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答:(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3)知行统一的原则;
(4)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6)依*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22.答:(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不能脱离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凭空发展智力。
(2)智力的发展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条件和工具;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速度。
(3)知识多少和智力水平高低不一定成正比。我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自觉地发展学生智力。 四、案例分析题
23.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24.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
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用的天赋,没有自我了。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要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解放人的自我了。
2020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陶行知 C.布鲁纳
D.柏拉图
2.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活动
B.沟通 C.教劳结合 D.协调
3.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4.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是一个() A.积极过程 B.能动过程 C.被动过程
D.主动过程
5.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始于( ) A.明初 B.清末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中国成立
6.智育中的“智”是指( )
A.知识
B.知识技能和智力 C.智力
D.技能
7.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柏拉图 B.昆体良 C.皮亚杰 D.亚里士多德
8.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
A,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B.认知结构理论 C.教学与发展理
论 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9.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 A.政治观点的教育 B.思想品质的教育 C.世界观的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