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珠江口水域水污染时空分布规律并从人类活动角度阐述提高珠江入海口水质的措施。
9 / 11
第十八单元 第一讲
【考点集训】
1.(1)该区域降水较少,地表径流较少;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过量抽取地下水。
(2)地基下陷,建筑物倒塌;导致地下排污管破裂,污染地下水;加剧城市内涝;沿海地区海水倒灌,水质恶化;加剧沿海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
2.特点:湿地总面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大,再减少的态势,总体呈下降趋势。沼泽、盐沼与明水面湿地面积之间大体呈现出互补的状态,即明水面湿地占优势时,其他两者就会相对减少,反之亦然。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对小气候的调节作用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面积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3.(1)特点:夏秋季节水质好,冬春季节水质差。原因:相比冬春季节,夏秋季节降水更多,河流水量更大、流速更快,自净能力更强。
(2)建立水源地保护区;加强水质的监测与管理;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制定污染事故处理应急预案;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关闭保护区内的畜禽养殖场与工厂;加强对生活污水与垃圾的管理与处理;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
4.(1)过量开采,储量减少;不合理开发,造成土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技术水平低;以初级产品为主,价格低,创汇少。
(2)加大稀土新材料研制和开发的投入;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在资源生产过程中要保护好土地,对遭受破坏的土地要及时展开复垦;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加强环保措施,防治资源开发利用中产生的环境污染;提高稀土出口价格等。
5.(1)随着人口增加,住房用地增加;随着经济发展,工业、交通用地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耕地;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土地退化;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造成耕地减少;生态退耕等。
(2)数量保护: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质量保护:国家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措施,如:防止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盐碱化、贫瘠化等。
第二讲
【考点集训】
1.(1)光化学烟雾,酸雨,霾。
(2)①加强法规建设,严格汽车尾气排放标准;②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减轻交通拥堵;③汽车产业加强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净化汽车尾气;④改进汽车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新能源汽车;⑤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公交出行。
2.(1)冬季较高,夏季较低。冬季燃烧化石燃料取暖,排放的污染物较夏季多;降水量夏多冬少,夏季大气自净能力较冬季强。
(2)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对大气质量监测、预警;加大监管力度,实现达标排放;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推广清洁能源;控制机动车的数量(倡导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完善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等。
3.(1)电子废弃物的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含有重金属(如铅、汞、铬等)和有毒溶液等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会污染水源、土壤、大气,进入食物链后,会危害人体健康;电子废弃物的存放占用土地。
(2)分类收集,回收利用,进行资源化处理;进行无害化处理;卫生填埋。
10 / 11
4.原因:工业废水排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堆放,河床开挖“钓鱼池”。措施:合理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治理城市水污染,建设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厂,对污水与垃圾进行无害处理;定期进行水体污染源调查,加强水源上游水质监测;依法治理污染源。
5.(1)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严重;北方以城市和工矿区水污染为主,南方地区以农村水污染为主。自然原因:降水少,径流量小,水体自净能力较弱;人为原因:重工业污染的排入及油气资源的开采。
(2)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业污染;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利用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加强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
6.分布规律:污染程度自北向南呈递减趋势;且枯水期的递减幅度大于丰水期;在珠江入海口内侧,枯水期较丰水期水污染严重;在珠江入海口外侧,丰水期较枯水期水污染严重。措施:加强珠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减少珠江污染物;珠江口沿岸地区的工业、生活、海水养殖所排放的污水经净化处理达标后再排放;珠江流域的水库在枯水期放水增加径流量,稀释污染物;定期打捞珠江入海口的漂浮垃圾等。
11 / 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