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删改)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中一幅幅的画面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又极具历史感,如全家夏天纳凉
图、打水、分水图等,写出了一代人独特的记忆。
B.“其情其景,就像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作品《高柜台》”,作者以此表现小孩打酱油时的
童真童趣,同时又增强了作品的文化气息。
C.文章写棉货大妈让摊位,杨阿姨给她带饭,这与上文打水、分水的画面形成对比,
表明街口子的一切,包括互助精神都从未改变。
D.文章以“街口子”为标题,既交代了文中所有故事发生的地点,同时这一口语化的
称谓,又能吸引读者兴趣,给读者一种亲切之感。
13.请简要分析“街口子”里人们过去的生活状态。(6分) 1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的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5~17 题。
魏晋士人自然山水美学观的形成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王羲之等人的字,顾恺之的画,曹植等人的诗文,郦道元的写景文,宗炳的画论,无不是光芒万丈,奠定了后代艺术的根基与趋向。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认为,陆机的《文赋》对创作类别特别是创作心理做了专门描述和探讨,这大概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头一回。
②魏晋士人思想、文化、艺术活动十分活跃,儒、道、佛、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文人逃避现实,隐逸山林,自然山水成为回避人事扰攘的崇尚境界。对老庄哲学 “崇尚自然” 的再认识成了名士们寄情山水的思想基础。魏晋士人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山水美。对魏晋士人来说,山水美的发现是与心灵融合在一起的。他们以解放的、自由的心和天马行空似的逍遥游于山水间,风神潇洒、不滞于物。他们的艺术、诗文、绘画、书法、园林、盆景山石便凝聚了真精神,意趣无穷。
③门阀世族获得了发展庄园经济更好的自然条件,不但有了多样的物质享受,而且被南方富于变化、明丽的自然风景吸引,产生了纵情山水的风尚。这一切使得士大夫们更加追求一种精神的超脱,推动了自然山水美学的发展。山水诗、山水画、山水盆景的风行表现尤为突出。这个时代的美学思想还表现在儒、道、玄、佛等教派的分离与结合、斗争与调和诸现象上,但大致说来,佛教的巨大发展并与艺术相互联系,是这个时代的重大标志。
④魏晋美学思想反映在艺术理论领域中就是积极倡导人的觉醒和自觉。这体现在艺术开始以现实生活的人为主题,刻画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从山水诗、山水画、再到山水盆景的演变,则是在创作题材上反映这种自觉。山水画论的提出则进一步为中国盆景山石奠定了实践与理论基础。
⑤传统美学从远古神话、崇拜山石,到商周秦汉的乐山乐水,“美”的思想逐渐发展,美学话题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历程。物质文明的提高无法代替人类对美学和艺术的探索、需求,美与艺术构成人性的基础,人类在不断地探求中收获着更多的美,碰撞出更多的艺术。
此时期文人审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私家园林从汉代的追求宏大一变而为小型。这意味着其内容从粗放到精致的飞跃,也意味着创作方法从写实转向与写意相结合。这个时期也是中国盆景山石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
(选自《中国盆景山石史》)
1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魏晋是艺术精神最富有的时代,思想活跃,精神解放,人格自由,奠定了后代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B. 陆机的《文赋》对创作类别特别是创作心理做了专门描述,这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是第一次。
C. 魏晋时期的名士们寄情山水,回避人事扰攘,这源于他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再认识。
D. 门阀世族使得庄园经济更好的发展,士大夫们在更好的物质享受中产生了纵情山水的风尚。
1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魏晋时期美学思想的重大标志,主要体现为佛教的巨大发展并与艺术相互联系。
B. 魏晋美学思想倡导人的自觉,这一时期艺术创作开始以现实生活的人为主题。 C. 伴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美”的思想也在逐渐发展,人类对美学与艺术的探求是不断的,永恒的。
D. 魏晋时期私家园林追求小而精,是因为其内容从粗放转到精致,创作方法从写实转向写意。
17.促成魏晋士人自然山水美学观的形成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七、现代文阅读(三)(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8~20 题。
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
伊莎多拉·邓肯,1878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从小父母离异,家境贫寒,她母亲白天上课,晚上给他们弹奏贝多芬、肖邦的乐曲,或者朗读莎士比亚、拜伦的作品,因此,邓肯的早年生活是在音乐和诗歌的熏陶中度过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艺术的种子。
邓肯自幼聪明过人,人称“奇女子”。她尤其擅长舞蹈。6岁时,她就为邻居小朋友召办起了舞蹈“学校”。10岁时,许多有钱人的孩子都请她去教跳舞。11岁时,贫穷的家庭生活使她无法再去上学了。她就整天到公共图书院去,贪婪地读着各种书籍,有时她把书借回来,通宵阅读。
博览群书扩大了邓肯的视野,也让她认识了更广阔的世界。她认为,当时流行的“芭蕾舞”一拍一跳,死板拘束,足尖踏地旋转的舞姿不美观。她决心创造出一种舞蹈,通过舞姿和动作来表现自由,表现真实生活,反映人的灵魂的自由舞蹈。为了这一目的,她进行了刻苦的钻研和训练。往往一个舞姿要进行无数次的训练和探索,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她终于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新型舞蹈——身穿薄衣,肩披轻纱,赤着脚,完全顺乎自然的既庄严而又活泼的现代自由舞蹈。
然而这种舞艺在当时的美国无人赏识。从旧金山、芝加哥又到纽约,邓肯竟然没有找到一个知音。迫于生计,邓肯改穿短裙跳“刺激性”的舞蹈,挣了一些钱。但到续约时,邓肯拒绝了,她不想违背自己的理想,只做取悦于观众的事。
后来邓肯全家到了伦敦,却因穷困潦倒而只能四处游荡。就在她们走投无路的时候,一位与她有过一面之缘的阔太太请邓肯在她的宴会厅上献艺。邓肯美丽迷人的面庞,娴熟不俗套的舞姿使与会者赞不绝口。众人喊着喊着:“她跳得真妙!”从此邓肯一鸣惊人,解决了生
计问题,也博得了极大的声誉。
以后,她们又到奥地利、匈牙利、俄国等许多国家献艺,每到一处,都引起了观众们热烈的欢呼和赞扬,邓肯成了传奇式的人物,成了名震世界的舞蹈家。
伟大的成就没有使邓肯陶醉,当她红极一时的时候,她没有忘记生她养她的土地,她重返美国,在纽约,她免费为贫民窟的父老兄弟们进行演出。有人说,邓肯的舞蹈,贫民区的人根本看不懂,但邓肯发现“人们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泪珠顺着面颊往下流”,邓肯的舞蹈感动了每一个人。
邓肯为了传授技艺,在德国、法国、俄国、美国创办过多所舞蹈学校。在巴黎的舞蹈学校,40名学生的生活费用全由她负担,花去了她相当一部分存款,所以邓肯一家的生活一直都不富裕。1921年,邓肯收到了苏俄政府发给她的一封电报,电文如下:“只有苏俄政府能了解您,欢迎速来,将为您建立学校。”邓肯兴奋极了,立即应邀前往。
邓肯在苏联获得了高尚的荣誉。她跳舞、办学,心情极为舒畅。她给世人留下的《邓肯自传》,使人受到启迪,受到鼓舞,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名著之一。她所创造的现代舞,使她成为舞蹈世界中一颗夺目的明星。
18. 下列关于现代舞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现代舞是对传统的一拍一跳,死板拘束,舞姿不美观的芭蕾舞的改变与创新。 B. 现代舞是通过舞姿和动作来表现自由,表现真实生活,反映人的灵魂的自由舞蹈。 C. 现代舞的动作虽然自由,但也需要演员进行无数次的训练和探索,反复探索。 D. 现代舞演出时要身穿薄衣,肩披轻纱,赤着脚,才能演绎出那种顺乎自然的既庄严而又活泼的自由感。
1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早年博览群书,扩大了邓肯的视野,也让她认识了更广阔的世界,也为她后来能创作出《邓肯自传》打下了文字基础。
B. 邓肯在伦敦的演出获得成功,解决了生计问题,也博得了极大的声誉,这也说明获得物质保障是一项事业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C. 邓肯到美国贫民窟演出,“人们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泪珠顺着面颊往下流”,说明任何阶层的人都有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D. 邓肯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和追求新舞蹈的理想等等内容,使《邓肯自传》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名著之一,让人受到启迪,受到鼓舞。
20. 从文章看,伊莎多拉·邓肯“成为舞蹈世界中一颗夺目的明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
外。
有人认为,本领不重要,所处的平台很重要;也有人认为,无论哪个平台,有本领的人总能发光。
兴化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三模热身卷附加卷语文
(时间:30分钟 满分:40分)
一、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所寄《释权》一篇,词 笔 纵 横 极 见 日 新 之 效 更 须 治 经 深 其 渊 源 乃 可 到 古 人 耳。《青琐》祭文,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未安处。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
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选自黄庭坚《答洪驹父书》,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处)(4分) .4..
2. 与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被称为 (文学流派)的“一祖三宗”。(2分) 3.根据文段内容,概括作者对文学创作问题的看法。(4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时,司马懿预先料到诸葛亮会割陇西小麦以资军粮,诸葛亮设计“装神”,引司马懿的兵来追,但又屡追不上,抢得割麦时间。
B.《呐喊》中弥漫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例如《药》中坟场“有如铜丝”的枯草、“铁铸”般站着的乌鸦,还有“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的路人。
C.《边城》中天保决定成全弟弟,于是外出闯滩,却意外溺水而亡,傩送觉得对不起哥哥,很悲痛,选择出走远方。
D.《茶馆》第二幕中,原国会议员、干过革命的崔久丰不满现实,悲观失望,对王利发说出了“中国非亡不可”的话,这反映了当时中国难以救治的黑暗现实。
E.《欧也妮·葛朗台》中,查理和一位侯爵的女儿订下了婚姻,欧也妮得到消息深受刺激,希望破灭后,她答应与对自己一往情深的德·蓬风结婚,前提是终身保持自由。
5.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第八回中宝玉和黛玉先后来到宝钗处,薛姨妈请众人喝酒时,哪几个人劝过宝玉什么话?劝说动机分别是什么?(4分)
答: (2)《家》第二十七回:“‘因为大哥有大哥的悲哀,觉慧也有觉慧的悲哀,我不能够再把我的悲哀给他们加上去……’他停了停。觉民并不开口。”陈剑云所说三处“悲哀”各指什么?(6分)
答: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6~8题。
养老善行
“老有所终”不是新词。春秋时孔子便在《礼记·礼运篇》提出这一概念。礼者,非今时常谓之礼仪、礼貌;古代,其实质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与统治秩序直接相关。故而,“老有所终”亦可视为孔子心目中理想社会的应有之义。
不过,孔子断难想到的是,今日之中国,仍然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养老问题。
在大城市的中心,人床矛盾日益突出,为找一个养老院床位常常需要等待数月;同样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