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前言和第一课
1.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
世界观:指人们对于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的根本看法。 方法论: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方法。 2.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又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历史唯物主义是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的股份,它的创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所谓科学性,在于它正确地阐明了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规律,给人们提供了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所谓实践性,在于它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3.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物质概念表述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就其起源来说,它是物质直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其生理基础来说,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就其内容来说,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因此,意识就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来源和内容来说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得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4.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主观主义是单纯的从主观愿望出发,从抽象的原则出发。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即一切从书本的条文出发;一是经验主义,即一切从自己狭隘的局部经验出发。这种主观主义的态度,是唯心主义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
如何从实际出发:要尊重客观事实,要重视调查研究,要出以公心,要求真务实。
~高三上第二课
1.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物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万事万物都是处于这样或那样的运动之中,它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不做任何运动的事物是没有的。所以说,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一是事物运动的平衡状态,二是事物运动的稳定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运动形式是多样的: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等。 2.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科学认识的任务是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第二,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社会实践有三种形式,即生产实践、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3.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将求实精神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和听天由命的宿命论,又要反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作用的唯志理论。 4.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地位: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力求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严格遵循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概括;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集中体现了各组成部分的科学精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因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青少年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要积极参加实践,要尊重客观规律,要学会具体分析。
5. 寻求真知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如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要掌握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所获取的感性材料必须合乎实际,必须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寻求真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高三上第三课
1.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含义:是指一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联系的特征: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的特征;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既表现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同其周围事物发送着横向的联系,又表现为事物自身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纵向的联系。可见,事物的联系不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具有普遍的性质。 2. 用联系的观点观察问题
(1)把握事情的因果联系: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3)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办事情也要重视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的特征。
发展的含义:发展是指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正是无数具体事物的有限的变化和发展,才构成了整个世界的无限发展。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 量变、质变及其相互关系
地位: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是指事物数量方面的规定性;质是指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
关系:总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事物量的变化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但是,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的事物又开始了新的量变,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引起新的质变。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事物无限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阶段进到高级阶段。 5. 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
要把事物的发展作为过程加以考察;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重视量的积累,不适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要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善于在曲折中前进。 科学发展观意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和创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