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脑血管病治疗指南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4 21:31:2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生,应积极抢救治疗。

老年人为什么容易发生痴呆?

 

人的大脑是高级神经活动的中枢,而脑皮质是精神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大脑半球的前半部分是负责学习、记忆、情感、思维等高级神经活动的区域。人脑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成年后每日约死亡10万个,衰老时大脑细胞可减少10%~20%,有的甚至达30%。老年人脑细胞改变的主要原因是脑细胞死亡的增加,形成脑皮质萎缩,重量减轻。老年性痴呆患者较同龄正常人脑重量减轻40%~50%,脑细胞的减少,也可达40%~50%。脑萎缩呈弥漫性,以额叶最明显。

 

由此可见,大脑皮质萎缩是老年性痴呆的主要病理基础,而真正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什么叫脑疝?

 

在脑血管病的急性期,由于颅内压的极度增高,脑组织被挤压到压力较小的硬脑膜间隙,或颅骨的生理孔道,引起嵌顿时就叫做脑疝。脑疝形成后,不但严重的影响脑的血液循环,而且,还会压迫脑干,导致呼吸障碍,造成缺氧和二氧化碳贮留,加重脑水肿,使颅内压更高。

 

脑疝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叫天幕裂孔疝,又叫颞叶疝、海马沟回疝。另一种叫枕骨大孔疝,又称小脑扁桃体疝。

 

(1)小脑幕裂孔疝 是病灶侧的颞叶沟回部分的脑组织被挤入小脑幕裂孔内形成。因被挤入的脑组织是颞叶海马沟回,所以,也称颞叶(海马)沟回疝。由于天幕上的脑组织被挤压到天幕裂孔以下,使中脑动眼神经、大脑后动脉受压,血液循环受阻。病人常表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甚至昏迷。病灶侧瞳孔先缩小,继而逐渐散大,两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对侧中枢性偏瘫。

 

(2)枕骨大孔疝 是由于后颅窝病变或颅腔内高压时,小脑扁桃体被挤入枕骨大孔并嵌顿而产生。因为疝入的脑组织是小脑扁桃体,所以,也叫小脑扁桃体疝。枕骨大孔疝发生后,延脑、

颅神经及血管被挤压,延脑随小脑扁桃体下移,呼吸、心跳等生命中枢受损,病人常突然出现呼吸停止,深度昏迷,四肢瘫痪,双侧瞳孔散大等,若抢救不及时,会很快死亡。

 

脑疝是脑血管病的最危险信号。约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死于脑疝。因此,在急性期应密切注意病人的呼吸、脉搏、体温、血压和瞳孔变化,及早发现脑疝,并积极进行脱水治疗,控制颅内高压,减少病死率。

 

肌力是如何分级的?

 

根据肌力的情况,一般均将肌力分为以下六级:

 

0级 完全瘫痪,不能作任何自由运动。

 

Ⅰ级 可见肌肉轻微收缩。

 

Ⅱ级 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

 

Ⅲ级 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

 

Ⅳ级 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

 

Ⅴ级 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二者有何区别?

 

中枢性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痉挛性瘫痪、硬瘫。是由于大脑皮层运动区锥体细胞及其发生的下行纤维 ——锥体束受损所产生。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失去了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调控作用,使脊髓的反射功能“释放”,产生随意运动减弱或消失,临床上主要表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但无肌肉萎缩,呈痉挛性瘫痪。

 

周围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弛缓性瘫痪、软瘫。是因脊髓前角细胞及脑于运动神经核,及其发生的纤维—脊髓前根、脊神经、颅神经受损害产生的瘫痪。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使其所支配的肌肉得不到应有的冲动兴奋,所以,在临床上表现出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缩,但无病理反射。由此看来,二者临床表现显然不同。

 

如何判断昏迷病人有无偏瘫?

 

昏迷病人有无偏瘫,是区别脑血管病与其他昏迷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病人意识障碍,无法取得合作,给判断带来困难,而作以下检查,有助于偏瘫的诊断。

 

(1)头面部 病人有面瘫时,可见偏瘫侧鼻唇沟变浅,眼裂增宽,口角下垂。呼气时,偏瘫侧面颊鼓起;吸气时,瘫痪侧面颊下陷,此称为“船帆征”。患者常有头及眼向一侧偏斜。在中脑以上病变,则是注视病灶侧,头也略偏向病灶侧;中脑以下、桥脑部位的病变时,则是注视偏瘫肢体,头也略偏向偏瘫肢体侧。用手翻开双侧眼睑时,偏瘫侧阻力小或无阻力,口角偏向健侧,如用力压迫眶上切迹,引起疼痛反应,正常侧面肌收缩,使口角歪向健侧更明显。

 

(2)肢体 正常人平卧时,双足与床面呈垂直位。有偏瘫者,偏瘫—侧的下肢呈外旋位。将两腿屈曲90度时,瘫痪肢体很快被动伸直,且往外倒。把上下肢放于不自然位置时,未瘫痪的肢体将逐渐移到自然位置。同时,还常有举手、拉被、摸胸、下肢伸屈等动作。而偏瘫侧肢体则无此反应。抬起双侧肢体,然后松手让其自然下落,可见瘫痪侧肢体下落较健侧快。如用同等力量刺激双下肢的对称部位,可见健侧肢体伸缩、回避,而瘫痪侧肢体无此反应。偏瘫侧肌张力也较健侧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昏迷程度较深时,偏瘫侧病理反射为阳性。

 

什么叫失语,脑血管病失语有哪几种?

 

失语是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主要表现是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丧失,是由于大脑皮层(优势半球)的语言中枢损伤所引起的。

 

语言中枢有两个:一个叫语言运动中枢,位于主侧半球的额下回后部。这个中枢支配着人的说话,如果这个中枢损伤,会使患者丧失说话能力,不会说话。但能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常用手势或点头来回答问题。根据病变的范围,可表现为完全性不能说话,称完全性失语。或只能讲单字、单词,说话不流利,称为不完全性失语。这种情况叫做运动性失语。

 

另一个叫语言感觉中枢,位于主侧半球颞上回后部。此中枢可以使人能够领悟别人说话的意思。如果这个中枢受损,则引起患者听不懂别人说话的内容,不理解问话。但这种人语言运动中枢完好,仍会说话,而且有时说起话来快而流利,但所答非所问,这种情况叫感觉性失语。

 

在临床上常会遇到有些脑血管病人,虽然都是同侧偏瘫,但有的失语,有的却不失语,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主要是语言中枢部位不同。医学上有个规律,习惯用右手写字、拿东西的人叫右利手,其语言中枢在左侧大脑半球,常常把其左侧大脑半球称为主侧半球(优势半球),如果其左侧半球受损,就会发生右侧偏瘫和失语。相反,如果习惯用左手,叫做左利手,语言中枢在右侧大脑半球,我们称其右侧大脑半球为主侧半球。若其右侧半球受损,左侧肢体会发生偏瘫和失语。当“右利手”的人,发生左侧偏瘫时,不会失语;而“左利手”发生右侧偏瘫时,也不会发生失语。

 

在脑血管病中,最常用的是运动性失语,其次是感觉性失语。如果两者并存者叫做混合性失语。这种病人自己不会说话,也不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它是病变损及优势半球的额叶、颞叶所致。除上述情况,还有一种失语,叫做“命名性失语”。其特点:病人理解物品的性质和用途,就是叫不出名字。如指着牙刷问病人“这是什么东西”?他会答“刷牙用的”。拿着茶缸问病人“这叫什么名字”?他说“喝水用的”。病人心里明白,就是叫不出名字,所以,叫命名性失语。

 

命名性失语的中枢,在优势半球颞叶后部和顶叶上部,当这个部位受损时,就会发生上述情况的失语。

搜索更多关于: 脑血管病治疗指南 的文档
脑血管病治疗指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da2t71eby072ie1yc9s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