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本题的总供给曲线具有何种形状?属于何种类型?
[参考答案:常规型。]
习题解答。 (一)单项选择题
1. d 2.b 3.c 4.a 5.a 6. a 7.b 8.a 9.d 10.b (二)名词解释
1. 宏观经济中的总需求是指在其它经济变量既定的情况下,经济社会在每一个总价格水平上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2. 总供给是社会经济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是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达到的总产量。
3.实际就业量是指所有厂商所雇佣的劳动总量。实际就业量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充分就业量给
4.充分就业量是指劳动市场均衡即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相等时的就业量。 5.充分就业收入是指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相等时,均衡就业量所创造的收入。 6.潜在国民收入是指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所创造的收入。潜在国民收入等于充分就业收入。
7.实际工资是指名义工资和一般价格水平之比。
8.滞胀是指经济处于低于充分就业均衡和价格水平较高即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现象。
9. 货币幻觉是指人们只注意货币工资的提高或降低,而意识不到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是否发生了变化,因而只抵制货币工资下降的心理现象。 (三)简答题
1.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有四个:第一,利率效应。价格水平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下降,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投资下降,总需求量减少;第二,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总水平上升时,资产的实际价值下降,人们实际拥有的财富减少,人们的消费水平下降;第三,税收效应。价格总水平上升时,人们的名义收入水平增加,会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从而增加人们的税收负担,减少可支配收入,进而减少消费;第四,净出口效应。国内物价水平上升,在汇率不变条件下,使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上升,导致本国居民增加对国外的商品购买,外国居民购买本国商品减少。因
此,净出口减少。
2.物价水平的上升可能是由于总需求的增加,也可能是由于总供给的减少。这两种因素都使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但是引起物价水平稳定而持久地上升的原因是总需求稳定而持久地增加。因为总供给不可能稳定而持久地减少。而总需求稳定持久地增加的原因是货币供给量持久的增加。持久的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
3.在古典模型中,政府支出的增加将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引起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利率上升;总产出和就业水平不变。这里政府支出的增加使得私人部门的投资被“完全挤出”。
4.在古典总供给模型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化会导致价格水平同比例变化。由于实际货币供给保持不变, 利率和实际总产量保持不变,货币存量的变动只导致价格水平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名义货币变化是中性的。
5. 向右上方倾斜的是短期总供给曲线,垂直的是长期总供给曲线。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粘性工资、粘性价格和错觉理论。①粘性工资:名义工资的调整慢于劳动供求的变化。物价上升,实际工资减少,利润增加,就业增加,总供给增加。②粘性价格:短期中价格的调整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由于企业调整价格存在菜单成本。物价上升时,企业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销售增加,生产增加,总供给增加;反之,总供给减少。③错觉理论:物价水平的变动,会使企业在短期内对其产品市场变动发生错误,做出错误的决策。当物价上升时,增加供给;反之,减少供给。以上三个理论表明,短期总供给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即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这是因为,在长期中,货币工资对价格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反应,及工资和价格都具有灵活的伸缩性,使得工资处于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水平。既然在劳动市场,在工资的灵活调整下,充分就业的状态总能被维持,因此,经济中的产量总是与劳动力充分就业下的产量即潜在产量相对应。即使价格水平再上升,产量也无法增加。因而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价格水平无关的垂线。长期总供给曲线说明,在长期中,经济稳定在潜在的产出水平上,此时,价格变动对总供给量不会产生影响。
6.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来调控宏观经济,所以称为需求管理
政策。
7.总供给曲线描述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推导而得到。资本存量一定时,国民收入水平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所以,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于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均衡。
8.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一个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及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假定为一个常数。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收入(产量)水平。根据IS-LM图形,推导总需求曲线的过程,见图5-1。
r r1 E2 r2 IS LM1(P1) LM2(P2) E1 O y1 P P1 D1 y2 y P2 D2 AD y1 y1 图5-1 从IS-LM模型推导AD曲线
当价格水平为P1时,LM1曲线与IS1曲线相交于E1点,表示均衡收入和利息率分别是
y1和r1。当价格水平下降到P2时,由于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价格水平下降意味着实际货币供给增加,从而导致LM1曲线移动到LM2,并与IS曲线相交于E2点,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和利息率分别为y2和r2。
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总需求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反方向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9. 宏观经济学在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说明经济中的萧条、高涨和滞胀状态时,主要是通过说明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来完成的。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有两种情况。如图5-2所示
第一种情况是,AD是总需求曲线,AS 是短期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第二种情况是,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向右移动到AD′时,短期总供给曲线AS和新的总需求曲线AD′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处于很高的水平,表示经济处于高涨阶段。
现在假定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如图5-3所示,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到AS′,总需求曲线和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这个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表示经济处于滞胀阶段,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一起的状态。 价格水 平P 潜在产出Yf AS P 价格水平潜在产出Yf AS’ AS E’ P P Y YE 图5-2 总需求的移动 图5-3 总供给的移动
EADAD Y P’ P E AD Y’ Y 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