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要求画出图形即可.
(2)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解决问题即可.
本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21.【答案】(1)证明:∵D是边BC的中点,
∴BD=CD, ∵DF=ED,
∴四边形BFCE是平行四边形, ∵在Rt△ABC中,∠ABC=90°,E是边AC的中点, ∴BE=CE,
∴四边形BFCE是菱形; (2)解:连接AD,
∵四边形BFCE是菱形,BC=4,EF=2, ∴BD=BC=2,DE=EF=1, ∴BE=∴AC=2BE=2∴AB=∴AD=【解析】
=
,
, ==2
=2, .
(1)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得到四边形BFCE是平行四边形,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E=CE,于是得到四边形BFCE是菱形;
(2)连接AD,根据菱形的性质得到BD=BC=2,DE=EF=1,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到结论.
本题考查了菱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中位数的性质,勾股定理,熟练掌握菱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22.【答案】(1)证明:连接OC,如图,
∵CD=BD, ∴=, ∴∠1=∠2, ∵OA=OC, ∴∠2=∠OCA, ∴∠1=∠OCA,
第17页,共24页
∴OC∥AF, ∵EF为切线, ∴OC⊥EF, ∴AF⊥EF;
(2)解:∵OC∥AF, ∴∠COE=∠DAB,
在Rt△OCE中,设OC=r, ∵cos∠COE=cos∠DAB==,即连接BD,如图, ∵AB为直径, ∴∠ADB=90°,
在Rt△ADB中,cos∠DAB==, 8=. ∴AD=×【解析】
=,解得r=4,
(1)连接OC,如图,先证明OC∥AF,再根据切线的性质得OC⊥EF,从而得到AF⊥EF;
(2)先利用OC∥AF得到∠COE=∠DAB,在Rt△OCE中,设OC=r,利用余弦的定义得到
=,解得r=4,连接BD,如图,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到
,然后根据余弦的定义可计算出AD的长. ∠ADB=90°
本题考查了切线的判定: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也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和解直角三角形.
,OA=AB, 23.【答案】解:(1)∵∠OAB=90°
∴设点B的坐标为(m,m),则OA=AB=m, ∵△OAB的面积为2, ∴
=2,
解得:m=2(负值舍去), ∴点B的坐标为(2,2), 代入反比例函数y=中,得k=4;
(2)∵B(2,2) ∴∠BOA=45°, ∵l⊥OB,
∴O′A′⊥x轴
∴P、O′、A′三点共线,且点O′在直线OB上 ∴O′(a,a)、A′(a,a-2)
a=4 当O′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时,有a×
解得:a1=-2,a2=2
第18页,共24页
当A′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时,有a×(a-2)=4 解得:a3=1+,a4=1-
若线段O′A′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有公共点, a的取值范围是:-2≤a≤1-【解析】
或 2≤a≤1+
(1)运用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求出k=4;
(2)运用对称的点坐标关系,分别表示O′、A′,在第三象限,当点O′在双曲线上时a取最小值,当点A′在双曲线上时,a取最大值;在第一象限,同理可求a的取值范围
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与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问题,熟练运用图象上的点的坐标满足图象的解析式是本题的关键 24.【答案】AE=2CD 3.0 不正确 4 2.7
【解析】
解:(1)由题意得:AE=2x,CD=x ∴AE=2CD; 故答案为:AE=2CD;
(2)根据图象可得:当x=3时,y=3.0, 故答案为:3.0; (3)如图所示:
(4)如图所示,过D作DG⊥AB于G,
第19页,共24页
由(1)知:CD=x,则BD=8-x, sin∠B=∴
, ,DG=
,BG=-10=
, , =
,
∴EG=AE+BG-10=2x+∴y=∵0≤x≤5,
∴当x=4时,y有最小值是故答案为:不正确,4,2.7.
=
=≈2.7,
(1)根据时间和速度可得AE和CD的长,可得结论; (2)根据图象可得结论; (3)画图象即可;
(4)作辅助线,根据勾股定理计算DE的长,根据二次函数的最值可得结论. 本题属于三角形和函数的综合题,考查了勾股定理,函数图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学会利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学会利用图象法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
25.【答案】甲 甲的平均成绩高,且方差小,成绩稳定 80人
【解析】
解:(1)将乙组成绩的中位数m==81.5;
(2)可以推断出选择甲部门参赛更好,理由为甲的平均成绩高,且方差小,成绩稳定;
故答案为:甲,甲的平均成绩高,且方差小,成绩稳定.
第20页,共24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