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策略的理性思索——基于数学视野的变革 一、走进Qu:Est提问策略 1、Qu:Est提问策略的概述
Qu:Est策略是美国西南州立大学Marylou Dantonio和PaulC.Beisenherz历时24年,在分析和研究了大量关于课堂提问、理解性教学以及儿童如何学习的文献之后,以建构主义理论与塔巴的教学策略为基础,提出的教学策略——为理解而教学:让学生开动脑筋。(Question for Understanding:Empowering Student Thinking)
Qu:Est策略旨在帮助学生将学科知识与自身经验合二为一,生成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的、有意义的理解。教师利用Qu:Est策略可以发现学生在想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生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它是一项以过程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它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教学看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求学生把学习当作一个发挥自身主动性的积极过程。 2、Qu:Est策略的组成以及实施
Qu:Est教学策略包含四个最为核心的概念: a.提出思考为中心的问题;
b.充分利用学生回答,使之成为进一步提问的奠基;
c.测定提问的速度并按顺序安排追加问题,从而实现对学生开展思考的引导; d.提供“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利用适当的非语言手势与教室空间提出经过深思熟虑的回答。
简而言之,Qu:Est策略=核心问题+加工性问题。 3、Qu:Est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Qu:Est策略包含核心问题以及加工性问题。我细致研读Qu:Est提问策略,并通过课例分析方式对之进行解读并初步确定教师有效课堂提问行为的构成因素。
(1)核心问题
在Qu:Est策略中,具有认知性提示的问题被称作核心问题。有效的核心问题能提示和控制课堂对话中的思考经验,主要被用来集中、引导和指导由课程目的或目标指定的特殊思维操作和课堂内容。书中列举了某些思维操作核心词汇:观察、回忆、比较、对照、分组、贴标签和分类等等。为了便于我们更
直观的了解核心性问题,下面针对每种核心性问题的模式结合数学课的特征进行举例。 问题类型 观察 模式结构 例子 关于 ,你注意到请观察这组数字,你发了什么? 现了什么规律? 回忆 你想起来什么有关 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的事? 习过 了哪些长度单位? 比较 与 之间存你觉得这两道解决问题在什么相似点? 在思考方法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对照 与 之间存你觉得这两道解决问题在什么差异? 在思考方法上面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贴标签 我们可以把 命名“面积”是表示什么? 为什么? 分类 我们怎么划分 的这9道算式,我们可以类别? 如何进行分类,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参照这些结构较为合理的核心性问题,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走入有效的教学对话,确立可以进行不断深入讨论的内容,减少了课堂上盲目提问的现象。对于学生,核心性问题提示了具体的思维操作,使之能够在课堂这样一个场域下进行清晰简洁、目标明确并且具有开发行的互动。 (2)加工性问题 加工性问题是针对学生对于核心问题的回答进行的追问,能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促使他去从新考虑、重新回顾或者更新他们的初始回答。加工性问题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反馈,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加工性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六类:重新聚焦的问题、解释性问题、验证性问题、限定焦点的问题、支持性问题、重新直接询问的问题。下面结合具体课例来认识这六种加工性问题。 ①重新聚焦问题——帮助学生理解
当学生的由于不理解或者不能准确把握核心问题而答非所问或者偏离中心内容时,我们可以使用重新聚焦的问题的策略来调整学生回答的适当,让问题的重点重新聚焦到核心问题上。实际操作中,教师重新聚焦的问题必须再次叙述学生的回答,告诉学生这个回答的哪些方面不合适,然后再重新陈述原始问题。
课例: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时,教师询问到:“仔细读题,你能找到题目的数量关系吗?”
生:5+7=12(朵)
师:你准确的说出了算式,不过我希望你告诉大家题目的数量关系是什么?你再读读题目能告诉大家吗?” ②解释性问题——放飞学生的思想
当学生对于核心问题的解释不够清晰、准确,让人产生歧义时,解释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用语言表达出他们对于某个问题的理解。经常运用解释性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学生的回答用语,使之更贴近学生真实的思维。 解释性问题用语实例:你想用________表达什么意思。
课例:
在教学《整百数乘一位数》时,教师询问 400×2 乘得的结果是多少? 生 1:2 个 400 相加得 800。
生 2:4 个百乘 2 得 8 个百,8 个百是 800。 生 3:4×2=8,400×2=800。
第三种算法是学生在学习了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由表内乘法类推而来的。运用正向迁移的方法学生并不陌生,在学习加减法时,学生已经使用过了。当学生说出 4×2=8→400×2=800,4 的后面添了两个“0”,所以,也在 8 的后面添两个“0”这个知识点。 师:你在8 的后面添两个 0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我把 400 看作 4 个百,4 个百乘 2 得 8 个百,8 个百是 800。 通过对于解释性问题的追问,让学生去思考算法背后的意义,正是这一条思维的纽带,沟通了算法与算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于简单计算技能的认识
更为深刻、有依据,也使得学生更能运用准确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想法。 ③验证性问题——激发个性化解读
在提出验证性问题时,教师就是在等着听学生举例子、叙述个人经历、引用权威或参考书目,或者是在等待学生把他们的回答整合起来,概括成适合进一步举例说明的结论,或者是最适合为讨论中的内容中提供证据的一般原则。通过这一步骤,学生可以实现已知和未知的有意识勾连,更好的结合自身经历,建构出核心概念的内涵。
验证性问题的范例如下:
例如:你怎么知道____________? 你能举出什么例子证明_________? 课例:
在教学《三位数减法》时,教师让学生计算:1000-356”的结果,在交流算法时大部分学生按照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而一名学生一直举手,说他运用了更好的方法。师:那你是怎样做的,能告诉大家吗? 生:我是先用999- 356算出结果是643,然后再加上1就是644。 师:你怎么想到要用999 来减呢?
生:因为 999 减任何一个三位数都不要退位,计算起来简便,我口算就能算出了,现在被减数是 1000,只要把算出的结果再加上1 就可以了。 经过解释性问题的追加,学生更准确的表达了自己的思维,其他同学也豁然开朗,纷纷肯定了这种计算方法的好处,认知也在意外中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④限定焦点的问题——找到思考中关键点
当学生分享的主题信息较为繁杂、涉及面较广,或者没有注意到概念的关键特征的特殊含义,教师可以追加限定焦点问题。限定焦点的问题是紧扣学生回答的准确性,它要求学生删繁就简、帮助学生一语中的,把他们的回答提炼到更高的层次。
限定焦点的问题范例如下:关于 (学生回答尚未涉及的特定内容或关键特征),你(思维操作)想到什么? 课例:
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给出了一个典型案例。 师:为什么喜欢百分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