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地内行星相对于太阳的视运动,有时向东,有时向西,它们同太阳之间的角距离不超过大距 B.大距时,正是地内行星“留”时,因此,从西大距起,经过上合至东大距,就是地内行星的顺行段
C.上合至下合,地内行星为昏星,傍晚时所见高度逐日增大 D.连续两次上合(或下合)之间的时段,为地内行星的会合周期 E.地内行星像月球一样,有位相变化
(4)关于地外行星同太阳的会合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地外行星相对于太阳向东运动时是顺行,相反是逆行
B.地外行星相对于太阳的视运动,永远是向西的,因而同太阳的角距离可变化于0°~360°之间 C.当地外行星与太阳的角距离为90°时,叫做方照,正是地外行星“留”时 D.地外行星在合以后,先经西方照,然后才是经过冲和东方照 (5)地内行星在_________时候最适宜观察。 A.西大距
B.上合
C.东大距
D.冲
第五章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复习思考与练习(P166)
1.什么是太阳回归运动?产生这种运动的原因何在?太阳的赤经与赤纬各在什么时候变得最快?各在什么时候变得最慢?
答:太阳在天球上反复回归天赤道的运动,称为太阳回归运动。太阳相对于天赤道的运动,也就是相对于二分二至点的运动。黄赤交角的存在,是产生这种运动的原因。
太阳的赤经在二至时变化最快,二分时变化最慢。 太阳的赤纬在二分时变化最快,二至时变化最慢。 2.按半昼弧公式:cost⊙= ?tg? ? tg?⊙,回答下列问题: (1)公式中的t⊙指什么?
答:公式中的t⊙是日没时的时角。由公式可见,影响昼夜长短的因素由两个:当地的地理纬度(空间因素)和当时太阳的赤纬(时间因素)。
(2)昼夜等长的条件是什么?
答:昼夜等长的条件是:t⊙=90°,即2 t⊙=180°,昼弧等于夜弧。显然,使t⊙=90°,即cos t⊙=0的条件是:
=0°,即在赤道上,此处不论太阳赤纬怎样地因季节而改变,终年昼夜等长; =0°,即在二分时,不论地理纬度如何不同,都不影响t⊙=90°,昼夜等分。
29
(3)昼长夜短和昼短夜长的条件是什么?
答:当?、?⊙同号时,即在太阳直射半球,则有cost⊙<0,t⊙>90°,故N<D>12h,即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
当?、?⊙异号时,即在非太阳直射半球,则有cost⊙>0,t⊙<90°,故D<N>12h,即非太阳直射的半球昼短夜长。
(4)极昼和极夜的条件是什么?
答:要出现极昼,即t⊙=180°,则cos t⊙=-1。这便要求?、?⊙不仅同号,而且互为余角。即同理,极夜的条件是:t⊙=0°,即cos t⊙=1。这便要求?、?⊙异号且互余,即这就是说,极昼极夜发生在以南北极为中心,以当时太阳赤纬为半径的地球极冠地带,其范围大小视太阳赤纬而定。
3.根据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按“五一”节的昼长,将下列各地排列序次(从长到短):摩尔曼斯克(69°N)、北京(40?N)、南充(31?N)、漠河(53°.5N)、曾母暗沙(4?N)、雅加达(1?S)、惠灵顿(41?S)、巴西利亚(16?S)和布宜诺斯艾利斯(35?S)。
答:“五一”节的昼长从长到短为:摩尔曼斯克、漠河、北京、南充、曾母暗沙、雅加达、巴西利亚、布宜诺斯艾利斯、惠灵顿。
4.5月1日(?⊙=14o51?)那天,在什么纬度处,一根直立的杆子在太阳最高时,其影长与杆高正好相等?在什么纬度处,直立杆的影长是杆长的2倍?
答:
(1)已知?⊙=14o51?,太阳直射北半球,按照题意有
tg H⊙=杆高/影长=1,H⊙=45o,再根据公式H⊙=90???+?⊙, 如观测地在北半球,则有:
90???1+?⊙=45o,?1= 59o51?,即59o51?N 如观测地在南半球,则有:
90???2??⊙=45o,?2=30o09?,即30o09? S
(2)已知?⊙=14o51?,太阳直射北半球,按照题意有
tg H⊙=杆高/影长=1/2,H⊙=26o34?,再根据公式H⊙=90???+?⊙, 如观测地在北半球,则有:
90???3+?⊙=45o,?3= 78o17?,即78o17?N 如观测地在南半球,则有:
90???4??⊙=45o,?4=48o35?,即48o35?S
5.根据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把各月1日按成都的昼长排列序次(从长到短):1/1,1/2,…,1/12。
答:成都各月1日的昼长从长到短排序为:1/7、1/6、1/8、1/5、1/9、1/10、1/4、1/3、1/11、1/2、1/12、1/1
30
6.每逢新年来临之日(元旦),太阳的位置及行踪如何? (1)该日太阳黄经约为多少? 答:约280o
(2)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 答:太阳直射南半球
(3)太阳直射点向北还是向南移动? 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4)太阳直射点向赤道还是向高纬移动? 答:太阳直射点向赤道移动
7.什么是季节的半球性因素和全球性因素?为何前者比后者更重要?
答: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是季节变化的半球性因素。 由于日的距离的变化,影响全球所得太阳热能的分布,是季节变化的全球性因素。 半球性因素决定地球所得到的太阳热能的南北半球之间的分配,比全球性因素更为重要。因为日的距离变化余152100000公里和147000000公里之间,二者约成100:96.7,可知全球所得太阳热能总量的极大值和极小值之比为1002:96.72,即约成100:93.5,其差值为6.5。太阳直射点往复于赤道南北23°26'之间,南北半球各自所得热能,求其对全球总量所占的百分数来说,变化于70%~30%之间,即成100:43,其差值为57,所以,半球因素是季节变化的决定因素,比全球因素更为重要。
8.试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说明地球上的四季递变的过程。五带划分的原则是什么?各带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1)季节变化首先是冬、夏半年的交替。这种交替变化决定于太阳赤纬的变化,即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我们可以这样来分析:当太阳直射点从升分(经北至)到降分,太阳直射在北半球,这时,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是夏半年,南半球则为冬半年。从降分(经南至)到次年升分,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移到了南半球,这时,北回归线以北则为冬半年,北半球由夏半年转为冬半年,南半球与此相反,此后,太阳直射点又由南半球移至北半球,两半球的冬夏半年又相互交替,即四季递变(如图所示)。
(2)五带的划分原则是,有无极昼和极夜现象及有无正午太阳直射。五带是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总称。概括地说,五带有一下性质:首先,五带是按全球季节变化的不同而划分的,是季节地带;其次,这里所指的五带完全是根据它们的天文季节而划分的,强
南 至 升 分 道 赤 向 向 23o26?S 南 23o26?S 南 至 北 向 向 0o 向 向 南 北 至 23o26?N 北 23o26?N 向 北 至 向 赤 道 降 分 31
调太阳辐射的因素,五带也是天文地带;还有,五带的划分是以纬度为标准,每一地带有一定的纬度范围,它们之间的界线,都是特定的纬线,所以五带还是纬度带。
五带的划分如下: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北极圈与北回归线、南极圈与南回归线之间分别是北温带和南温带,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分别是北寒带和南寒带。
(3)各带有哪些主要特征见教材P165-166
9.若地球轨道的偏心率(e)增大到0.5,四季情形将变得怎样?
答:若地球轨道的偏心率(e)增大到0.5时,近日距与远日距之比为1:3,季节的全球性因素超过半球性因素。那时北半球冬季短而炎热,夏季长而寒冷。但昼夜长短的变化仍与现在相同。
10.如果地轴垂直于黄道面,或与黄道面重合,或不是平移,那么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与现在的有什么不同?
答:若地球自转轴垂直于其轨道平面,那么地球各地的昼夜长短就不会发生变化,地球上也不再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因为这时地球轨道面和赤道平面重合,不再有黄赤交角,一年中太阳赤纬也不发生变化,始终为零,太阳始终直射于赤道上,地球各地一年中都昼夜等长,南北两半球得到太阳辐射量均匀。不再有半球性因素造成的季节变化。如果地轴与黄道面重合,太阳可以直射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可达90°,不存在五带的划分。
如果地轴不是平移,地球上也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四季和五带。 11.黑龙江省的漠河(?=53?.5N),素有“中国的北极”之称。问: (1)该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有多高? 答:59o56?
(2)夜半太阳“低度”呢?是否有白夜,为什么? 答:
(1)若以天文晨昏蒙影为标准来界定的白夜,其产生的条件为:
?18?≤(?+?⊙?90?)? 50? 则
子夜太阳高度为:H?⊙=?+?⊙?90°=53?30?+23o26??90°= ?13?04???18?,有白夜。 (2)若以民用晨昏蒙影为标准来界定的白夜,其产生的条件为:
?6?≤(?+?⊙?90?)? 50? 则
子夜太阳高度为:H?⊙=?+?⊙?90°=53?30?+23o26??90°= ?13?04?≤?6?,无白夜。 12.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我国天文学家就已经测得夏至日的正午日高为79o07?,冬至日的正午日高是31o19?,试问:
(1)这些观测是在什么纬度进行的?
(2)当时地球上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是多少?
(3)与公元前1100年比,现代的热、温、寒带的范围有什么变化?
答:(1)已知在观测地(?)处H⊙夏=79o07?, H⊙冬=31o19?,冬、夏至日的太阳赤纬(?
3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