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析
摘要: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小学语文旨在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尤其是语言交际能力,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必须要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因此,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语境 一、为学生营造贴近现实的语境
为使班级学生敢于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见解,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思考如何为班级学生营造贴近现实的语境,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在贴近现实的语境当中,自如地发言。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在带领班级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过程当中,应当注意对练习话题的选择和设计,不要选择那些对于学生而言过于“高大上”的话题。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语境和话题,学生因为对这样的话题十分熟悉,能够产生表达欲望。
二、善于借助教科书,组织班级学生进行口语练习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尽力实现对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教科书当中,存在大量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教学素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先行选出语文教科书当中带有对话的课文,并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课文开发为能够让学生利用其进行角色扮演的素材,使学生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实现口语对话练习。比如,教材中的《我选我》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老师和王宁,让两个人根据主要内容,来进行即兴对话。这种方式可以令学生在情境之中学习口语交际。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朗读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将教材中可以朗读的篇目整理出来,然后让学生每天早上都能够朗读一篇。经过长时间的朗读训练之后,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掌握不同场合口语交际的不同语气、语态、语速等。 三、为学生营造有助于其口语表达能力的练习空间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意识到,为了能够真正帮助学生实现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和口语表达水平的提高,则需要让班级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对话。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组织班级学生之间展开充分地交流,并且自己也要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才可以使学生达到口语表达能力的练习目的。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挥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
主动参与到口语交际的活动中。如集体式互动,集体式互动包括小组学习模式的交流、全班学生的共同交流以及面向社会的广泛交流等。这种集体式的交流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交际面,还能有效地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四、组织班级学生进行拓展练习
小学语文教师要组织班级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口语练习,以此达到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拓展练习的目的。此外,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还应激起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知识的兴趣及能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进行实质性的口语交际,拓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及说话技巧。如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完成相应的口语交际任务,利用自己的语言魅力打动陌生人参与班级组织的活动等,让学生的口语交际得到实质性的训练及拓展。 五、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采取多元化评价
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评价之前,应当首先把握好评价的原则,采取多元化评价模式。在采取了此种评价模式之后,能够确保教师所做出的评价活动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公允性。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把握好评价的形式,要营造出较为轻松的评价氛围,并在评价过程当中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学生对于评价结果也将更易于接受和认可,使其认识到自己在口语表达方面所存在的不足。 六、结语
现代社会,信息飞速发展,人们之间的距离缩短,交流的机会增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关键。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学生语文的启蒙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要从小学生自身出发,根据他们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曾毅.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5).
[2]胡新华.提升学生即时性自我评价有效性的策略———以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为例[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8(Z2).
[3]陈梦婷.阅读生活之书,享受快乐交际———新教师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J].好家长,2018(12). 【篇四】
小学语文课堂信息技术论文 一、技术与课堂教学结构的统一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主要由教师讲授完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停留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层面,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从信息技术的使用时段看,它主要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课前、课后主要是学生的自主预习与自我练习,由此造成信息技术的生存周期只局限于课堂上,不能覆盖学生学习全过程,出现智慧教室大投入、小产出的局面。要想实现信息技术完全覆盖教学活动,必须二者统筹兼顾。加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课程内容的紧密联系,将技术逐渐向课前课后拓展延伸,使学生在三个阶段均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同时,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掌控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学习情况,这就需要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前、课中、课后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信息技术作为纽带,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第一,在线先学,各取所需。智慧教室平台把多层次的学案制作成微视频或PPT,作为资源包发送到学生终端,让学生根据自己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喜欢的学习方式,实现异步学习。这是教学组织个性化研学课堂的出发点。第二,多屏助学,多维互动。这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电子书包”应用模式。互动讨论原来只能输入文本,制约了互动的实施,现在的平台实现了语音讨论、直接手写批注,结合先进的语音输入法,实现师生、生生、媒体与学生等的多维互动。多屏助学,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真学”在每个学生身上真实发生。第三,在线作业,及时反馈。“即时反馈”能够即时检验、反复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自我测试中巩固所学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自我测试、巩固所学,也让教师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学情,优化下一步教学内容。智慧教室环境中的课堂教学结构,颠倒了知识传授与内化的环节,把知识传授放在课前,学生具备了课堂内化的前期知识基础后,课堂上主要通过协作与交流内化知识,形成意义建构。整个教学流程中,学生是知识内化与意义建构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知识内化与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生创造知识内化与意义建构的环境,并选择合适时机介入学生的协作与交流,引领学生形成知识内化与意义建构的正确方向。 二、技术与教学内容的统整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来源、表现形式、深度和广度、交互性以及时效性等。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前后,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可见,用传统方法选择教学内容,已不能适应智慧教室环境中的课堂教学要求。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高度融合,必须对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统整,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准绳,以智慧教室环境平
台应用工具为依托,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乃至增删、更换,创生出适合学生实际、发展学科思想的教学内容,教学生之所需,教学习之所需,让智慧教室环境下的教学更有效、更有味。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是剧本体裁,笔者选择“油灯换蜡烛”“抱柴端蜡烛”“装睡拿蜡烛”三个场景进行教学。首先,在平台上推送资源包,让学生了解剧本特点及其与一般文章的不同读法。接着,告诉学生剧本又叫脚本,据此可创作电影、电视剧,制作广播剧和电影海报……然后,将全班学生自由分成六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场景,组内商量要把剧本变成什么。最后,小组成员借助平板电脑的视频功能、语音功能、拍照功能进行展示。其中,前两组学生将“油灯换蜡烛”利用平板电脑的视频功能拍成微电影,第三、第四组的学生将“抱柴端蜡烛”,利用语音功能录制成广播剧,最后两组学生把“装睡拿蜡烛”做成画报,拍照上传。每个小组的作品展示完成后,全班学生根据文本鉴赏评析——亮观点、找依据、说理由,大家各抒己见。在这里,笔者播放了《草船借箭》的微视频,拓展了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基于此微视频改写成剧本。以学生先学为起点,以文本特点为依据,借力智慧教室的网络平台功能,统观平台技术与教学内容,这样学生的学习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提高学生的语言外化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技术与个性化学习的统一
个性化学习是指通过对特定学生的全方位评价,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在传统课堂上,由于大班教学,实现个性化学习困难重重,但在智慧教室环境下,有了技术的支持,个性化学习便成为可能。如何让技术最大化地“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答案不言而喻:技术与个性化学习的统一。在预学环节,智慧教室平台提供多种数字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将被动地跟教师学习变为根据需要,主动调用资源库中的相关数字资源进行学习、体验、思考。例如,教学《七律?长征》一课时,为了达成从诗句中体会诗人“大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这一目标,传统课堂上,教师常常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地观看每句诗背后的有关历史事件的图片、视频。学生反馈时观点统一,口径一致,显得苍白干瘪。借助智慧教室,笔者为学生提供了自助式的数字资源,如飞夺泸定桥的视频、巧渡金沙江的文字、爬雪山的图片,学生根据需要查看相应资料。通过资料的自主学习,学生对诗人心中泸定桥铁索之“寒”、金沙江水之“暖”等情感表达的体验入脑入心,教学目标达成也就水到渠成,技术成了个性化学习的温床。课堂教学中,智慧教室反馈系统自动收集不同认知水平学生有代表性的学习表现,教师通过平台生成的报告诊断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等的层级差异,实施个性化学习。例如,教学《猫》一课时,第1~3自然段写了猫的性格古怪的具体表现,仅仅是几个词的不同,却能反映出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将其分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