济上,拥有欧洲1╱3的土地,教皇是最大封建主?组织上,按照封建等级制建立森严的教阶制度,教会成为以教皇为中心,遍布欧洲的国际组织?政治上,拥有自己领土内的特权,司法权独立
?文化上,摧毁了古典文明,罗马传统与日尔曼传统结合
基督教的教义: ①信仰上帝②相信原罪③崇敬基督④因果报应 基督教有三大教派: 天主教、东正教、新教
五大教区中心: 罗马、亚历山大、安提阿、耶路撒冷、 君士坦丁堡 天主教和东正教的主要分歧在于对教皇的看法上。 天主教:将教皇看作是基督在世的代表,对全世界的天主教都具有最高的管理权,且永无谬误。东正教:认为罗马教皇与其他主教地位平等,权力均衡,只处在首领地位而非基督在世的代表。
新 教:16世纪初,马丁·路德在德国进行宗教改革,产生新教
天主教和新教的区别:新教反对天主教的神权体制,否认教皇,不承认教皇的最高地位,强调《圣经》的最高地位,提出口号“因信称义”,与东正教、天主教相比,组织松散,仪式简单。新教反映了16世纪前后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强调个人价值的趋势。 日耳曼人的到来: ☉建立采邑制(分封制)☉以私人效忠为基础的人身依附☉民主传统☉尊崇法律及法下王权观念☉继承基督教文化传统☉被罗马法征服,发现“公共权力”观念 这一阶段,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依附于基督教神学而存在☉国家角色一降再降☉关注点由公共权力转向私人契约☉政治理论的荒原
整个西欧封建社会政治思想的特征: 1、神学政治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2、教会与国家、教权与王权的关系成为这一时期政治理论的中心内容; 3、神学异端是反对教会统治的基本形式。 第二节
一、政教关系的实质:一仆二主的格局
二、政教关系的三种模式:王权压制教权 教权压制王权 教权与王权分离与并立 第三节阿奎那的政治思想
一、理论基础:基督教化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反基督教的亚里士多德主义;.阿威洛伊(诠释大师)
理论基础: 调和宗教和哲学、理性和信仰的矛盾,给理性和经验一定的地位
三、国家观 (1)国家起源?人的理性①人具有理性,个人无法满足自身需求,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在国家里生活;②人凭借理性明白趋利避害的必要性,为了幸福,就需要分工合作,要建立国家; ③动物的例子;
(2)国家目的?伦理政治观人的幸福有两种:世俗的、物质的幸福;来世的、精神的幸福 藉此,论证了教会高于国家、教皇高于君主 (3)国家作用
赋予政治权力一种道德目的,认为政治权力可以保护和促进人们过幸福和有德行的生活。 要实现世俗秩序稳定,必须要有法律和政府。由此说明了世俗国家的必要性合理性。 (4)总体评价 第四节
一、但丁主要思想:◆理论前提:哲学与神学、自然与神恩必须彻底分离◆表现出对教会的激烈批判精神◆思想的中心是实现意大利的统一,认为最大的统一能实现最大的和平 马西略主要思想?理论基础?人民权力?挑战教俗双重统治
?理论基础 阿威洛伊—亚里士多德主义 双重真理观主要讨论:教会和国家的关系 ◆国家的产生、道德目的 ◆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官吏?政府权力◆政体的六种划分
?人民权力 ◆法的真正来源是人民(社会的上层) ◆官吏需经选举产生(有限权力论) ◆与近代人民主权理论的区别
?挑战教俗双重统治 方法:改变现存的关于教会性质、组织、作用 ①教会的权威来自信徒
而非上帝。 ②教会是灵魂的医治者而非强制者。 ③教会的职能是宣讲福音,主持圣事,而不应对世俗政治和财产有野心。
评价: 马西略既受到了古希腊罗马民主思想的影响,又反映了当时斗争的特点,他的思想贯穿了民主特征的趋势,从总体上是非常现代的。
奥卡姆的威廉的哲学思想 “无敌博士”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唯名论VS唯实论 后者着重抽象 第四章第一节16世纪西欧社会背景
一、(1)基督教的世界帝国和世界教会失去号召力,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平等主权的民族国家的兴起;(2)神学一统天下的社会文化结构趋于崩溃,新文化的骨架正在形成塑造中。(3)以农业为经济基础的封建文明正在向世俗的工商资本主义文明过度; 思想领域:文艺复兴 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乐观主义、享乐主义、现世主义、自然主义、个人主义、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和主题 其核心是个人主义(以人为本、个体本位) 塑造“新人”,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社会运动: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是民族意识觉醒的集中表现。以理性为武器,用本国语言制定新的教义。宗教改革运动对民族国家的兴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15—16世纪欧洲政治思想的特点
1、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一些方法、观念、原则和理论的创新,而不是体系的创新;eg.马基雅维利、布丹、路德、加尔文;2、以发展个性、倡导积极进取精神为特征的个人主义成为政治思想的伦理基础;3、维护君主制度的思想成为这一时期政治思想家在政体主张上的共同选择; 4、作为治国之道的政治艺术的研究,成为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现代意义的国家概念是指“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相分离的公共权力,它构成了某一有限领土内的最高政治权威”。这种观念是在中世纪晚期13世纪至16世纪末的长期内逐步形成的。 三、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推动了一种超越中世纪意识形态的新的政治思想的出现,其特点:①国家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②权力观念 ③政治学
第二节 马基雅维利
一、人们对马基雅维利的评价“近代欧洲政治思想的奠基人”“凶残的马基雅维利,罪恶的老师”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学说的近代性质 (1)将政治问题摆在现实基础上;(2)资产阶级具备的自私自利的特征是人的天性。关键的一步。
二、政治思想1、政治思想的基础:人性论
2、权力政治观 将政治的实质看成权力问题,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护权力为目的。思想的核心。 马基雅维利做到了两个第一。 第一个割断了政治学和神学、政治学和传统伦理道德的联系; 第一次把政治学说建立在现实性的基础之上,即建立在权力的基础之上。 马基雅维利以人性为基础,揭开了政治学的近代篇章。 3、政治统治术(1)统治者必须学会不受任何道德约束,不惜一切代价获取和维持统治权(2)统治者要重“威”轻“仁”。(3)统治者必须善于掌握人兽两种斗争方法,懂得诡计和诈术(4)必须善于识人,用人,必须知时事,通权变。
4、矛盾的政体思想 认为规范政体有三种: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 继承了波里比阿的政体思想,认为最好的政体是混合政体。
(1)马基雅维利将共和政体作为理想政体来推崇:①共和政体的根本特征是自由(公民自
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