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选项正确;
C、CuSO4、BaC12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三者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气体、水,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但因为存在FeC12,溶液显浅绿色,故选项错误。故选B。 9.B 【解析】 【分析】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详解】
在化学反应前后除X外,其他各原子相差的个数分别是:
所以3个X分子中共含有6个N原子,C:2-2=0,H:8-4?2=0,N:2+2?2-0=6,O:2?4-2?2-4?1=0,每个X分子中含有2个N原子,即X的化学式为N2,故选B。 10.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分数与先减小,后达一定值,故A错误;B、向一定量的MnO2中加入H2O2溶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质量不变,故B错误;C、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溶液质量应减小,故C错误;D、向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铁粉,铁比铜活泼,铜比银活泼,铁先与AgNO3 反应,再与Cu(NO3)2 反应,故D正确。
点睛∶铁比铜活泼,铜比银活泼。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 11.B 【解析】 【详解】
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用作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在化学反应中,氯酸钾的质量在不断的减少(由于氯酸钾在加热时不断产生氧气),所以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a%)在不断增加,反应结束后就不变了,在没有反应时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能是零。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故选B。 12.C 【解析】 【详解】
A. ①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大于电子数,表示阳离子,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 ①和②最外层电子数为8,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 ①和②形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钠,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D. ①和②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都有三个电子层,属于同一周期的元素,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铁锈溶解,溶液变为黄色Fe2O3+6HCl=2FeCl3 +3H2O有气泡冒出Fe+2HCl=FeCl2+H2↑Al(OH)3+3HCl═AlCl3+3H2O复分解反应CO2+2NaOH═Na2CO3+H2OCa(OH)2+CO2═CaCO3↓+H2O 【解析】 【详解】
(1)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生锈的铁钉插入足量的稀盐酸中,铁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Fe2O3+6HCl=2FeCl3 +3H2O,所以溶液变为黄色.铁锈反应完后露出铁钉,铁钉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Fe+2HCl=FeCl2+H2↑,在溶液中产生气体会有气泡冒出。
(2)胃液中含有盐酸,氢氧化铝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Al(OH)3+3HCl═AlCl3+3H2O,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3)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因此要要密封保存,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2NaOH═Na2CO3+H2O;
(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是氢氧化钙溶液,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方程式是: Ca(OH)2+CO2═CaCO3↓+H2O.
14.加热煮沸 pH试纸 过滤 化学 此水样加热蒸发,出现白色固体 AD 【解析】 【详解】
(1)在生活中是通过加热煮沸,在实验室中是通过蒸馏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在实验室里常用pH试纸来测定水的酸碱度。
(2)如图为某种污水处理流程示意图。水通过“格栅”可去除较大的悬浮物、漂浮物,相当于基本实验操作中的过滤;消毒处理属于化学变化。纯净的水加热蒸发变为水蒸气,而含有钾盐的水,加热蒸发会出现白色固体。
(3)A 水合氢离子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仍为-2,化合价不变,此选项错误;
B 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而一个水合氢离子由三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微粒的构成发生了改变,此选项正确;
C 微粒的结构发生了改变,所以微粒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此选项正确;
D H+易与水分子形成水合氢离子 (H3O+)时,微粒的电子数不变,此选项错误。故选AD。 15.滴灌 竞争 BD ABCD D 【解析】
【详解】
(1)根据图示可知滴灌对水的利用率最高,杂质与作物间的关系为竞争关系,所以株间未供应充足的水分,杂草不易生长,故而减少了除草用工;故填:滴灌;竞争;
(2)A、甲苯的化学式为C7H8,可知甲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故A错误; B、甲苯的化学式为C7H8,可知甲苯分子中碳、氢原子数比7:8,故B正确; C、1个甲苯分子中含有8个氢原子,不含有氢分子,故C错误;
D、甲苯中含有碳、氢元素,完全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水,所以甲苯燃烧可能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D正确. 故选BD.
(3)A、在化学反应后,催化剂的质量一定不变,故A正确;
B、液化石油气、汽油、甲醇转化为二氧化碳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故B正确;
C、二氧化碳在很多工业和农业中有大量的应用,所以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故C正确; D、从图示中可以看出无机物和有机物可以互相转化,故D正确. 故选ABCD;
(4)A、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污染水资源和土壤,故A错误; B、焚烧树叶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粉尘,污染环境,故B错误; C、加高烟囱,不能减少二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故C错误;
D、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可以减少大气污染,保护大气,故D正确. 故选D.
16.(1)加盐酸(加醋酸) (2)C2H5OH 不断运动(扩散) (3)B (4)不可再生 C 化学 【解析】
试题分析:(1)碳酸根离子遇到氢离子会产生气体,可以用盐酸或醋酸来区分;(2)乙醇的化学式为C2H5OH;能闻到酒的气味,是由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3)豆浆中富含的营养素是蛋白质,故选B (4)煤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用水去灭火,是将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的原理,故选C;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得到焦炭,煤焦油和煤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考点: 物质的鉴别,营养素;灭火原理。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B 【解析】 【详解】
A. 检验O2已收集满,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经集满氧气,选项错误; B. 一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钙反应,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除去CO中少量的CO2,可将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选项正确;
C. H2、CO、CH4三种气体,分别点燃后,可观察到都能燃烧,火焰颜色都是淡蓝色,不能区分,选项错误;
D. NaOH与Na2CO3的水溶液都呈碱性,加入酚酞试液,溶液都变成红色,不能区分,选项错误。 故选B。
18.长颈漏斗 A 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2KClO3
MnO2Δ2KCl+3O2↑
Zn+2HCl=ZnCl2+H2↑ 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 A 瓶内水下的玻璃管口有气泡冒出 【解析】 【详解】
(1)仪器a是长颈漏斗,故填:长颈漏斗;
(2)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气会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所以发生装置要选择固固加热型的,即A装置,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是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所以填:A 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2KClO3
MnO2Δ2KCl+3O2↑
(3)实验室用盐酸和锌粒制取氢气的同时也会生成氯化锌,将B装置改进为C装置,其改进后可通过开、关活塞来实现将固体与液体接触或分离,从而实现反应的发生或停止,所以C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由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要从c通入。要除去氢气中的氯化氢气体,利用氯化氢的性质可与氢氧化钠反应,用氢氧化钠溶液来除去,不用碳酸氢钠的原因是碳酸氢钠与氯化氢反应时会生成新的杂质气体二氧化碳,所以填:Zn+2HCl=ZnCl2+H2↑ 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 A (4)如图F,甲瓶中充满二氧化碳,乙中液体是水,实验前K关闭,将胶头滴管中的浓NaOH溶液挤入瓶中,振荡,由于氢氧化钠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导致左侧瓶内压强减小,打开K,乙瓶内的空气被吸入甲瓶,乙瓶内压强也减小,大气压将空气由玻璃管压入乙的瓶内,所以可以观察到乙中瓶内水下的玻璃管口有气泡冒出。所以填:瓶内水下的玻璃管口有气泡冒出。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NaCl和MgCl2 4 5.85 8.2% 【解析】 【分析】
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镁沉淀。 【详解】
(1)A点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中的溶质有反应生成的NaCl和原溶液中含有的MgCl2。
(2)混合溶液中含有HCl的质量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