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体育馆初步设计
设 计 说 明 书
第一章 设计总说明
第一节 概 述
一、工程概况
1、XX市XX体育馆位于XX市XX区、XX路与XX路交汇处的西南角,人民公园东侧、原有体育场的位置。
2、本体育馆建筑主要由二部分组成:主比赛馆和训练馆。
体育馆主比赛馆可供手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举重、武术等室内
竞技比赛(含全国性单项比赛)之用,同时满足综合使用要求,可进行大型集会、文艺演出、展览及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要求。训练馆主要承担全民健身运动及训练兼用的场馆,设计上考虑各部分能够多功能使用;灵活分隔与独立运转相结合。
主比赛馆包括竞技场地、公共活动用房、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演职员、贵宾、记者用房、医疗及支持体育馆正常运转的设备用房。
观众席为2945座,其中固定座位2476座,活动座位464座,残疾人座位5座。 二、设计依据
1、XX体育馆建筑设计招标文件。 2、规划用地地形图及规划用地红线图。
3、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及体育馆设计的相关规范与规定。
1
第二节 设计规模及设计范围
一、设计等级 1、建筑等级
根据《体育建筑设计规范》规定,XX体育馆工程为小型体育馆建筑,等级为
乙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2、防火等级
根据GB50016-2006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现将本建筑耐火等级定为二级。
3、抗震设防烈度
根据国家抗震裂度划分区域表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确定该工程抗震设防
烈度为9度。
二、设计规模
1、体育馆用地面积: 29387.12平方米 2、体育馆的设计规模:
总建筑面积:14933.05平方米;
占地面积: 9369.42平方米;
机动车停车位: 53辆
其中: 小车停车位 51辆 大巴 2辆
为市民创造一个生动、实用、舒适的文体活动环境。
3、体现XX区蓬勃发展的动态趋势,创造独特具有XX特色的体育建筑的形象,在满足体育馆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求和城市总体设计要求的前提下,表达现代技术经济发展XX
三、设计范围
根据XX文体局与本院签订的设计合同,由本院承担XX体育馆建筑及周边广
场工程的总图、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综合布线及通风空调专业的工程设计工作。
设计范围未包括建筑室内高级装修、建筑声学设计。其它外部电源、通讯线
路、城市道路、煤气、供热、市政工程设施等均相应的部门承担。设计范围虽未包括建筑二次装修,但考虑到设计的完整统一性和便于建设单位掌握本工程总造价,在施工图阶段对二次装修提出方案性设计要求。
第三节 环境分析设计与工程地质概述
一、环境分析设计
体育馆位于XX市XX区、XX路与XX路交汇处的西南角,人民公园东侧。利用建设用地西低东高的地形将训练馆与比赛场馆错层布置,使整个建筑与基地环境更有机地融为一体,同时利用体育馆二层平台延伸出的两座桥与XX路自然对接,有效地将人车自然分流。使整个规划更加大气、完整。 二、工程地质概述
(略)详见第四章主体结构设计部分说明。
第四节 设计基本原则
一、设计基本原则
1、从城市设计的理念出发,单体建筑既充分体现体育建筑的个性形象,同时与周围的广场环境相协调融合,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构成一个完美标志物。
2、以创造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为原则,设计中强调合理的使用功能布局,顺畅的交通组织,丰富的空间序列,愉悦的环境气氛,通过一系列形态各异的公共空间的设置,
地域文化与体育建筑相融合的的文化理念。 二、有关技术措施
1、建筑
(1)独具特色的建筑造型,营造与周围环境氛围相融合的设计理念,赋予XX体育馆更深刻的富地域风情的文化内涵,且更具雕塑美感。通过虚实对比及材料质感对比,体现实用经济、美观大方的建筑造型。
(2)注重体现“环境、生态、文脉”这个当今时代建筑的主旋律,并贯彻于建筑的各个角落。富于生态意义的建筑外立面和透明屋顶局部可电动开启天窗,既可透光使比赛大厅的采光效果更好,又可疏导气流,减少空气负压和排烟,同时还能获得虚实对比强烈的新颖建筑造型效果。
2、结构
主体建筑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屋盖为大跨度钢桁架结构,看台下为框架结构。充分体现建筑技术的先进性及建筑与结构的完美统一。
3、空调
根据使用功能采用“上送下回”的中央空调系统,以满足大空间及体育比赛要求。
第五节 技术经济指标
一、技术经济指标
总用地面积: 29387.12㎡
体育馆用地面积: 29387.12㎡ 总建筑面积: 14933.05㎡ 建筑占地面积: 10633.7㎡ 其中
计容率面积:14933.05㎡
建筑高度: 22.8m 容积率: 0.51
2
覆盖率: 36.2%
观众厅总座位数: 2945席
其中: 固定座位: 2476席 活动座位: 464席 残疾人座位: 5
席
机动车停车位: 53辆
其中: 小车停车位 51辆 大巴停车位 2辆
二、主要用房面积分配:
1、运动员用房:
部 位 面积(㎡) 位置 备 注 运动员检录大厅 270 一层 运动员检录处 66.8 一层 运动员休息室 436 一层 4套 医务急救室 22 一层 1间
2、新闻媒介及广播电视用房:
部 位 面积(㎡) 位置 备 注 记者工作区 203 一层 广播电视用房 148 二层
3、竞赛管理用房:
部 位 面积(㎡) 位置 备 注 办公、管理 195 一层 3间 仲裁室 47 一层 资料复印、编辑打字 28 一层 裁判员休息室 110 一层 2套 数据处理室 118 一层 会议室 115 一层 4、观众用房:
部 位 面积(㎡) 位置 备 注 贵宾会客休息室 180 一层 2套 医务室 28 二层 休息大厅 1280 二层 卫生间 260 二层 小卖 170 二层 VIP包厢 150 三层 5、技术设备用房:
部 位 面积(㎡) 位置 备 注 空调机房 394 一层 新风排风机房 高低压变配电房 219 半地下层 消防控制、弱电机房 65 一层 器材器械库 362 一层 灯光控制室 48 三层 音控制室 48 三层 计时分屏室 94 三层
6、训练馆
部 位 面积(㎡) 位置 备 注 3
篮排球训练场地 2023 半地下室 建设场地经人为整平后,呈台阶状,各台阶高差为4-5m,周围自然环境较好,淋浴间 127 半地下室 2间 办公管理 24 半地下室 接待,小卖 86 半地下室 健美健身房 180 二层 乒乓球室 230 半地下室
7、观众厅
部 位 面积(㎡) 位置 备 注 该部分面积为所有看台观众厅 1363 一~三层 投影面积(不包括活动座位面积)。
第二章 总平面设计
第一节 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
一、设计依据
除设计总说明中所阐述的依据性文件外,尚有: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3、《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2006年版) 5、国家及地方其他有关建筑设计规范与规定。 二、基地与环境
基地位于XX市XX区、XX路与XX路交汇处的西南角,人民公园东侧、原有体育场的位置,利用体育馆二层平台与东面的城市干道XX路相连,两者有机地连为一体,使整个规划更加大气、完整。
视野开阔,风景秀丽。
基地的地形、地质测量(详见说明第四章说明)。
第二节 总平面布置
一、布局
体育馆按照城市体育公园空间布局及建筑空间造型因素,将体育馆,将体育馆靠近场
地西南侧布置,体育馆平面呈正方形,它即是体育公园来自老城区城市发展轴线的迎接点,体育公园的界定线。
二、竖向设计
利用自然地形的高差将训练馆与比赛馆错层布置。 体育馆±0.00m标高相当于绝对标高1237.00m。
三、交通流线组织
比赛大厅、训练场地以及相应的辅助用房如贵宾厅、运动员休息室、裁判休息室、媒体用房、管理用房以及设备用房相对独立,训练馆独立于主馆外,靠近人民公园西侧,可通过内部通道与主馆紧密联系,主馆关闭时亦可直接对外使用。
鉴于体育馆平时主要人流来自XX路,本设计人行主要出入口设在体育馆东侧,并通过二层大室外平台与XX路相连接,作为公园的视觉焦点。同时在南北两面设计大台阶加强地块的导向性。人流设计利用大平台上下分离、左右独立。观众入口由东面与XX路相接的桥和南北两侧的大台阶将人流引至二层平台进入观众厅,疏散则经由观众厅各个方向的出口分流。运动员入口设在一层北面,工作人员及媒体入口设在一层东面,而贵宾入口直接面向规划路开口,方便快捷,互不干扰。
第三章 建筑设计
第一节 设计依据及设计要求
一、设计依据
4
除设计总说明中所阐述的依据性文件外,尚有: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3、《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 2、本体育馆比赛场地尺寸为20m×40m,可满足手球、篮球、网球、排球、羽毛球、举重、武术、体操等室内竞技比赛项目需要。
3、训练运动场地毗邻比赛运动场地,它们之间既可独立使用,又可以作为赛前热身场地,联系十分方便,训练运动场地设男女各一套淋浴间,乒乓球室、举重及健美健身房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2006年版) 7、《体育馆声学设计及测量规程》(JGJ/T131-2001) 8、国家及地方其他有关建筑设计规范与规定。 二、设计要求
满足手球、篮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室内竞技体育比赛场馆的要求,同时还需满足多功能的体育综合馆的内容要求,可进行大型集会、文艺演出、展览、及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并注重提高体育馆主馆的使用效率,符合各场馆的独自管理等要求。
第二节 建筑设计
一、建筑造型
在广场的整体布局中,体育馆是广场主体的一个重要的城市设计“构件”,也是广场轴线西北端的一个视线焦点和收束空间。建筑体形舒展、开阔,动态的效果突破了以往体育建筑传统模式,通过对一些局部的处理手法,如屋顶的结构形式,角端的与广场连接,爪点式玻璃幕墙等,形成富有现代意味的精神感受,使建筑在各个方向均有较高的可观赏性。建筑的屋顶用金属构架和玻璃天窗形成结构造型,使结构和建筑造型达到高度统一。屋顶的乳白色阳光板和凸出、凹入的晶状磨砂玻璃天窗使得建筑的“第五立面”充分体现了现代技术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体育建筑形象,不仅隐喻XX区和XX体育事业蓬勃向上,而且还会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联想。
二、平面功能设计
(一)比赛场地多功能
1、比赛场地大小和形状主要取决于体育馆的用途。
等,并设有单独出入口,方便对社会开放,满足排球、篮球等体育项目的训练要求。
(二)一层平面功能设置
1、比赛场馆功能分布为:南侧设贵宾区和新闻记者入口,包括两个入口大厅、贵宾会客休息室,会议,新闻发布中心,消防控制中心等用房,消防控制中心设直接对外
出口。贵宾区设置两条专用通道,贵宾可直达主席台、流线不受干扰,使用方便合理。2、北侧设置运动员区域:包括运动员门厅、检录处、四套运动员休息室,医务急救室等;竞赛管理用房包括仲裁录放、编印、打字。
3、东侧设工作人员入口、二套裁判员休息室、两个小型放映厅及少量的商铺;管理用房包括管理人员办公、会议等功能房间。 (三)二层平面功能布置:
1、通过二层大平台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人流引入,在二层大平台共设有三处出入口进入观众厅,南北两侧为观众主要出入口及公众入口大厅,西侧则设置了广播电视用房等辅助用房。
2、公众休息厅设在东、南、北三侧的外廊,公共大厅设置小卖部、医务室。 3、男、女卫生间及开水间设在北侧及观众厅四个角区位置。 (四)三层平面功能布置
1、布置有比赛技术设备用房和vip包厢。
三、剖面及视线设计
(一)本体育馆剖面视线设计满足通视要求 1、本体育馆满足多种比赛项目通视要求。 2、剖面视线设计看台最大俯角a=23.470。 (二)视点选择
1、本体育馆的视线设计是以手球场为计算标准,其设计视点相当于地面上手球场
边线上0.6m高处,满足规范视线等级为二级即是一般标准(良好)。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