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措施:
①加装木楔复紧道钉。
②更换失效岔枕、磨耗的轨距挡板与垫板。 ③加强对螺纹道钉等连接零件的复紧工作。 ③改正轨距作业后,及时加装轨距拉杆。
b) 转辙部分基本轨轨撑、轨距调整块磨耗引起转辙部分轨距不良。
整治措施:对AT-1/12道岔尖基轨轨距调整块磨耗问题,采用加装标准铁片等进行调整,之后加轨距杆锁定。
c) 道岔间隔铁磨耗引起线路方向不良。
整治措施:加装槽型垫片,整治间隔铁磨耗,消除间隔铁处所的轨向偏差。 d) 曲尖轨、直基本轨磨耗严重。
整治措施:在直尖轨接头区安装防磨护轨,加强对曲尖轨作用边的涂油,延缓侧磨。 其他病害及浅滩方法同混凝土枕道岔。
1.3个性问题
1.3.1可动心轨道道岔
病害1:心轨离缝。
①原因分析:基本轨外侧轨撑离缝、顶铁不密、扣件松动造成轨距扩大。 ②整治措施:在电务配合下进行调整。 病害2:心轨滑床板、轨撑折断。
①原因分析:心轨处道床不密实,暗坑吊板严重,扣件松动,列车通过时造成折断。 ②整治措施:回填道砟,复紧扣件,用冲击式捣镐捣固密实。
病害3:可动心辙叉轨顶面刨切坑洼不平,心轨与翼轨相对高度不符合要求,心轨拱腰、离缝。
整治措施:打磨轨面及工作边顶面圆弧,打磨心轨前部或在翼轨轨底垫片,调整心轨及翼轨相对高度。 1.3.2固定辙叉道岔
病害1:心轨、翼轨磨耗低塌。
①原因分析:辙叉心轨及翼轨受列车冲击磨耗。
- 5 -
②整治措施:一是加强心轨及翼轨的肥边打磨,预防心轨、翼轨掉块;二是对心轨和翼轨进行打磨,消除轨面不平顺。 病害2:护轨扭曲变形。
①原因分析:一是护轨不均匀磨耗;二是整治时不规范地加插垫片造成护轮轨变形。 ②整治措施:一是更换严重磨耗和变形护轨;二是调整护轮轨垫片,保持直线段顺直。 病害3:道岔构造病害
①原因分析:道岔转辙部位轨面不平顺、叉心有害空间、心轨端部与翼轨的相对高差等。
②整治措施:加强轨面修理。 病害4:固定辙叉位置偏斜。
①原因分析:一是安装和更换辙叉时就形成辙叉位置偏斜;二是轨距挡板离缝或叉心垫板螺孔磨耗旷动,造成辙叉方向偏斜。
②整治措施:调整轨距挡板号码、安装螺孔防磨套管,整治辙叉偏斜。
2.提速道岔病害分析及整治方案
2.1道岔病害及相关分析
我国铁路提速以来 ,道岔以其通过速度高、保养工作量少及维修周期相应延长等诸多优点而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随着速度的提高 ,道岔亦出现了许多病害。通过对管内道岔出现的典型病害种类进行总结 ,并对其形成的机理进行初步分析 ,提出了提速道岔典型病害的处理对策 ,旨在指导现场提速道岔的养护维修工作。
2.2常见病害
(1)道床翻浆冒泥。 (2)岔枕爬行、偏斜。 (3)钢枕空吊、锈蚀。
(4)混凝土岔枕螺栓剪断及尼龙套管滑牙失效。 (5)尖轨爬行。 (6)尖轨侧弯。 (7)曲尖轨侧磨严重。 (8)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 (9)转辙部轨距扩大。
(10)滑床板及槽型护轨垫板开焊。 (11)销钉申出及弹片上串。
- 6 -
(12)配件锈蚀严重。
(13)接头多种病害(低接头、错口、鞍形磨耗、轨端掉块、打塌、坍碴)。 (14)支距扣板与轨底边缘离缝。 (15)护轨调整片上串过高。 (16)钢轨波磨。
2.3道岔出现的病害分类
2.3.1道岔组装铺设时遗留的病害
道岔在组装铺设时遗留的主要病害包括铁路电气化改造后 ,电化柱的埋设使得联动道岔两中交点偏移 ,造成渡线方向不良 尖轨、基本轨及护轮轨部位出现的钢轨硬弯;混凝土岔枕间隔位置不正确及一侧偏移;两节拼装铺设时接头未方正等。 2.3.2道岔运营中产生的典型病害
道岔在运营中产生的典型病害有:零配件锈蚀和磨损;尖轨跟部通连垫板折断;滑床台脱焊; 胶垫压溃破损;大地脚螺栓(30 ×165 mm) 尼龙套管失效;垫板孔磨损 ,锈蚀孔径扩大;轨面波浪型磨耗; 护轮轨磨损;尖轨和基本轨侧磨;侧向钢轨锈蚀;基本轨的波浪型磨耗;尖轨中部轨距扩大;暗坑吊板等。 2.3.3养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如果在维修养护方面处理不当 ,也会使提速道岔产生病害。例如:工务作业人员对提速道岔的日常维修养护认识不足 ,主观地认为提速道岔不需要进行全面起道捣固;对提速道岔组装铺设时遗留的病害 ,没有采取相应的整治方法与措施;维修养护使用的机工具无法适应设备更新的要求;工务作业人员对病害所采取的处理方法不当 ,导致病害逐步化等。
2.4主要病害产生的原因分析
2.4.1 道床翻浆冒泥
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道岔道床翻浆冒泥主要是由于更换提速道岔时,封锁时间短,施工准备不足或受既有线纵断面影响致使枕下清碴厚度不足,排水不良造成的。特别是道岔头、尾处受电务信号机座影响排水,冒泥更加突出。几年来我们结合正线大修施工,使用 CD-2型提速道岔捣固机对提速道岔进行高起道(起道量最高达 200mm),通过这种办法增加道岔枕下清碴厚度,恢复道床弹性。加上清筛边坡,增强了道床排水性,
- 7 -
基本解决了70%以上道岔的翻浆冒泥问题。其它30%左右的道岔由于受线路纵断面坡度限制无法以高起道方式解决的,主要进行人力全断面破底清筛,全面更换硬质中碴 。 病害2:寒冷地区冬季三折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
“三折”是指钢轨、岔心和夹板折断,是铁路运输安全的大敌,防折是北方冬季安全工作的重点。三折威胁行车安全,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影响极大。因此必须认真分析三折原因,采取积极对策加以防治,确保行车安全。 铁路维修“防三折”存在的问题 (1) 设备及维修方面
① 在新轨铺设质量方面存在的隐患。不管是但跟更换钢轨,还是成段更换钢轨,由于在钢轨的多次转运,装卸过程中不注意,加之是25m厂的重轨,很容易使钢轨摔碰造成硬伤;同时,钢轨自身材质不良,存在核伤等问题也是造成断轨的主要隐患。由于加工和制造工艺造成钢轨本身材质欠缺,如钢轨内部有核伤,钢轨由于全长淬火,在低温状态下,易变得脆硬。
② 接头时轨道的薄弱环节,也是钢轨上损的多发区。由于不能及时调整轨缝,经常出现大轨缝或连续瞎封的情况,在机车车辆对轨道的激烈冲击下,造成接头轨面掉块、压溃,以至于表面伤损逐步向内部发展,最终导致断轨的发生。
③ 在维修养护工作中存在的隐患:接头、暗坑、翻浆冒泥,接头枕木失去作用。在列车的动力碾压作用下,线路由于处在坡道或列车向两个方向运行的车流速度相差悬殊,造成线路爬行,线路一端轨缝顶死或变小,而另一端的轨缝扩大,形成钢轨受力恶化。由于铺设条件或不恰当养护维修致使实际的锁定轨温大于设计的理论锁定轨温,造成“高温锁定”,在冬季钢轨内部产生巨大的拉应力,在列车作用下易造成钢轨折断。 ④ 为节省资金,中修周期延长,使得道床板结、翻浆冒泥,接头枕木失去作用。随着钢轨的使用年度增加,钢轨的疲劳伤损数易增加。多年经验证明,接近大修周期的钢轨或再用轨的空裂伤损率比铺轨初期成倍增加。虽然用焊补的方法解决了轨面不平顺问题,但在剧烈震动下,钢轨擦伤部位内应力发生了不规则变化。
⑤ 在配置曲线缩短轨或短轨的工作中,锯轨、钻孔,用氧气切割钢轨、冲孔。由于养护维修不当或大修不及时,造成线路接头严重板结、接头空吊板,也易造成钢轨折断。 ⑥ 在电力机车牵引区段,机车打飞轮,造成钢轨多处擦伤。由于机车坡停小半径曲线或车轮打空转,造成钢轨跳水踏面擦伤。因此,在列车的动力载荷作用下,易有在擦伤处产生应力集中,造成钢轨伤损发展扩大。
- 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