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 册 第一单元
《雄关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职高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中的讲读课《雄关赋》。下面我就这篇课文的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册第一单元是记叙文单元,也是本套教材中记叙文阅读能力训练序列的第五个单元,在前面的四个单元中,已经重点学习了记叙文中的写景和状物、叙事和记人、中心和材料、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等内容。这一单元重点是学习记叙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学习本单元的要求是:结合课文了解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几种表达方式的特点,体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尝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在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方面,《雄关赋》是很具代表性的。作者巧妙地将记叙、议论、抒情这几种表达方式融合在一起,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激发人们的感情。本文在整个单元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通过阅读,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和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② 学习课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中心的写法。 2、能力目标:
① 品味文中巧妙的构思。
② 理解文章中的联想和想象,学会在阅读中展开联想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激情,理解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才是真正的“雄关”这个深刻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根据本单元整体阅读要求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本篇课文的重点难点为:①学习课文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②联想和想象。③巧妙的构思。
(四)说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通读课文两遍。第一遍,默读。着重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结构,继续平时阅读时“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训练,要学生用铅笔圈点勾画。第二遍,人人朗读。
第二课时,重点讨论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讨论文中联想和想象的区别。 二、说教法 1、整体感知法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教学时可从整体入手,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2、朗读法
根据本文浅显易懂且富有感情等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可采用朗读法进行本课的教学。
1
预习时可让学生自行朗读;课堂上可指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也可师生体会情景,交换轮读;也可边读边议,议议读读。
3、设疑讨论法
此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相商量,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的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对于解决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效果甚佳,本课的重点难点——“学习课文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区别”宜用此法。
三、说学法
对讲读课文来说,其特点是讲授与读书相结合,在读的基础上讲,在讲的指导下读。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即学法指导。讲授这篇课文,我准备指导学生运用速读法、跳读法、划读法、答疑讨论法进行学习。这几种方法的选择既是根据《雄关赋》这篇课文教学内容的需要,也是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可用释题法导入:山海关,又称榆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明代大将徐达在此构筑长城,建关设卫,因关在山海之间而得名。它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地势险要,是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冲,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城楼雄踞关上,巍然矗立。登临其上,南眺渤海,波涛浩淼,北望长城,蜿蜒起伏,令人心旷神怡,为之气壮。而“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是韵文与散文的综合体,它盛行于汉魏六朝。现代人用“赋”作题目写文章,是借传统赋体长于铺陈描写的特色来表明文章的风格,题目中的“赋”含有歌颂、赞美的意思。
新课导入部分可由教师导入,也可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介绍导入。通过释题,可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大致概况,而且为学生进入新课铺垫心理基础。
(二)讲授新课
1、让学生从整体入手,速读全篇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思考三个问题:①本文共写了几道雄关? ②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③作者写作本文的思路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全文,读后思考,教师试着指名学生回答。 全文共写了三道雄关:思慕中的雄关,现实的雄关,心中的雄关。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爱国主义激情的抒发。
作者的思路是:向往山海关——终于看到了山海关——对“雄关”含义的思考。 2、跳读,思考并回答。
①写此关到彼关都有过渡句,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过渡句。(第2、11、34小节)。 ②思慕中的雄关在作者儿时脑海中是怎样的印象(模糊的印象)。 ③眼前的雄关作者又是怎样写法?如何描绘的?(总分,雄伟壮观)。 ④心中的雄关是什么?它是怎样的坚固。(固若金汤)
这一步主要让学体会本文巧妙的构思,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又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三)设疑讨论
①作者放下对眼关雄关的描写而描述这种从儿时就形成的对雄关的长久思慕之情,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让读者在“见到”雄关之前就产生一种认同感,受到感染,这仿佛是对读者思
2
想感情的预热和加温〕
②“穿戎装拍照”与雄关有什么联系?拍照背后包含着怎样深刻的含义?
〔作者抓住了拍照这一通常不为人们重视的小事,把它们联系起来,引申出拍照背后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作者从戎装拍照想到了雄关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作用。在这里,儿时的梦和穿戎装拍照便成了连接眼前雄关与人们心中的雄关的纽带。〕
③固若金汤的雄关存不存在?什么才是“真正的雄关”?课文多次提到“这才是真正的雄关”有什么表达作用?
〔不存在。对社会主义,对伟大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意在强调“信念”是真正的雄关这一中心主旨。〕
这一步的设计,可用幻灯显示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回答。亦可学生提问,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再归纳整理。这种答疑讨论法,它把问题带入课堂,让学生读读议议,议议读读,具有研究讨论的性质,它突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较好。
(四)重点理解:联想和想象的区别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而“形散”得益于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试找出文中想象和联想的片断,掌握联想和想象的区别。
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回答。
①童年之梦——想象 ②历史陈迹——联想 ③戎装拍照—花木兰、穆桂英——联想
从而得出联想和想象的区别:联想是由甲事物到乙事物的一种思维活,也是一种表达手段。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想象是指在已掌握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创造出新形象。
朗读联想和想像的片断,体会它们的特点及区别。 (五)重点掌握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讨论题: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是全文的一个重点。请大家找出文中以记叙为主和以议论为主的几个片断,说说这里的记叙、议论、抒情有什么特点?
学生先自己圈划,后分四人小组讨论,再请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文中的记叙文字跳跃性很大,不求完整,记叙的内容不是按照事情的过程,而是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来按排的。文中的议论不像在议论文中那样经过充分论证,而是就事而论,对记叙的内容直接表明见解,揭示含义,都比较简短精练,有的甚至富有哲事性。文中的抒情,有的直接抒情,情感的抒发更为浓烈,有动人心魄的地方,有的借事抒情,把情感融入到叙事之中,使事情的叙述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感情的抒发也更为自然。
(六)、整体朗读重点语段,体味作者的爱国情怀。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以爱国为主题,举三个以上事实为例子,写一段文字。 五、说课小结
1、讲授本文启发式提问贯穿始终,它开启了学生智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释疑讨论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3、默读、速读、朗读、跳读,让学生品味文章内涵之丰富,语言之优美,感情之厚重,效果甚佳。
3
《故乡的榕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一)作用和地位
《故乡的榕树》是职高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文章由住所左近的两棵榕树,联想到故乡的榕树,由故乡的榕树联想到可爱的故乡和淳朴的故乡人。)
第一单元是记叙文单元,也是职高语文记叙文阅读能力训练系列的第五个单元。在前四个记叙文单元中,学生已经了解并掌握了写景和状物、叙事和记人,中心和材料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内容,这一单元则是重在了解和掌握记叙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学习本单元的要求是:结合课文了解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几种表达方式的特点,体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尝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这一单元的学习将为学生完成大纲里对记叙文阅读的要求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这一单元的学习在记叙文单元阅读能力训练序列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让学生能从本文中领略文中像图画一般的美丽意境,着重训练记叙文中的描写和抒情,让学生懂得记叙文中的描写和抒情对表达文章中心意思的作用,编者要求教师安排2课时,我设想可以让学生在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的“情景”之中,受到感染,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把握课文,进而完成教学目标,并尝试写作。
(二)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能指认课文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段落,体会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表达作用。
2、情感目标:能理解课文通过对榕树及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的叙写所抒发的思乡之情。 3、能力目标:了解课文由眼前的景物展开联想的写法,在阅读中学会引申和联想。 (三)重点难点
1、记叙文中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展开联想的方法
3、理解“思乡情”的普遍性意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要善于寻找课堂中的源头活水”,只有抓住活水源头,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而传统教学意义上师生面对面的单一的讲授,对改善学生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维定势而言,显得越加力不从心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可以说是课堂互动的活水,因此,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实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拟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法、朗读法、揭示法。《故乡的榕树》是一篇较长的记叙文(散文),文章选取感情色彩浓郁,形象优美、能牵动情思的事物,用诗人的语言绘声绘色,抒发感情,创造出了诗一般的意境。为体现以上特点,拟用多媒体创设情景。通过适当的切入方式引导他学,采用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渲染浓浓乡情的氛围,同时教给学生朗读的方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