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首《E大调奏鸣曲》第三乐章 海顿曲
这首奏鸣曲非常生动形象,好像当年的德国民俗生活的写照。
乐章的开头,用右手非常饱满结实的双音以及左手呼应的八度表现了好像古城堡旁边熙熙攘攘的人群与街景,号角吹起来,马拉的邮政驿车要开动了??这里需要的声音是宏伟雄壮的,要感觉像城堡建筑一样。
第二句和第一句是一个对比,除了强弱的对比以外,还有调性上的对比。第一句是大调的,力度是强;第二句是在同名小调上的,力度是弱。
第19小节开始,右手是分解和弦,加上左手的八度,形成了一个很辉煌的段落。弹奏时,人要很挺拔,有华丽的音效,仿佛是一种很神气而热闹的行进。在这个段落的结尾,右手有一个升C音上的颤音,可以从上方音开始 。这里的颤音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使用自由颤音或定数的颤音。如果技术较好,就可以采用自由颤音,非常漂亮、灵活、流利的弹奏,彼岸颤音的音数量肯定比较多,因此这对手指的要求也是较高的。如果感觉困难,作为六级的考生,也可以规范地将其定数,最简单的可以在这个小节中弹奏8个音,每拍4个音,类似于十六分音符。
第27小节的最后,出现了几次对比,其中,有弱和强的对比,右手单手弹奏的p的双音各其后双手共同弹奏的f,同时还有两组强弱对比间的调性对比 ;第32小节的还原D和第28小节的升D相比,一音之差(升D和D),使得两句形成大小调的对比,在色彩上有很大的区别。这都是有生活情趣并有很好演奏效果的。
这一段的结束句从第35小节的最后一个双音开始,又回到B大调,如双号角似的在大调上有活力地 下去。第41小节的升C音上的颤音,可以弹六个音,如果你觉得六个音太多,可以弹到四个音。第102小节的颤音也类似处理即可。
到第43小节的第一个音止,第一段结束。
从第43小节第二拍后半起第二段开始,右手是跳音和两个音的小连线,要弹得很生动,两个音的小连线要用基础阶段练习过的“落滚”或称“落提”的方法,弹得很规范,第一个音下去,手腕轻轻地把第二个音带起来,更能弹出语气来。左手是很灵活的阿尔贝蒂低音,很轻巧的。这种音型每四个音有一个重音,由小指奏出,感觉稍微深入一些,而后面三个是很轻的,不能都弹得很响,显得太闹。处理好的话,阿尔贝蒂低音就能既轻松灵活,又有节奏律动了。
第55小节开始,又出现了前面第19小节同样的分解和弦音型,其后紧接着的是第一主题的再现。第67小节后半开始的小调部分和开头一次相比,更加迂回曲折一些,并且加以渐强和渐弱,与前有很大不同,大家需要加以注意。
第88小节的后半出现了类似于前面第27小节后半开始的音手与双手弱和强的对比部分,但这一次的对比在主调E大调和e小调上展开,而不是前面的B大调和b小调了。
尾声是很短的,用开头模仿号角声音的音型,豪放、神气的结束整首乐曲。
- 36 -
第三首《波尔卡》拉可夫曲
拉可夫是一位俄罗斯的作曲家。这首乐曲描写了青海年非常朝气蓬勃的形象,音乐很欢快、直率而单纯。波尔卡是一种二拍子的舞曲,东欧在节庆跳舞的时候,经常在晚会上用这种舞曲。所以,大家要很好地把握这种舞曲欢快 、生动的性质。
乐曲开头的四个十六分音符一组的音,要用一个手臂重量弹下去。大家可以看到,作曲家在这组音符的第一个音g上写了一个重音记号,也就是说,大家的第一个音一定要非常直截了当的下键,并且以一个重量把后面的音符一气呵成的弹奏。只有g音一个音是相对最响的,后面的音符要靠惯性轻松地弹出。除了开头以外,后面所有这种四个音十六分音符的小连线都要这样做出。
后面的很多和弦双音是有重音记号和踏板记号的,大家都要很严格地按照谱上的指示去做。弹奏和弦和重音时,手的架子一定要很牢靠,下键很有爆发力,干脆利落。此时注意手腕要固定,不要上下扭动。
第16小节后半开始,主题又出现了,乐曲的A段在第24小节结束。
从第24小节开始,乐曲进入了B段。和前面很不一样的感觉,B段要弹得很幸福,好像一种青年男女在晚会上跳优雅的双人舞,有一种十分闲适、舒服的感觉。这个地方开始的时候可以适当地给予自由,稍微慢一点进入,然后再进入速度。如果一进来就和前面一样,就会显得平铺直叙、死死板板、就很呆板。
第30至31小节的这个乐句手位置的变化较多,所以是比较难的,大家要仔细进行练习。
第32小节后半开始是强的,和开头的四个十六分音符的处理有些相似,也要把第一个音弹得干脆直率,跳得很有弹性。进行到第37小节,开始渐弱,第39小节渐慢,之后的第40小节后半又慢入,回到闲适、优雅的感觉。
有一些难点,第42到43小节、第46到47小节都是手指位置很别扭的地方,要反复地进行单独练习。
第56小节后半开始,A段又再次出现了。第71小节的几个和弦是pofco pesante,要单独拿出来练习。由这一个充分的渐强之后进入最后的尾声。从第72小节后半开始的尾声要渐强并有分量,不仅要有力度,还要有准确性,达到一个非常红火的全曲高潮。
最后几个小节两只手交接的地方,手要直插过去,一只手四个音,每次的第一个音要准确且下键干脆。因为两只手位置很快的变化,所以更要求大家脑子要提前准备好,最后两个和弦很热烈的结束。
第四首《A大调小奏鸣曲第一乐章》(Op59,No.1)库劳曲
这首小奏鸣曲在我们很常见的科勒版的《小奏鸣曲集》中是没有的,但是这首曲子写得非常好,因此在“跨世纪新版”和这次的考级作品集中都选用了这首作品。这首小奏鸣曲篇幅和一般的小奏鸣曲相比要稍长一些,主题非常优美,中间有很多的变化,让人联想
- 37 -
到古典歌剧中的各种场面,其中有各种角色、人物出现在舞台上,也有各种戏剧性的变化,有咏叹调的抒发,也有迅速转换的场景。大家在演奏时如果能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的话,就更容易把这首作品演奏得有声有色,富于吸引力。
乐曲开头好像一个女主人公优雅的入场了。
这个主题,大家一定要用心把乐句的语气弹奏好。弱起小节三个升c音,要走向到第一小节的e音,e音是这一个小句要强调的语气,之后自然地解决到a音的句尾一定不能太响,更不能太直,要用手腕轻轻地带起,弹出柔和而优美的声音。第4、5小节的跑动要很流利,好像舞台上人物的跑动。第7小节的三连音,在时值准确基础上,要特别注意是旋律的一部分,也要优美的奏出,可略从容,而千万不要赶。不要单纯的数拍子,死板地弹出。
第9小节第一个音5指的b音是自上而下的sf,由此引出一串跑动之后在升d音上解决。 紧接着双是一次比一次高的突强sf,音。第13小节左手加上了十六分音符的伴奏,气氛好像比前面更势不可当。随后在很多连续地快速跑动后,第20小节音乐发生转折,渐弱并柔和地引入了第二主题。
第二主题非常优美,中间有对比、有跑动,感觉优美而不乏幽默、活力。
第23、24小节是一强一弱的对比,好像有人轻声地重复主人公的曲调。弹奏pp的地方,要把手臂力量稍微抬起一些,减少一点,用指尖轻轻地搭在琴键上弹奏,以奏出轻而不虚的声音。
第31小节的装饰音,在弹奏时大家不用把它想象得太快,而要把它想象成旋律的一部分,从容不迫地弹奏它。这个段落在第32小节sf的和弦上结束。
紧接下来是用第一主题音型变化而成的过渡乐句,弹奏时要注意弹出和主题一样的语气。伴随着渐慢和pp,一个小节的休止之后,歌剧好像换了一个场景。此处要特别注意休止符的时值并充分体现,就能把音乐的委婉充分表现出来。
第37小节开始,新的场景展开了,左手的伴奏先出来,弹奏时手要很贴刍,每四个和弦一个节奏点,弹得轻且有节奏感。主角在右手,要适当 地突出,并弹出低音区曲调的证据以及高音区的跑动之间感觉的不同。这里右手的十六分音符跑动不是非常顺手,但是要弹得毫无障碍,因此要单独进行练习。
在第46小节的渐慢之后第47小节突然“一枕黄粱再现”,如同第9小节一样,弹奏最高音的小指一定要很好地支撑并有一定的亮度,之后一连串地跑动下来要在连线的最后一个音上解决,紧接的下一小节 再进入下一个跑动的经过句。这一段的左手全部充满了进行性的伴奏音型,也是一个难点,此处左手腕的左右转动要很灵活,有规律的设置重音,使之四个音一组甚至八个音一组,用第一个音作发动,第一个音相对 重一些,其他的音都很轻。这样的话,既有动力感、节奏感,又能节约力量,把这一段戏剧性的,好像争斗的场面,展现得更加充分。
- 38 -
到第60小节,长达13小节的跳动终于停留在e音上。这时,我们又能听到左手跨越右手在高音区奏出的第一主题的动机,两只手渐弱渐慢并逐渐消失。
第66小节开始, 是这个乐章的再现部,我们又再次听到了第一主题咏叹调的抒发。第77 小节 是第二主题,和前面不同的是,这次第二主是在第85小节发展到了这个乐章的最高音b3上,情绪也随之达到了高潮。最后,乐曲在A大调的主和弦及属和弦的分解琶音后,用和弦好像乐队的全奏一样辉煌地结束整个乐章。
从技术上说,这首作品有很多经过句,也就是快速音阶的技术,在连接的部分,用得尤其多,所以大家要加强平时基本菌的练习,只有音阶琶音非常流利 熟练的话,才能弹得游刃有余。
这首作品的音乐性很强,有一种歌剧人物呼之欲出的感觉,好像一台歌剧在上演。有不同人物的出场,不同的场景??其中很多句子是特别声乐化的。大家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看看歌剧,看看影碟,就能对作品中歌剧化的场景产生一些联想增强对作品的理解。
- 39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