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
1.已知硝酸能将Fe2+氧化为Fe3+.下列物质反应后能使KSCN溶液变红的是( ) ①过量的Fe与Cl2反应 ②Fe和过量稀硫酸反应 ③FeCl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 ④Fe和Fe2O3的混合物溶于盐酸中 ⑤向Fe(NO3)2溶液中加入过量稀硫酸. A.只有①
B.只有①③⑤
C.只有①②③
D.全部
2.下列事实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向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气体会析出碳酸氢钠晶体 B.只用铜片不能鉴别浓硝酸和稀硝酸
C.金属钠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物为白色的固体 D.Na2O2与水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水做还原剂
3.分类法在化学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A.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中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B.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现象,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C.根据化学式中所含氢原子的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 D.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4.下列关于物质或离子检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体通过无水硫酸铜粉末,粉末变蓝,证明原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B.在溶液中加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证明原溶液中有Fe3+,无Fe2+ C.灼烧白色粉末,火焰呈黄色,证明原粉末中有Na,无K
D.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证明原溶液一定含有CO3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离子 B.0.012 kg12C中含有约6.02×1023个碳分子 C.1 mol水中含有2 mol氢和1 mol氧 D.1 mol Ne中含有6.02×10个电子 6.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用FeCl3溶液腐蚀铜线路板:Cu + 2Fe=Cu + 2Fe B.氯气溶于水:Cl2+H2O=2H++Cl-+ClO-
C.氢氧化钡溶液与稀H2SO4反应:Ba2++SO42-=BaSO4↓
D.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少量的盐酸:2H+ + CO32-=CO2↑+ H2O
7.FeS2的结构类似于Na2O2,是一种过硫化物。与酸反应时首先生成H2S2,H2S2类似于H2O2,易分解:H2S2===H2S+S↓。实验室制取H2S时,某学生误将FeS2当作了FeS,反应完后,不可能生成的物质为( )
A.H2S B.S C.Fe2+ D.Fe3+
8.有科学家认为硅是“21世纪的能源”、“未来的石油”,下列有关硅可能成为新型能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3+
2+
2+
24
+
+
2?
A.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硅单质 B.自然界中的硅易开采,且可再生
C.硅燃料便于运输、贮存,从安全角度考虑,硅是优质燃料
D.硅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多,其燃烧产物对环境的污染容易有效地控制
9.在t ℃时,AgBr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已知t ℃时AgCl的Ksp=4×10正确的是( )
-10
,下列说法
A.加入NaBr固体,AgBr的溶解度减小,Ksp也减小
B.在AgBr饱和溶液中加入固体NaBr,可使溶液中c点变到b点 C.图中a点对应的是有AgBr沉淀生成
D.在t ℃时,AgCl(s)+Br(aq) ?AgBr(s)+Cl(aq)的平衡常数K≈816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O、NO、NO2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 B.NH3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氨常用作制冷剂 C.CO2、NO2或SO2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
D.活性炭、SO2、Na2O2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原理不同 1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向含有 CaCO3沉淀的水中通入足量的CO2,沉淀不会溶解
B.向 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等物质的量的稀盐酸,生成的CO2与原 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C.等质量的NaHCO3和Na2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在同温同压下,生成的CO2体积不相同 D.分别向NaHCO3溶液和Na2CO3溶液中加入 Ca(OH)2溶液,只有Na2CO3溶液产生沉淀 12.将足量X气体通入Y溶液中,实验结果与预测的现象一致的组合是 ① ② ③ ④ X气体 CO2 SO2 Cl2 NH3 Y溶液 饱和Na2CO3溶液 Ba(NO3)2溶液 AgNO3溶液 AlCl3溶液 B.只有①②④ 预测的现象 白色沉淀析出 白色沉淀析出 白色沉淀析出 白色沉淀析出 C.只有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
A.只有①②③ 13.常温常压下,等质量的 NH3、Cl2、NO、SO2 分别吹出四个气球,其中所充气体为 NO 的是 A.
B.
C.
D.
14.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可行的是 ( )
A.用溶解和过滤的方法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固体的混合物 B.用萃取的方法分离汽油和煤油
C.加稀盐酸后过滤,除去混在铜粉中的少量镁粉
D.将氧气和氢气的混合气通过炽热的氧化铜,以除去其中的氢气 15.某同学用下列装置完成了浓硫酸和SO2性质实验(夹持装置已省略)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后,试管Ⅰ中出现白色固体,将其放入水中,溶液显蓝色 B.试管Ⅱ中品红溶液逐渐褪色,对其加热溶液又恢复红色 C.试管Ⅳ中高锰酸钾褪色,体现了SO2的漂白性 D.试管Ⅴ可以改为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
16.用四氯化碳萃取碘的饱和水溶液中的碘,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
B.分液时,水从分液漏斗下口流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从漏斗上口倒出 C.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呈紫红色
D.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17.下列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Fe、NO3、H、SO4 B.Mg、Al、NO3、SO4 C.Fe3+、NH4+、SCN-、Cl- D.Ca2+、NO3-、Na+、CO32-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7.8g过氧化钠与足量二氧化碳反应转移电子0.1mol B.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铝做还原剂,氢氧化钠做氧化剂 C.铜与稀硝酸反应,硝酸只表现强氧化性 D.二氧化硅属于酸性氧化物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硅酸 19.下列关于氮的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氮的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B.氮的氧化物都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C.NO2 与 H2O 反应生成 HNO3,所以 NO2 是酸性氧化物 D.NO 和 NO2 均有毒 20.下列解释不科学的是
A.高压氧舱可治疗煤气中毒,原因是和血红蛋白结合的 CO 跟氧气反应生成无毒的 CO2
B.在溶洞中当溶有 Ca(HCO3)2 水溶液,析出固体(在洞顶或洞底),日久天长便形成了钟乳石 C.氮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叶绿素的组成元素
D.“通风橱”利用排风扇将橱内废气直接排放到室外,它是一种不完善的防污措施 21.下列关于氯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B.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FeCl3 C.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棕黄色的烟 D.氯气不具有漂白性,不能使鲜花褪色
22.下列物质中,不能用金属和氯气反应制得的是
2+
-
+
2-
2+
3+
-
2-
A.CuCl2 B.FeCl2 C.CaCl2 D.ZnCl2
23.只用下列试剂中的一种就能将Na2S、Ba(NO3)2、NaAlO2、NaHCO3、AlCl3五种无色透明的溶液区别出来,这种试剂是( )
A.硫酸 B.盐酸 C.氨水 D.氢氧化钠溶液
24.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合物是( ) A.碳酸钙 B.氯化铜 C.碳酸氢钠 D.金属铝
25.当反应条件(如温度、浓度或物质的量等)发生改变时,下列不会引起生成物发生改变的是 A.Na和O2 B.Fe和HNO3 C.AlCl3和NaOH D.Fe和Cl2 二、填空题
26.如图为一“铁链”图案,小明在图案上分别写了H2、CO2、Na2O、NaCl、FeCl3五种物质,图中相连的两种物质均可归属为一类,相交部分A、B、C、D为其相应的分类依据代号.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分类依据代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________)两种物质都不是电解质 (________)两种物质都是钠的化合物 (________)两种物质都是氧化物 (________)两种物质都是盐
(2)用洁净的烧杯取少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加入上图中某种物质M的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①物质M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②证明有红褐色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推断题
27.有A、B、C、D、E、F六种物质,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反应条件略,有些反应的产物和反应的条件没有全部标出)。已知A、B、E是单质,其中A着火只能用干燥的沙土灭火,B在常温下为气体,C俗名称为烧碱,D为无色无味液体。
(1)写出A、B、F的化学式 A______ B ______ F ______。
(2)写出A和D反应生成B和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若生成3mol的B,则转移的电子数目为_______________ 。
(3)写出E与C、D反应生成的B和F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题
28.镁和铝的碱式碳酸盐是中和胃酸药物的主要成分。欲测定某种镁和铝的碱式碳酸盐的成分进行了以下实验,根据以下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1)称取6.02g该碱式碳酸盐,加入4.0mol/L盐酸使其溶解,当加入42.5mL时开始产生CO2 ,当加入盐酸至45.0mL时恰好完全溶解,该碱式碳酸盐中OH-与CO32- 的物质的量之比n(OH-)︰n(CO32-)=________; (2)在上述碱式碳酸盐恰好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过滤,干燥(不分解)后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