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应对措施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平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为此,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的总结,据此分析原因,并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以望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这项重要项目。
[关键词] 大学生 ; 心理健康 ; 对策
目前我国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比较多的。由于人们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解与偏差,以为只有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症状才算是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因而忽略了大学生一些心理异常的早期表现。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大学生行为偏差的个案不断增多,大学生出问题的报道也频频见诸各类媒体, 2003年7月15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大二女生“鸽子”从宿舍楼9层一跃而下;0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一名男生从第4教学楼6层跳下;2004年3月3日,北京林业大学一名女研究生在宿舍上吊自杀,西安某高校为情跳楼(自杀)??,当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的阴霾还在人们心中徘徊时,2006年8月8日,江西中医学院22岁大学生李征用镢头20分钟连砸8人,7死1伤。还有用硫酸伤黑熊,用微波炉烤小狗,因被劝退学自感无法面对家人便杀死自己的奶奶和父亲??大学生这些典型的例子,一个个悲剧折射出种种问题等待我们去思考、去分析。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最近一些权威机构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他们的精神行为阳性检出率约为16%,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50%左右。这些违法犯罪、思维失常、轻生等案例或许在社会的大环境里不足为奇,但和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
联系在一起,还是让人心里沉甸甸的。不得不使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健康、就目前来看大学生的心
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一,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具体表现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
(二)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大学常常被形容为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作为学生从中学到社会的一个过渡,大学生在这个“小社会”中,容易表现为这样那样的不适应,具体如下:(1)众所周知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在未上大学前大多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备受学校和同学的关注,因而往往表现的比较自负要强,自尊心强,而大学把这些“佼佼者”聚集到了一起,每个人都发光闪亮,每个人都发现自己的光芒不再独一无二,于是瞩目消失了,优越感也随之消失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2)部分的学生有住校的经历,但少部分学生没有住校经历,都是和家人住在一起,但进入大学,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都要自理,平时习惯依赖父母的人,做起这些事来就会显得措手无策,这种变化也会给精神上带来压力。(3)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学生在考大学前往往被灌输了考上大学就等于万事大吉、一生无忧等片面的观念,但当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
却忽然发现原来并不是那么回事,考试压力还是那么大,竞争更加激烈,就业的压力更是令人担心。(4)学习方法的改变同样困扰着一部分大学生。他们习惯了以往中学里老师手把手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老师一堂课讲十几、二十页,完全靠自己课外自习的学习方式很不习惯,导致课业的落后,从而使原本强烈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出现焦虑、对自己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
2,人际交往障碍。从人的本质上来看,人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要想在社会上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这种复杂的关系。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进入大学,原来相对稳定、熟悉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学开放的学习环境和较为宽松的管理模式,不仅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文化修养、行为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更为重视和强调个人的兴趣和发展。加之接触的老师、同学来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区,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去适应全新的环境。但由于他们交往能力有限、交往方法不当,在人际交往中很容易导致失败,交往失败的影响又使得一些人把交往看成是一种负担,渐渐地使这些学生变得封闭自己或上网寻找慰藉,从而忽视与同学、朋友、教师之间的人际活动。
还有诸多主观原因造成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主要表现在:(1)社会认知不当。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强烈、最明显的时期之一,他们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探索并确定人生之路的发展阶段,因而难以正确全面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不能正确与别人进行比较,有些学生专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越比越气,由此形成自卑心理。在对他人认知方面,由于认知偏差的影响,大学生存在着简单化、情绪化、主观性强等特点,容易对别人产生“信任危机”,从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2)遭受挫折,归因不当。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在工作学习中每个人都会遭遇挫折,但如果不能正确归因,挫折的消极影响就会成为人际交往的障碍。在现实中,有的大学生把他们交往的失败仅仅归于一种原因,以致产生自卑心理。如有的大学生在众人面前发言屡遭冷淡和交往效果不如意,就埋怨、哀叹自己天生不善交往,是个招人烦、惹人厌的倒霉蛋。以后他们遇到类似场合,就会逃避,远离群体(3)过分自尊或嫉妒。大学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成熟和自尊需要进一步增强,大学生非常看重自己同别人的关系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自尊心特别强的大学生会因此变得敏感而多疑。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弱点或遭遇挫折后,为了维
护自尊,就不愿意参加竞争性活动,不愿意与人交往;所以嫉妒是产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又一因素 。
3,恋爱问题。大学生恋爱人数日益增加,而且越来越早期化。现在大学生中恋爱问题也是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恋爱是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们正处于所谓“恋爱季节”,限制他们恋爱是不实际的,只能正确引导。围绕恋爱产生的心理问题有多种表现:有的因没有异性朋友而难耐孤独,烦躁,情绪不定;有的一厢情愿陷入单相思,无法自拔,引发情绪低落;有的面临几个追求者无法选择;也有的发现两人不合适,想中断关系的;有因误会或为误解、猜疑所困扰,忧心忡忡、郁郁寡欢的;有为失恋痛不欲生,并由此而产生强烈自卑、忧郁、焦虑、悲愤甚至绝望的等等。恋爱最使人激动,也最易于给人带来痛苦。因恋爱引发的抑郁、精神障碍,甚至自杀、他杀,在大学校园也不在少数。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剖析
当代的青年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心理发育尚未确定,尤其是情感丰富与情绪不稳定的矛盾状态十分明显加之社会转型、改革开放、经济转轨,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引起了人们心理的巨大震颤。我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心发展不平衡
由于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待、过分保护、关爱,造成孩子生活能力差,对家长的依赖性强,导致孩子认知和情感发育不正常,致使当前大学生心理断乳期延长。当前,许多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和关心。为了让孩子专心读书,大多数家长把孩子生活中所有的琐事都承包下来,造成孩子的生活能力差,对家长依赖性强。过分的溺爱易造成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认为别人的付出是应该的,自己有权利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而无需尽义务。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行动时不考虑后果。孩子生理成熟了,认知能力和心理却未成熟,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从高中开始就已经存在,父母整天的叮嘱、监督、束缚和管制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使他们产生了强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