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尊师重道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9 5:29:2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

--读《程门立雪》>故事有感 德班

[内容提要]本文从《程门立雪》故事引出尊师重道,借'二祖断臂求法'之经历阐述'明师难遇,真道难逢'的道理,借古喻今,旨在提醒我们'明师已遇,真道已逢'应珍惜德门之缘,'亲其师,则信其道',若不信师,则难受其道。敬师且对师所授之理信受奉行,才是真正的尊师重道。

北宋时期,有一天,杨时和学友游酢,因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得正确答案,就一起去程颐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他们行至半途,就下起雪来了。赶到程颐老师家时,适逢程颐老师坐在火炉旁闭目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外等候。过了良久,程颐老师醒来,从窗口发现了站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他们浑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程颐老师急忙起身迎他俩进屋。后来,杨时学到了程门理学的真谛,世称'龟山先生',被后人推崇为'程学正宗'.'程门立雪'的典故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影响久远。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它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尊师重道是指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者,人之模范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 等等。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道德观念。 为何'尊师'有如此重要呢?

我们人易迷于乱世,不辨是非,难识正邪,而须借善知识来引领,区别正邪是非,若无贤能之人作导引,我们一生都会很迷茫,不知所措,犯诸多错误也不觉。所以选择良师是如此的重要!而'良师'与其传授的'道'是一体的,我们在明师的指引下,接受其授予的道理,并将此道理内化于心,通过此明灯作指引,我们的人生才有了正确的方向,我们一生的努力才不会白费!而选择什么样的'师',就靠我们用智慧去识别了,也依我们过去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缘,所以自古有'明师难遇''真道难逢'的感叹。因此自古寻师求道之人必历经千辛万苦才能寻到'明师',得到'真道'!

二祖'断臂求法'之经历便能说明寻师求道之艰辛与诚敬。

慧可禅师为求法来到达磨祖师面壁的地方,朝夕承侍。开始,达磨祖师只顾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谈不上有什么教诲。但是,慧可禅师并不气馁,内心反而愈发恭敬和虔诚。他不断地用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就这样,他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丝毫不敢懈怠。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晚上,天气陡然变冷,寒风刺骨,并下起了鹅毛大雪。慧可禅师依旧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天快亮的时候,积雪没过了他的膝盖。这时,达磨祖师才慢慢地回过头来,看了他一眼,心生怜悯,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慧可禅师流着眼泪,悲伤地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达磨祖师道:'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须累劫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证得。岂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证得?若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来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痴人说梦,徒自勤苦,不会有结果的)。'听了祖师的教诲和勉励,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殷重心和决心,慧可禅师暗中

拿起锋利的刀子,咔嚓一下砍断了自己的左臂,并把它放在祖师的面前。顿时鲜血红了雪地。达磨祖师被慧可禅师的虔诚举动所感动,知道慧可禅师是个法器,于是就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都是不惜生命,为法忘躯。而今你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诸佛,砍断自己的手臂,这样求法,必定能成)。'

二祖求法之虔诚,故能得达摩祖师传授心法,并最终得道。'尊师'与'重道'是一体的,'尊师'之'诚'方能得师之真传。弟子与师'心心相印',才能体会'心法'的妙用,真道才能在师徒间自然流淌。而今我们入于德门,虽难于效法二祖'断臂求法'之举,但二祖求法之诚值得我们效法。'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当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今生我们有此佳缘听闻佛法,亲近师尊,何不信师尊?何不穷究鸾文之理?若不信师尊又怎得其道? 《学记》曰:'……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从而信奉师长传授的真理。如果能够这样做,即使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

'亲其师,则信其道'.我们亲近师尊,信任师尊才能从鸾文所示之理中见收获。佛陀对信心的赞叹:'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唯信能入,唯智能渡'.而'一分恭敬一份收获,十分恭敬十份收获'是'以普贤心修布施',普贤心是圆满的恭敬心,同时也是'广修供养'的根本。若我们对师尊有夹杂、有怀疑,对鸾文半信半疑,则我们从鸾文中所得就很有限,更谈不上将鸾文所示之理用于生活了!比如,我们生病了去找医生看病,若我们不信医生的医术,对医生所开的药方有怀疑,医生开了六种药,自己擅自主张只服用三种药,如此,我们的病能治好吗?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对鸾文所述之理不可以提出质疑,若对 鸾文之理有不明白的地方更需要我们亲近师尊,努力修习去探究才能找到答案,这里的'疑问'与'半信半疑'的'疑'是不同的。'半信半疑'是信心不足,立场不坚定;而对鸾文之理有质疑之'疑',是修习过程中领悟能力未到,功夫不够而产生的疑问,这是修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佛法是经得起质疑的。《中庸》曰:'诚者,成也'.这里的'诚'是全身心的投入,彻底的相信,无染污。若要学有所成,必是在'诚'中见获!

曾有初次参鸾之人对我们开乩前的敬师仪式很不理解,认为我们的德教太注重形式了,认为那些仪式是多余的。对此我不敢苟同,敬师仪式意义有三:首先,'礼本于诚',通过此仪式表达我们对师尊的恭敬之心,由内而外'恭敬'一如;其次,我们的心念本是散乱的,通过此仪式,可摄受一心,诚心现前,为闻法作准备,用清净心闻法受益才深;再次,'礼本折慢幢',通过此仪式去除'我慢',常人'我慢'如须弥山大,不肯低头,而通过此仪式正可放下'我执',践行'无我'.所以不可小看此仪式之重要性。此仪式正是'尊师重道'的一种表现形式。

具德的上师是延续我们慧命,引领我们出离生死走向解脱到达光明彼岸的大恩人。师尊之恩恩深似海,纵使粉身碎骨也难以回报!师尊就像一块磁铁,而我们就是一块未经淬炼的生铁,牢牢地被师尊吸引,无法逃离,完完全全被师尊摄受,甘愿降服自己于师尊!愿我们大家都以自己清净的身语意供养恩师,践行'一德'大法,并将此大法弘传于天下,这才是真正的'尊师重道'!

搜索更多关于: 尊师重道 的文档
尊师重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efbi1hmf95gf8w599kd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