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习开头和结尾,体会写法。
1、学生自由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2、师问:课前有同学提出文章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作为题目,现在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小组讨论——全体交流
(要点:歌声是老师留给我们的,但那遥远的歌声已化为美好的记忆,那诚挚的师生情感留在了同学们的心里,永生难忘。)
三、小结
是啊,学生们的童真感动了老师,感动了家长,也同样感动了他们自己,以至于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依然是那样的美好。
板书设计: 11、永远的歌声 采药、抓鱼
觉得老师样样好 诚挚的师生情
不顾危险,只为老师
基础知识:
一、看拼音,写词语。 bí tì tì tóu yāo hē zī yá liě zuǐ qǐ méng zhuài zhù mí lí ( ) ( ) ( ) ( ) ( ) ( ) ( ) xìng gāo cǎi liè ( )
二、多音字组词。
biàn( ) jiào( ) shé ( ) qiā( ) 便 教 折 悄
pián( ) jiāo( ) zhé ( ) qi?o( ) 三、辨子组词。
综( ) 龇( ) 辩( ) 梯( ) 邻( ) 踪( ) 龄( ) 辨( ) 剃( ) 拎( ) 淙( ) 齿( ) 辫( ) 涕( ) 聆( )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兴高采烈( ) 清澈( ) 破旧( ) 嘶哑( )
五、按要求做题。
1、童年像一幅褪了色的画。(缩句) 2、老师一下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我们感动的哭了。(改为反问句)
3、童年的歌声至今仍响在我的耳边。(改为比喻句) 4、我忘不了我们的老师。(改为双重否定句) 课后反思:
12 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 41 -
1、抓住课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体味人物内心情感 2、领会母爱无私、博大、宽容、深厚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抓住课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体味人物内心情感
2、难点:透过生活小事感受母亲对“我”的爱,透过生活中的小事表达“我”对母亲的深情。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一)秋天,硕果累累,金凤送爽。文中的我为什么一到秋天就会怀念自己的母亲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读读残疾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再次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师: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北京人。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二、新授课。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找出文中重点字词。 2、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事吗? 3、本文题目是《秋天的思念》作者思念的是谁?如果你再换一个题目,你会换哪一个?(交流反馈)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从第一段中找出表现“我”性格的语句,用一个词概括我的性格。 思考:作者一开始就极力刻画“我”的性格,对表现文章主题有什嬷作用? 2、此时,母亲是如何做的?(抓住动作、语言描写来概括)
3、体会母亲所说的“咱俩在一块,要好好活,好好活??”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导入。 二、新授课。
(一)品读感悟,体会母爱。
1、读课文,思考:文中几次提到了看花?找出母亲是怎么说的,儿子是怎么回答的? 2、在母亲的请求下,儿子答应去看花了,母亲的心情是怎样的?可是没有看成,母亲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了,儿子再说这句话时又是怎样的心情?
3、母亲走了,她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时什么?有感情朗读。 (二)入情入境,课堂深化。
- 42 -
儿女是母亲永远的牵挂,母亲走了,他有病的儿子能否坚强的对待生活?自由度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 、感受母爱
1、让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点点滴滴都是爱,你感悟到了吗?你曾经对妈妈说过“我爱你”吗?请以《谢谢您,妈妈》为题口头作文。
板书设计: 12 秋天的怀念 “我”因瘫痪 暴怒无常
秋天的怀念 母爱深似海(伟大、无私)
母亲病重缠身,细心照顾我
基础知识: 一、看拼音,写词语。 tān huàn shì nòng chuí dǎ pí qi fān lái fù qù ( ) ( ) ( ) ( ) ( ) xǐ chū wàng wài xù xù dāo dāo ( ) ( ) 二、多音字组词。
xiǔ( ) nòng( ) li?ng( ) jìn( )
宿 sù( ) 弄 俩 劲
Xiù( ) lòng( ) li?( ) jìng( ) 三、辨字组词。
换( ) 雁( ) 锤( ) 絮( ) 侍( ) 灰( ) 碗( ) 痪( ) 鹰( ) 捶( ) 紧( ) 诗( )恢( ) 豌( )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怀念( ) 央求( ) 反义词:沉寂( ) 敏感( ) 课后反思:
13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小巴笛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课时划分:
- 43 -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出课题。
1、谈话导入:大多数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就沐浴着父爱与母爱的恩泽。那么父亲与母亲的爱都体现在哪些方面?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看看作者是怎样理解父母给他的爱的。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课。
(一)朗读课文,字词交流,整体感知。 1、字词交流。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写了一首诗,母亲对此表示赞扬,父亲则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作者在这两种不同的评价中成长,最后成为一名大作家。)
3、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朗读课文,然后告诉老师读了课文,你知道父母是如何评价的吗?
(二)细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
1、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讨论,划分层次。
第一段(1——4自然段):“我”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后,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理解不同。
第二段(15、16自然段):几年后,正是妈妈的鼓励,“我”一直再写作。
第三段(17自然段)成年后,我越来越体会到父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的出发点是爱。 3、根据划分层次分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新授课。
(一)引导品读“童年的故事”
面对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作为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否理解呢?他有什么表现?请同学们根据提示再读课文1至14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14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并读给同学听,想想从巴迪父母的语言和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
2、反馈交流
(1)“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再次拥抱我。”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
(2)“整个下午??父亲的位置上”同学们齐读这句话,想想作者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说明作者受到母亲的表扬后心里很激动、很自豪。)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巴迪的父亲回家看了巴迪的诗后和母亲的反应是一样吗?也是对他的诗赞扬吗?想一想这样会对作者产生什么影响?
(3)“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这句话说
- 4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