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评估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广东的秋冬干燥,易给人带来不适,医生建议在室内放盆热水,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这种方法说明( D )
A.分子很小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是可分的 D.分子在不断运动
解析: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在室内放盆热水,通过水分子的运动,水分子进入空气中,从而达到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的目的。故选D。
2.从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1滴水中含有约1.67×10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很小 B.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D.25 m的石油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0.024 m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 解析:构成物质的微粒共有的性质:体积、质量甚小,A项正确;微粒之间有间隔,D项正确;微粒永不停息地运动,B项正确;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只是分子间间隔变大,分子本身没有改变,C项错误。故选C。
3.能正确表示2个氢原子的符号的是( B ) A.H2 B.2H C.H D.2H2
解析:要表示2个氢原子,应该是在氢元素符号前面加“2”,即为2H。故选B。 4.碘盐中含有一定量的碘酸钾,3月15日起某省实施新的碘盐含碘量标准,碘盐中的含碘量从每千克35毫克降至25毫克。这里的“碘”是指( C )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离子
解析:元素是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物质中含有元素。故选C。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B.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化学性质都已改变 C.气体分子间有间隔,固体物质分子间无间隔 D.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和原子都发生了变化
解析: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化学性质不变,故B错;构成物质的粒子间都有间隔,只是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固体分子间的间隔小,故C错;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故D错。故选A。
6.《物质构成的奥秘》告诉我们:元素的种类、化学性质分别与下列粒子数密切相关的是( B )
3
3
21
A.质子数、中子数 C.中子数、最外层电子数
B.质子数、最外层电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质子数
解析:元素的种类取决于原子的质子数,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故选B。
7.用分子观点解释“干冰升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分子不停地运动 C.分子体积急剧增大
B.分子间间隔变大 D.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
解析:干冰升华时固态二氧化碳变为气态二氧化碳,在这个过程中,分子本身的体积不变。故选C。
8.下列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D )
解析: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选D。
9.下面是4位同学对分子、原子、离子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B )
解析:分子、原子均不显电性,A错误;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B正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错;分子、原子、离子都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D错误。故选B。
10.如图是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图中“○”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表
示水分子,“”表示氧分子,“”表示氢分子。从水分子分解示意图获得的信息中错误的是( D )
A.分子由原子构成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都不会发生改变 D.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构成
解析: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故选D。 11.如图( B )
A.该粒子是阴离子 B.该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2
C.该元素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失去电子 D.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有8个电子
解析:该粒子为镁离子,是阳离子;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失去电子后变成为阳离子,阳离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故选B。
12.在元素周期表中锡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锡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是某元素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据此推断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原子序数为50
C.相对原子质量是118.7 g D.原子核内中子数为50
解析:锡是金属元素,故A项错;锡的原子序数是50,故B项正确;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故C项错;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0,故D项错。故选B。
13.已知氧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C )
,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元素与氧元
A B C D
解析: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故选C。
14.根据下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铝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3 B.钠离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C.每个周期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逐渐递增 D.镁离子的符号是Mg
解析:从题给的部分元素周期表中可以看出:铝的质子数等于13,不是相对原子质量等于13,A错误;钠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但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钠离子后只有两个电子层,B错误;第二、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会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递增,C正确;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最外层的两个电子后会变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故选C。
+
15.根据正确的是( D )
、、、这4种微粒结构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中
A.它们都带有电荷 C.它们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B.它们表示同一种元素 D.它们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解析:题中的四种微粒分别是氟离子、氖原子、钠离子、氩原子,Ne、Ar是原子,不带电荷,A错误;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它们的质子数不同,表示四种元素,B错误;氩的核外电子层有三层,而其他微粒有两层,C错误;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属于相对稳定结构。故选D。
二、填空题(共55分)
16.(6分)请写出相应的化学符号或化学符号表示的意义:
①氩元素:Ar;②氯原子:Cl;③2N:2个氮原子;④2S:2个硫离子;⑤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O;⑥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N。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