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时评例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1 11:55:0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细读报道全文,这位副局长丢官,其实并没有“被勒令辞职”的情节。且看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宣读的干部处理决定:同意蒋文辉辞去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职务。“吴庆昆表示,蒋文辉已认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并提出辞职”。干部提出辞职,组织予以批准、同意,难道不符合组织程序吗?懒、散、推、拖的机关作风,难道不应该予以制止和整治?

有网友认为,蒋副局长可能是因“抗灾累得撑不住”,这条理由我看也难以服人。且不说蒋副局长有没有参加抗灾,就是真的因“抗灾累得撑不住”,我想请个假也是情理之中的;再说了,一个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作为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不认真听讲反而打瞌睡,似乎也说不过去吧?由此看来,开会打瞌睡丢官并不冤枉。

分析:谈依据与理由 当前有一种怪现象,即我们一方面在大声疾呼要雷厉风行地推进“吏治改革”,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同情那些懒散、拖沓的领导干部,甚至为他们打抱不平,这真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怪圈”。

分析:联系实际说理

在我看来,开会打盹丢官绝非小题大做、哗众取宠,恰恰是一次对官场潜规则的彻底颠覆!在我的印象中,对官员作风不正、工作失误的追究、问责,常常是“千呼万唤不出来”。不要说是开会、听讲座这样的“芝麻小事”,就是出了人命关天的大事,在很多地方处理、问责的棍子,也总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在这样的官场潜规则影响下,久而久之,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也就养成了一种拖沓涣散的工作作风了。

我也假设一下,蒋副局长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面前都敢打瞌睡,在普通百姓面前,他又会是何种表现呢?

分析:在所评之“事”的基础上发挥,深入剖析 昆明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希望通过这件事情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引起震动,改变以往懒、散、推、拖的机关作风,以振奋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区的建设发展中。我想理应如此,人们必须明白,对领导干部严厉管束,绝非小题大做。为政之道,贵在实,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开会打盹丢官的副局根本不值得同情,恰恰相反,如此雷厉风行颠覆官场潜规则的实事和细事,在如今实在是太“珍贵”了!

分析:重申观点,总结全文。

评论事件常见的构思角度有以下几种: 1.评论事件本身或人物本身的对错; 2.评论事件发生或人物行为的原因; 3.评论事件结果或人物行为的影响;

4.反思事件或人物的给人留下的教训和启发; 5.探索事件的解决办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华盛顿邮报》做了次有趣的实验,请著名小提琴家乔舒亚贝尔在地铁站卖艺。在43分钟里,贝尔拉了6首名曲。期间1097人经过,只有7人驻足聆听;27人给了钱,但多数是边走边扔给他的。而贝尔的演奏会,票价上百美元,并且总是座无虚席。

要求:请自选角度,自行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注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价值随位置而改变 生活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要注意路边的风景

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它展现的地方 风雅拒绝附庸 街头也会有流水

放慢脚步,欣赏生活的美好

音乐,是那般美好。许多人愿为欣赏贝尔大师的演奏会而付出上百美元,但当贝尔在地铁站卖艺时,却发现能欣赏这美好音乐的人寥寥无几。

生活之中,处处有美好的事物。能否欣赏生活的美好,关键在于是否能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在人生长途上,不妨时不时地放慢脚步,别让赶路激起的凡尘蒙蔽了那颗慧心,那双慧眼。

苏轼,从乌台诗案起,屡遭小人打压,一贬再贬。可看看他是如何回应的。贬至黄州,他高唱“老夫聊发少年狂,锦帽雕裘,千骑卷平冈”,赏出一阵豪情;贬至惠州,他轻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赏出一脉闲逸;贬至海南,他笑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赏出一番淡然??无论多偏远,无论多蛮荒,他始终能用那双善于欣赏美好的眼睛,细细打量身边的世界,总能在困逆之间寻找到快乐。于是,他有了在泥泞中坚持行走的力量,最终昂然傲立在精神世界的巅峰。

海德格尔说:“思想最深刻者,热爱生机盎然。” 那么何谓热爱“生机”,何以热爱“生机”?当生活中的美好总是自然而然地映入你眼帘,总能不容分说地为你欣赏时,你如何不热爱?如何不感到快乐?又何惧无以面对人生的无常?

欣赏生活的美好,这关乎精神,而不仅在于物质。只要热爱生活,拥有良好的心态,盲者一样能“看”到春天的斑斓多彩,聋者一样能“听”到百灵鸟的婉转动听,哑者一样能高“唱”心中的激昂壮阔!既然生活里的美好总是在那里,不会为任何物质情况而改变,那么所有人都应当能触摸到它,欣赏到它。

只是许多时候,人们会被生活的重压搅乱感性的思维,迷失方向;只是许多时候,人们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心灵的沼泽,举步维艰。有的人认为自己是迫不得已,才“两害取其轻”,选择放弃欣赏美,以求让自己全身心融入“高效率”的工作生活中。孰不知,这么做恰恰是最不该的,因为这背离了自己心灵的快乐,也正是人生最可悲之处——当一个人不再能自如地在生活中欣赏到那些遍地的美好时,使心灵的快乐销声匿迹,那么又何谈幸福?当年海明威和川瑞康成错觉生活已一无可取时,他们选择了死亡,留给世人多少遗憾、反思。

你欣赏,或是不欣赏,生活总在那里,美好总在那里,始终不变。而你若能放慢追名逐利的匆匆脚步,细细欣赏生活的美好,那么你的生活将变得格外多姿多彩。

路人匆匆而过,却不肯花1秒钟来听约夏·贝尔的演奏 陈荣生 何来 编译

2007年一个寒冷的上午,在华盛顿特区朗方广场地铁站里,一位男子用一把小提琴演奏了6首巴赫的作品,共演奏了45分钟。他前面的地上,放着一顶口子朝上的帽子。

显然,这是一位街头卖艺人。

没有人知道,这位在地铁里卖艺的小提琴手,是约夏?贝尔,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演奏的是一首世上最复杂的作品,用的是一把价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

在约夏?贝尔演奏的45分钟里,大约有2000人从这个地铁站经过。

大约3分钟之后,一位显然是有音乐修养的中年男子,他知道演奏者是一位音乐家,放慢了脚步,甚至停了几秒钟听了一下,然后急匆匆地继续赶路了。

大约4分钟之后,约夏?贝尔收到了他的第一块美元。一位女士把这块钱丢到帽子里,她没有停留,继续往前走。

6分钟时,一位小伙子倚靠在墙上倾听他演奏,然后看看手表,就又开始往前走。 10分钟时,一位3岁的小男孩停了下来,但他妈妈使劲拉扯着他匆匆忙忙地离去。小男孩停下来又看了一眼小提琴手,但他妈妈使劲地推他,小男孩只好继续往前走,但不停地回头看。其他几个小孩子也是这样,但他们的父母全都硬拉着自己的孩子快速离开。

到了45分钟时,只有6个人停下来听了一会儿。大约有20人给了钱就继续以平常的步伐离开。约夏?贝尔总共收到了32美元。

要知道,两天前,约夏?贝尔在波士顿一家剧院演出,所有门票售罄,而要坐在剧院里聆听他演奏同样的那些乐曲,平均得花200美元。

其实,约夏·贝尔在地铁里的演奏,是《华盛顿邮报》主办的关于感知、品味和人的优先选择的社会实验的一部分。

【试验目的】

精心策划这样一个试验,《华盛顿邮报》针对的问题是: 一、在平凡的地方、不方便的时刻,我们能够感知到美吗? 二、如果能够感知到的话,我们会停下来欣赏吗? 三、我们会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认可天才吗? 【实验预期】

在实验前的准备阶段,《华盛顿邮报》的编辑们紧张地聚在一起讨论:“如果围观者众多,该怎么办?”

根据华盛顿地区的人口以及约夏?贝尔的知名度,很容易做出如下逻辑推导:一定会有不少人认出他来并停留观看,随着人越来越多,其他不明就里的人也会暂停脚步“看这些家伙在看什么”,进而在交通尖峰时间引起出入口堵塞,被赌的人爆发脾气,通知国民警卫队前来??接着催泪瓦斯、塑料子弹等等齐上??像暴动一样,说有多恐怖就有多恐怖。

实验开始前,作者走访了美国国家交响乐团指挥史拉特金(Leonard Slatkin),询问他对实验结果的预期。他说:“即使没被认出来,而被当成一般街头艺人―――但是因为他真的够好,所以我不认为人们不会注意到他。”

史拉特金推测,在1000人里,至少有30―40人能够辨别音乐的好坏;75―100人将停下脚步,花点时间聆听;最后,约夏?贝尔应该至少有150美元的收入。

【实验分析】 结果,编辑们显然忧虑过头,根本就没有那种既惊讶又感动竟然可以在地铁站遇到大师的场面出现。

非但没有人群聚集,连收入,史拉特金都高估了太多! 根据隐藏摄影机与报道记录,45分钟内总收入为32.17美元,扣除事先放入的25美元,大师45分钟只挣了7.17美元。也就是说,其余投钱的25人大部分给的是25分硬币

(Quarter),甚至有人只给一美分(Penny,有人评价,这丢给乞丐都会觉得不好意思)。

与约夏?贝尔平时每分钟1000美元的演奏酬劳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怎么了?难道朗方广场地铁站位在穷乡僻壤吗?还是出入的人没有美学品位?

事实上,朗方广场地铁站位于华盛顿的核心,出入的人大多是中产阶层的公务员,也就是说,多的是戴着响亮头衔的人物:政策分析师、项目管理员、预算审查官员、专家、顾问等等。

针对这个结果,作者询问了美国国家画廊馆长莱特霍伊泽(Mark Leithauser)的意见。他说:“如果我拿一幅抽象画杰作―――假设是埃尔斯沃思?凯利的作品好了,一幅价值500万美元的画―――将它从画框上取下来,走下国家画廊的52个阶梯,穿过雄伟的圆柱来到餐厅。这里刚好在寄卖可可然艺术学校的学生原作。我把价值500万元的画作挂在标价150元的学生作品旁边,即使有眼尖的艺术评论家抬头看到了,也只会说:‘嘿,这幅看起来有点像凯利的喔。请帮我把盐递过来好吗?’”

【实验结果】

没有什么结果,最后的结果只是试验者丢给读者的思考题。 当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家,用世上最美的乐器来演奏世上最优秀的音乐时,如果我们连停留一会儿倾听都做不到的话,那么,在我们匆匆而过的人生中,我们又错过了多少其它东西呢?

约夏·贝尔

当今乐坛最热门的美国小提琴家,曾因电影《红色小提琴》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声音乐奖,青春阳光的“帅哥”形象,令他被美国著名《人物》杂志评为“全球50大最俊美的人”。

约夏·贝尔的个人才华与实力在小提琴家中称得上数一数二。

2007年,《华盛顿邮报》的专栏记者基因? 温加滕找到他,邀请他参加一项社会试验,在地铁站内“测试”旁观者反应。一向喜欢接受挑战的贝尔答应了。虽然这篇报道获得了2008年的普利策特写奖。不过贝尔过后觉得,路人匆匆而过,却不肯花一秒钟来听他的演奏,多少令他沮丧。

贝尔在美国拥有大量女性乐迷,官网上也贴满了粉丝们与他的合照,论坛上也满是对贝尔俊朗外形的赞叹。不过他自己则说,他宁愿乐迷评价“他的琴拉得真好,可长得太丑了”。

2010年6月,约夏·贝尔曾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

搜索更多关于: 时评例文 的文档
时评例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ctcn1n7pv1emx12t1l2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