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古诗词曲鉴赏(含答案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3 7:50:5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 观沧海

(东汉·曹操)

版本导航:◎统编七上第4课;◎语文七上第21课;◎苏教九下第五单元诵读欣赏。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内容:开篇点题,交代观海的地点,传达出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 内容、手法:描写海水和山岛,是实景描写。先描写海水和山岛,再写草木和洪波。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手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通过两个“若”字可以看出)。借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附文,为合乐而加,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主旨: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洗练的笔法,奇特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金题演练 1.

(2

)

( )

A.“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首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起笔气势不凡。 B. 诗人把登上碣石山,观望沧海所见到的秋天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壮阔、宏观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让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萧瑟”一词营造了一种宏大、壮阔的氛围;“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洪波连天的形态,还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 这首诗场面宏大,气象壮阔、宏伟,通篇以写实的手法表达了一种壮美、豪迈的情感。它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1. 观沧海

1.(2分)D 【解析】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D项中“通篇以写实的手法”赏析有误。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版本导航:◎统编七上第4课;◎语第21课;◎苏教七上第五单元诵读欣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语、苏随君(风)直到夜郎西。

【主旨: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以景传情,表达了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深表同情和关心,于是写下这首诗,遥寄给友人,以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

B. 首句写景。其中“杨花落尽”和“子规啼”不但点明时令,烘托一种凄凉悲惋的气氛,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还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C. 第二句由写景转入言事。从“闻道”二字可以看出诗人得知友人遭贬时的惊愕痛惜之情;“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 后两句紧扣题目中的“遥有此寄”,由写景言事转为抒情寄慨。这里诗人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当成友好的使者,表达了对友人的忧愁、无奈以及关切之情。

手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首句点明闻讯的时节是暮春,“杨花”给人飘忽不定之感,暗喻诗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此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闻道”,听说,可见诗人得知挚友被贬时的惊愕痛惜之情,“过五溪”表明友人的远去,为下文的“寄愁心”作衬笔,体现出龙标的偏远。 手法、情感:借景抒情。“愁心”传达出忧郁之情。这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同情、关切之情。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2分)D 【解析】“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通过诗人的想象,将月亮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项中“夸张的修辞手法”赏析有误。

3.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版本导航:◎统编七上第4课;◎语文七下第17课;◎苏教七上第六单元诵读欣赏。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主旨:诗人通过描写冬末春初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的壮丽之景,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金题演练 1.

(2

炼字:“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正”和“悬”的对应,写出了江风的和缓与行船的平稳。“潮平”一语为“江春”一语做铺垫。 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象征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其心情乐观昂扬。 画面: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 修辞、炼字:“生”“入”二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哲理:通过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 画面: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情感:运用设问,在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 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内容:对偶点题。“客路”即驿道,是诗人在船上的想象,暗含旅途奔波之意,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

( )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一联也是对仗的,第一联押韵的字是“前”,是平声韵。 B.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两句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C. 颔联中的“潮平两岸阔”一句,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

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其中“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D. 颈联诗人从炼意着手,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2.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首联以对偶发端,点明题意:诗人从北向南外出游历已有多时,途中路过满目青翠的北固山。这里还不是目的地,他还要乘船继续前行。

B. 颔联写了江面宽阔,江风劲吹,船行快速的景象。其中“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C.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那江上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寒冬,蕴含新旧交替、时序变迁的自然理趣。

D. 尾联运用设问,在自问自答中借“雁足传书”的故事,抒发了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一联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次北固山下”中“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诗人泊舟北固山下,眼望长江两岸的风景,抒发乡思的愁绪,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B. 颔联妙在“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即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也表现出来了。意境开阔,情绪饱满。

C.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蕴含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D.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泛舟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一群北归的大雁正略过晴空。诗人想借北归的大雁捎信给远在洛阳的家人。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古诗词曲鉴赏(含答案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87fk594o957eja0pqkz5136q5t3t4006wi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