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边城》复习教学案
编写人:禚春花 审核人:丁尚宏 时间:2010-1-10(编号:16号)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细节描写手法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分析不同的叙述视角在小说中表达的作用。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寒暄(xuān) 瓦楞(1èng) 谬种(miù) ... B.形骸(hái) 窈陷(yǎo) 讪讪(shān) ... c.蹒跚(pán) 朱拓(tuò) 执拗(niù) ... D.歆享(xīn) 蹙缩(cù) 炮烙(páo) ...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我很 ,一见她的眼钉着我,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
②“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 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③晚饭摆出来了,四叔 的陪着。
④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 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A.淡然 俨然 坦然 悚然 B.悚然 淡然 俨然 坦然 C.坦然 悚然 淡然 俨然 D.俨然 坦然 悚然 淡然 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白处,依次填写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 )
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 眼睛窈陷下去, 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黑夜,怕黑影, 看见人, 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A.不但 而且 假如 虽 B.不仅 连 假如 那么 C.不但 连 即使 虽 D.因为 所以 即使 虽
4.选出对“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 ( ) A.、无所依靠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看不见他了。
B.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 C.生活没有意思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
D.没有意思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5.选出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 )
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
A.突出描绘祥林嫂对被卖一事的强烈反抗,表现她对人格价值的高度重视,反抗
1
是积极的。
B.祥林嫂较之其他妇女遭受封建礼教的迫害更多更深,因而反抗更烈,更主动。 C.祥林嫂的“出格”,既有对命运的抗争,又有对“再嫁”的耻辱感,因此她的“闹”,只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一搏而已。
D.祥林嫂毕竟到鲁镇打过工,见识自然要多些,因此反抗就更加强烈些。 6.对下面四句话使用的修辞方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②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③这实在是叫作“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青青,就会断送在伤寒上?
④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珊??
A ①夸张 ②比喻 ③引用 ④比喻 B.①拟人 ②比喻 ③引用 ④拟人 C.①拟人 ②拟人 ③夸张 ④比喻 D.①夸张 ②比喻 ③夸张 ④拟人 7.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①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弱、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失、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好像)是(木雕、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一转),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②她仍然头上(拴、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自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 (消尽、消失)了血色,(顺、垂)着眼,眼角上带些—塑(泪花、泪痕), (眼光、眼神)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③镇上的人们也 (仍然、继续)叫她祥林嫂,但(声音、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淡淡、冷冷)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瞪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 (永远、日夜)不忘的故事。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涎(xián) 船舷(xuán) 角隅(yú) ... B.火镰(liǎn) 埋(mái)怨 结(jié)子 ... C.莞(wǎn)尔 焖(mèn)菜 竹篁(huáng) ... D.胡诌(zhòu) 茶峒(tòng) 傩(nuó)送 ...
9.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忌讳 悲悯 硬扎 黑黝黝 B.滨水 挪移 弛名 荧火虫 C.甬道 逢场 烟杆 草荐 D.笼罩 碧溪岨 翘起 大拇指 10.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且想象她出走以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来 地躺在船上。
②翠翠,你人乖巧,爷爷笨得很,话说得不温柔,也莫生气。我 说个笑话给你听。
2
③她 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
④老船夫见他眼神冷冷的,不明白他的意思,就用眉眼做了一个可笑的记号,表示他明白大老的冷淡处是装成的,表示他有好消息可以 。 A.无可奈何 信口雌黄 确实 宣告 B.无能为力 口若悬河 似乎 报告 C.无可奈何 信口开河 似乎 奉告 D.无能为力 滔滔不绝 仿佛 忠告 二.能力提升
(一)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了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1.第1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答:
2.试分析第l段的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影响?
答: 3.节选文字在刻画人物心理时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性格?
答:
(二) 人间鲁迅
林贤治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的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重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得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
3
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
对于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学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的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些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
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逆子贰臣:
鏖战:
2.指出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
“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 “铺垫与厚饰”:
3.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回答“鲁迅是巨人”的原因。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世代受人敬仰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是人不是神。
B.一个可以使人为它而生、为它而死的时代是有志之士大有作为、创造辉煌的时代。 C.鲁迅没有向人们展示未来社会的图景,也不是以革命热情鼓舞人们起来斗争。 D.应该让鲁迅的思想和鲁迅的精神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起作用。 5.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挥舞权杖”的人可以成为巨人,不挥舞权杖的人也可以成为巨人。 B.鲁迅的一生中有过许多私敌,受到众多私敌的猛烈攻击。
C.鲁迅的伟大是客观存在的,那些纪念物、石雕、铜像等是毫无意义的。
D.鲁迅在思想文化战线上的辉煌业绩是在长期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
4
1. 美丽`平静
2. 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更加觉得寂寞 孤独 凄凉. 3.对比、衬托。刻画了翠翠天真无瑕和爷爷相依为命的那种情愫。 1.逆子贰臣:原指不忠不孝之人,这里批旧世界的背叛者。 鏖战:激烈的战斗;苦战。 2.“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号召并引导众多青年人起来反抗旧社会。 “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文学创作的巨大作用。
“铺垫与厚饰”:过份的提高与美化。
3. 伟大的人格、战斗的精神、超人的殊勋。 4.C 5. D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