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练习课时跟踪检测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8 0:23:4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全员必做题

1.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两种生物竞争的结果一定是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最终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解析:选C 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但只是一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若两种生物的栖息地、食物种类不完全相同,则这两种生物间的竞争较弱,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可以共存于群落中;淡水鱼的分层与它们的食性有关;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的最终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2.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种群替代另一个种群的过程 B.水生演替都是初生演替,陆生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C.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土壤表层有机物质会逐渐增多 D.群落中生物个体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解析:选C 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不是种群的替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是根据演替的起点划分,不是根据水分的有无划分;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土壤表层有机物质会逐渐增多;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3.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析:选C 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需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宜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

4.(2016·株洲一模)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演替阶段 1 2 3 4 群落类型 草丛 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34 52 67 106 灌木 0 12 24 31 乔木 0 1 17 16 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 C.该地能恢复到第4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

解析:选C 过度砍伐的森林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变得更为复杂,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因此,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简单,丰富度低;表中群落演替的情况并没有反映出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5.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的分析和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解析:选C 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植物群落出现分层现象与外界环境因素(光照、温度等)有关;一块田地中的玉米是一个种群,不存在群落分层现象;充分利用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可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如玉米和大豆间种。

6.(2016·海口质检)某生态系统中相互影响的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如右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种群一定是生产者

B.M点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D.甲、乙种群数量变化是反馈调节的结果

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解析:选D 根据甲、乙两种群的曲线变化,可知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乙捕食甲,但是甲种群不一定是生产者;M点时甲种群数量在逐渐减少,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是生态系统反馈调节的结果。

7.(2016·南宁一模)乱石窑裸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乱石窑裸地与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演替种类相同 B.相同群落发生的群落演替演变的群落类型相同 C.杂木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阔叶林群落 D.上述演替中,营养结构趋于复杂,有机物总量增多

解析:选D 乱石窑裸地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有土壤、植被等条件,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从图形分析,杂木植物群落在山坡地带和凹谷地带由于环境因素不同,发生不同方向的演替;杂木植物群落向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无论是乱石窑裸地→?→针阔混交林群落和阔叶林群落的初生演替,还是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都是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多,有机物总量增多。

8.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甲可表示火灾后森林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解析:选C 甲表示的是次生演替,乙是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快、历时短;不论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气候条件适宜,最后都可以演替成森林;①②处的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9.(2016·襄阳一模)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

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样地 第1层 人工广场绿地 某植物园 农用地 14 13 11 类群数 第2层 8 7 8 第3层 3 4 4 第1层 182 190 92 个体数 第2层 74 92 113 第3层 22 18 21 注:第一层为距地表0~5 cm;第二层为距地表5~10 cm;第三层为距地表10~15 cm。 A.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 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

解析:选A 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动物丰富度差异较小,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土壤中动物丰富度的调查采用的是取样器取样法;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受季节、气候等影响,并非均为S型增长,还会出现下降、波动。

10.(2016·湖南十二校联考)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W表示在达到最大增长速率的时候物种对资源的利用情况。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

解析:选A 由题图可以看出,图a中3个物种共有的资源较少,种间竞争不太激烈,种内斗争较激烈;图b中3个物种共有的资源较多,种间竞争较激烈。图a中物种2有自己特有的生存资源,不易被排除,图b中物种2的生存空间狭窄,易被排除。

11.(2016·抚顺联考)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练习课时跟踪检测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bx2u9cc227b8vd538ce5nrap1rg1l00xic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