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评估测试卷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20180926356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26 19:51:0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7.(4分)氢气被看成是最环保的清洁能源,但用电解水的方法制氢气成本高。据报道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氮化镓—锑合金,利用它能更好地促进水在太阳光下分解获得氢气,且可重复使用。

(1)如图是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过程中出现的微粒示意图,请按它们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出现的顺序排列丙甲乙(用图中字母表示)。

(2)氮化镓—锑合金在利用太阳光分解水的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解析:(1)分解水是构成水的水分子分裂为单个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单个的原子重新组合新分子。(2)氮化镓-锑合金在反应中改变物质反应的速率,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所起的作用为催化作用。

18.(8分) (1)如图所示,向容积为250 mL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是水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2次,静置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为液面低于刻度线,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19.(6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是化学学习的特点。

(1)图中“●”和“○”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方框中表示混合物的是C(填序号,下同)。

A B C D

(2)下列微观粒子示意图中(不同的小球代表不同的原子),能表示3个氧分子的是A,能表示3个水分子的是B。

A B C D

解析:(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构成的,从微观角度看,混合物是由不同分子构成的,A、B、D中只有一种分子,表示的是纯净物,C中含有两种分子,表示的是混合物。

20.(8分)下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四种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AB(填字母代号)。 (2)以上四种粒子中,能得到电子的是AC(填字母代号)。 (3)D元素的名称是氩;D中x=8。

解析:(1)A、B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2)由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在A、C结构中,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3)由D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核内的质子数是18,该元素名称是氩;D表示原子,在原子中,由于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x=8。

21.(7分)锶元素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和在元素周期表中显示的信息如图所示。

(1)锶属于金属(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锶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8,相对原子质量为87.62。 (3)图乙所表示的粒子的化学符号是Sr。

2+

22.(6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A、B、C、D分别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题中信息及相关要求填空。

(1)硫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6。

(2)A、B、C、D四种粒子中,易得到电子形成稳定结构的是D(填字母序号)。

A B C D

(3)某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其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该离子的符号是Mg。

2+

解析:(1)从元素周期表中可知,硫原子的质子数为16,则核外电子数为16。(2)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个电子的原子易得电子形成“8电子”相对稳定结构,故选D。(3)某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说明失去2个电子,即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8+2=12,质子数(x)=核外电子数=12,质子数为12的元素是Mg,镁离子符号为Mg。

23.(10分)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按要求填空:

2+

(1)表中元素②形成单质的化学式为N2。

(2)表中3至10号元素位于第二周期,11至18号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分析其规律可知,第一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3)表中9号和17号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易得到(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铝元素和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F3。

(4)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A。 A.质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B.中子数不同 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解析:(1)由元素周期表可知,表中元素②是氮元素,形成的单质是氮气,化学式为N2;(2)表中3至10号元素位于第二周期,11至18号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分析其规律可知,每一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3)表中9号和17号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大于4,都易得到电子,在化合物中,氯元素显-1价,铝元素显+3价,则铝元素和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F3;(4)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三、实验探究题(共15分)

24.图①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红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②。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装置图②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进行对比。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①分子是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着; 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更能体现化学变化的过程;能够说明分子在不同温度时运动的快慢等(合理即可)。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评估测试卷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2018092635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97l92xywu5nrap1rg1l036aw5tvqk00xmf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