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2 分,对“一滴水”和“一滴泪”的关系解释合理2分, “一滴水”的唤醒作用2分。言之成理即可。]
19.【信息整合】(4分)
(1)因为他有敏锐的新闻直觉,能深入基层,探求真理。 (2)他能锐意创新,使新闻充满新意。
(3)他曾执掌清华新闻传播学院,培养新闻人。 [4 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 分。意思对即可。]
20.【特色思考】(5分)
意思:电视新闻甩掉画面束缚,通过搭建画面背后的新闻逻辑,为观众提供了比画面更丰富的内容。
作用:印证了范敬宜对电视新闻的评价,表现了范敬宜对新闻规律的准确把握。 [5分。答出句子意思3分,作用2 分。意思对即可。]
21.【问题探究】(6分) 示例一:
好。理由:(1)这样写突出了范敬宜的新闻观对白岩松的影响,表现了他们作为记者的共同点(锐意创新,尊重新闻规律)。(2)突出了新闻人的群体形象。(3)打破了人物通讯写作的常规,使行文富于变化。[6 分。“对白岩松的影响”1分,“表现共同点”1分,“突出群体形象”2 分,“行文富于变化”2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不好。理由:(1)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主要人物是范敬宜。应该选择能集中表现范敬宜形象特征的典型材料,不应该用较大的篇幅写白岩松。(2)用大篇幅写白岩松,容易喧宾夺主,无法突出范敬宜的形象。
[6 分。答出文体和主要人物2分,文体特征2分,不好的影响2分。意思对即可。]
22.【得体、连贯、准确】(6分)
(1)选转乘次数和经过站点最少的线路。 (2)这样走有点远,还有一条线路,您看怎么样?
(3)坐5 号线在杨箕站转1号线,只要8个站就到了。
[6分。每处2 分。第一处点出“经过站点最少”2 分,第二处委婉否定导师的线路2分,第三处答出最便捷的线路2 分。]
23.【生动、鲜明、简明】(6分)
示例一:凛冽的寒风,滚烫的米粥,温馨的笑容。陈奶奶送来的只是热粥吗?不,是满满的爱心!
示例二:寒风中,一碗碗热粥,就是一股股暖流。陈奶奶送来的不只是热粥,更是人与人 之间的关爱和真情。
示例三:“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奶奶送粥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彰显着人性的光
辉, 传递着人间的大爱。 [6分。内容3分,其中行为2分,赞颂1分;形式3分,其中语言生动2 分,修辞1分。超过字数扣1分。]
24.【写作】(60 分)
本题属于范围作文,题目由提示语和要求两个部分组成。
“提示语”有三句话:第一句话中列举了阮籍、郑板桥、布鲁诺三个人物,分别是中国古代和外国的“另类”人物;第二句话中列举了韩寒、李宇春、丁俊晖三个人物,是现实中的“另类”人物;第三句话列举了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广州亚运会的“水上开幕式”两种事物。以上人物或事物均能体现 “另类”的“与众不同、特殊”的含义。
省略号表明除了以上列举的三类人物或事物之外,考生还可以由此联想,以其他“另类”的人物或事物作为立意的依据。考生写作时,可以写“另类”的人物,也可以写“另类”的事物,或二者都写;可以写正面的“另类”,也可以写反面的“另类”。所写内容必须在“另类”的范围内。
“要求”明确考生要谈谈自己生活中与“另类”有关的经历,或表明自己对“另类”的看法,无论是“经历”还是“看法”,都要与自选的文体相符。“自己生活中与‘另类’有关的经历”,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
本题主要考查以下的能力:①对社会的观察、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②围绕中心选
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的能力;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能力;
④调动语言知识积累的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