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总结: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通俗浅显,富有 泥土气息。诗句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文笔清新轻巧,生动自然,犹如信手拈来。描写了紧 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美好的田园生活,犹如一幅生动的乡村风俗长卷,充溢着江南乡村浓郁的乡土气息。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将一年四季的乡村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课下找找组诗里的其他古诗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办一份田园诗手抄小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谈话激趣
1.指名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谈话:童年是最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正经历着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一切都是新奇有趣的。在诗人范成大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古代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和勤劳懂事,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穿越时光隧道,去体会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稚子弄冰》和《村晚》。(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教师:在学习古诗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1.介绍诗人。指名介绍,教师适时指导。 2.指名朗读,齐读。 三、再读古诗,展现画面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正音,尤其注意“稚”“漪”的读音。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交流古诗的大意。
4.自由朗读古诗,选择其中一首,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呈现的情景,把诗句化为同样优美的散文诗化的句子。
5.指名配乐朗读,想象画面。课件播放钢琴曲《童年》。 四、品读《稚子弄冰》,领悟诗境
让我们跟随杨万里,在寒冬的清晨,走到农家,再去感受童趣。
(课件出示: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学生自读古诗《稚子弄冰》,思考:诗句中何处让你觉得有趣?
2.交流对古诗的解读。课件出示诗句。
(1)抓住“脱”“穿”“敲”等动词,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 (2)想象声音,感受儿童的快乐。
(3)想象儿童从“脱晓冰”到“当银钲”再到“敲玉磬”至最后的“忽作玻璃碎地声”各个环节的心理状态,体会孩子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 (4)理解“银钲”“玉磬”的意思。
3.假设你们就是那个稚子,表演出当时的情景,有对话,有动作。 4.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情绪的变化。
教师: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对这样的生活的向往。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5.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顽童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我们也把顽童的形象记在心里吧! (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6.教师小结: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盆“彩”丝穿“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声音上, 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悦目,声意俱 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五、对比阅读,自学《村晚》
教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处美丽风光。这处风光是一位名叫雷震的诗人带给我们的。(板书课题:村晚) 1.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课件出示古诗。
2.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点评一下朗读情况。)
3.学生自由朗读《村晚》,对比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诗人有这样的感受? 4.学生自学。
5.理解诗句,全班交流。 (1)学习第一句诗。 ①指名读第一句诗。
②理解这一句诗中的“池塘”和“陂”,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通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岸
两部分。
③(课件出示配图)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指出这一句诗写出了草绿水清的样子,显示出夏日的勃勃生机。 (2)学习第二句诗。 ①指名读。
②这一句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
③(课件出示配图)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呈现出落日挂在山头的画面。)
④找出图上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⑤理解“漪”的意思。(指的是水中的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 ⑥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⑦齐读第一、二句诗。 (3)学习第三、四句诗。 ①指名读第三、四句诗。
②说说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 (牧童 归去 横牛背 吹短笛) ③“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 ④“归去”是指去哪里?(回家。)
⑤“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词句的意思:“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出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也表现出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⑥(课件出示配图)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 (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诗的意思: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 (4)教师总结: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呢,则是“无腔信口吹”,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滚滚红尘”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 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 美好感觉。 6.指导朗读。
(1)要求把这首诗的韵脚“陂、背、吹”读得清晰、响亮。
(2)划分这首诗的节奏: 村 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练读。 (4)教师分句领读,学生跟读。 (5)指名读。 7.背诵古诗。 (1)学生自由背诵这首古诗。 (2)分组背诵。 (3)指名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教师:四季童趣皆成诗,瞧: (课件出示相关诗句) 春天,可去放风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夏天,还可以去田野放牧。“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秋天,可去捉蟋蟀。“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冬天,可以玩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杨万里《稚子弄冰》) 2.引导学生齐读诗句。 3.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教师: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古代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请同学们课下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一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