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28 1:33:2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

2.学会欣赏、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作品的批判、讽刺意义。 【教学重难点】

多样化的讽刺手法及运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对于《儒林外史》,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之前学过的《范进中举》就是出自此书。这部作品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丑恶现象。对于这样一部讽刺作品,我们应该如何来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讽刺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二、阅读指导

讽刺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破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阅读这些作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体会批判精神。讽刺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理想的向往。

2.欣赏讽刺笔法。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这是讽刺作品常见的一种手法。另一种常见的手法则是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不同的讽刺笔法,令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

3.联系现实深入理解。讽刺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阅读时,要努力联系现实,深入思考。 三、作家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传世。 四、主要内容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对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小说从元末明初写起(“楔子”),一直写到明万历四十四年(“幽榜”),历时约248年。前后历经一个朝代的兴衰。

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王冕聪明颖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结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地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明朝立国,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王冕不禁感叹:这种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仅不会为国家选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将来的读书人恐怕也只有这一条荣身之路了,他们因此会把学问、道德、做官、退隐的准则都看得轻了。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运!王冕是反对八股取士、自甘清贫的隐士,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像王冕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在王冕死后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间,文人们所走的是一条醉心于科举功名的歧路。 五、情节图解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请同学讲述《儒林外史》主要内容。 二、主要人物介绍

1.周进(腐儒的典型)

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号啕大哭,满地打滚。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2.范进(腐儒的典型)

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打哆嗦(广

东虽然气候温暖,但腊月时节温度也不高)。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3.汤奉(贪官污吏的典型)

汤奉是高要知县,沽名钓誉,为了表示“清廉”,枷死了老师傅。 4.王惠(贪官污吏的典型)

南昌太守王惠,也是一个贪官的典型。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银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5.严监生(吝啬鬼的典型)

严监生,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他最为人熟知的桥段莫过于临死前那两根放不下去的手指。几个侄儿以及奶妈怎么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想说什么,而赵氏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6.严贡生(地痞恶棍)

严贡生是严监生的哥哥,他强圈王二的猪,打折王大的腿;坐船不给钱,还诬赖船夫吃了他的贵重药;没借给人银子却要利息;弟弟刚死,他就强占弟媳和侄子的房产。“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7.沈琼枝(正面人物)

沈琼枝是反抗包办婚姻,蔑视封建礼教、法律,对抗世俗,敢作敢当,自食其力的女性代表。 8.匡超人(由淳朴善良的青年,变成卑鄙恶劣的文痞)

匡超人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环境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追名逐利。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一步步走向堕落,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9.王玉辉(劝女殉夫尽节)

王玉辉是个六十多岁的“迂拙的人”,做了“三十多年的秀才”但依然功名不就。家中既无恒产,子女又多,生活极端“清贫”,可是却立定志向,要撰写礼书、字书、乡约,以“嘉惠来学”。他解释自己所著礼书是讲“事亲之礼,敬长之礼”,乡约是“添些仪制,劝醒愚民”。当他的“三姑娘”要绝食殉夫时,他不仅不劝阻,反而诚心诚意地鼓励女儿绝食殉夫,认为这是“青史留名的好事”。结果女儿真的殉夫后,他的精神又落入了痛苦的深渊。使他在“烈女入祠”的当儿“转觉心伤”。

10.杜少卿(正面人物)

杜少卿虽然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分。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他淡泊功名,讲究“文行出处”。朝廷征辟,但他对朝政有着清醒的认识——“正为走出去做不出甚么事业”,“所以宁可不出去好”。他装病拒绝应征出仕:“好了!我做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罢!” 三、主题思想

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

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四、艺术特色

1.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和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例如严贡生正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言犹未了,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通过言行的不一,揭示严贡生欺诈无赖的行径。

2.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如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庄严肃穆。但盐商方老六却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执事,“权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

3.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马二先生对御书楼顶礼膜拜,王玉辉劝女殉夫的大笑等,这瞬间的行为是以他们的全部生命为潜台词的,所以这瞬间的可笑又蕴含着深沉的悲哀,这最惹人发笑的片刻恰恰是内在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

4.人物塑造真实。作者塑造人物形象以真实为最高原则,即按照人物所处的特定情景,写得符合真情实理。就是反面人物也常有可取之处,而不是脸谱式描绘。小说中许多人物性格处于流动发展的状态,和现实生活十分贴切。如范进、荀玫因地位升迁而变异,匡超人、牛浦郎因受环境污染而变色。吴敬梓笔下的人不是定型的,也不是单色的,而是善变的杂色的。

5.是一部短篇艺术与长篇艺术相结合的作品。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便成为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有的人物上场表现一番以后,就不再出现,有的人物还再次出现,但基本上只是陪衬性的了。全书也不只是若干短篇的集合,它以明代为背景,揭露在封建专制制度下读书人的精神堕落和与此相关的种种社会弊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主题,也有大致清楚的时间线,整部小说有着统一的情节线索。

五、结束语

《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为以后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儒林外史》给予后代文学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晚清的谴责小说上。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不论是他们批多慨实的精神,还是艺术表现的讽刺手法,乃或由许多相对独立的短篇联缀而成的结构形式,均明显地受到《儒林外史》的影响。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论及《官场现形记》等书时所说的,它们“头绪既繁,脚色复伙,其记事率与一人俱起,亦即与其人俱讫,若断若续,与《儒林外史》同。”不过,严格说来,这些作品并没有吸收《儒林外史》的全部精华而显得粗糙浮浅。真正继承了《儒林外史》的优秀传统而又有所发展的乃是以后进入现代文学之列的鲁迅的文学作品,在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我们感受到了《儒林外史》嫡传的血脉。至于老舍、张天翼、钱钟书等讽刺幽默大家都是直接秉承并发展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的,学完了这节课,你视野中的吴敬梓和《儒林外史》又具有了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呢?请同学在课后进一步深入的阅读《儒林外史》体会其高超的讽刺艺术。 六、巩固练习

1.(2019四川广元)走进名著。(4分) 依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回答后面的问题。

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合家大口号哭起来,准备入殓,讲灵柩停在第三层中堂内。 【注】①讧(hòng):争吵,混乱

(1)选文出自名著《 儒林外史 》,作者是 吴敬梓 。 (2)结合这一情节,简要分析严监生的形象。(2分) 答: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2.(2019江苏南京)小明和你阅读《儒林外史》,发现有不少涉及南京的内容,你俩进行了专题探究。

清凉山

这姚园在清凉山上,是个极大的园子,进去一座篱门。篱门内是鹅卵石砌成的路,一路朱红栏杆,两边绿柳掩映。过去三间厅,便是卖酒的所在,那日把酒桌子都搬了。过厅便是一路山径,上到山顶,便是一个八角亭子。席摆在亭子上。娘子和姚奶奶一班人上了亭子,观看景致。一边是清凉山,高高下下的竹树;一边是灵隐观,绿树丛中,露出红墙来,十分好看。坐了一会,柱少卿也坐轿子来了。轿里带了一只赤金杯子,摆在桌上,起酒来,拿在手内,趁着这春光融融、和气习习,凭在栏杆上,留连痛饮。这日社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国门,一手拿着全杯,大笑着,在清凉山网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个妇女嘻笑笑着,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杜少卿夫妇两个上了轿子去了。姚奶奶和这几个妇女采了许多桃花插在轿子上,也跟上去了。

……

娘子笑道:“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什么装病不去?”杜少卿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玩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

雨花台

萧金、杜慎等又走到山项上,望着城内万家烟火,那长江如一条白练,琉璃塔全碧辉煌,照人眼目……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目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杜慎卿笑道:“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一点也不差!”

玄武湖

玄武湖是极宽的地方。左边台城,望见鸡鸣寺。那湖中菱、藕、莲、芡,每年出几千石。湖内七十二只打鱼船,南京满城每早卖的都是这湖鱼。湖中间五座大洲,中间洲上ー所大花园。园里合抱的老树,梅花、桃、李、芭、桂、菊,四时不断的花。又有一因的竹子,有数万竿。园内轩窗四启,看着湖光山色,真如仙境。

秦准河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dt938ugp948fsc2a7r62i4cx3q5hp00q4x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