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李光陆:论本位、多元、统一的笙发展模式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6 14:36:5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中国笙会首先确立了笙会的强有力的领导骨干,排除干扰,大胆起用敢于直言、团结、务实、讲真话、有远见、有原则、有理想、有事业心的人,又在中国笙会的旗帜下,云集全国音乐艺术院校的教育家,文艺团体的著名演奏家、作曲家、笙演奏家,笙的爱好者,笙的热心支持者,笙事业的关心者,使中国笙会成为了老、中、青艺术家的摇篮。笙家族,可以说是一个继往开来的艺术家群体,科研群体是中国笙艺术的未来、统一、规范、发展,中国当代笙艺术的未来,它的成立必将紧密地团结,联络全国专业和业余的同仁为在新世纪、新时代推动、繁荣笙艺术作出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完成中国当代笙艺术多元化科学教育,适应信息化、数字化、国际化的时代,而不能固守传统和满足已取得的成就,还要与时俱进,谋求更新的发展。完成这样一项富有深远意义的大事,笙会肩负着十分光荣和重大的历史责任。

中国笙会以“团结起来干事业”,这个团结越广泛越有利于事业发展为前提,在学术上注意保护、张扬各流派独到的艺术特色,注意本位理念、多元思维,不搞门户之见;提倡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反对相互排斥。在组织上则倡导一个“派”,广泛大团结的“中国笙派”,这正是成立笙会的宗旨。

笙会成立之后,首先鼓励本位的发展,演奏家的个人才能,音乐艺术院校的教学大纲的指定,理清笙史,让笙界或青少年更透彻地了解笙的来龙去脉以及有关笙艺术的理论课题;在小范围内的研讨;丰富曲目、笙曲写作方式探讨,扩大笙艺术的表现空间的局部探讨,演奏技法的创新与突破;教学、教材的不断改革等;辅导、培养业余大军、交流演出、推介演奏家、组织独奏专场、新作品专场、组织欣赏现有的CD音响、观看演出录像等。笙会一件一件地了解、学习、一项一项地小范围推动,逐步把笙艺术真正地繁荣起来。

在中国笙会自身建设的同时,搞好与其他专业委员会的横向联络与交流。除搞好本专业的团结而外,还要搞好跨专业的团结以及海内外民乐界的大团结。交流、联络才能加深了解,密切感情,有利于事业的发展。尤其坚实联络“海外兵团”在内的整个民乐界,他们有着异样的思维、观点、方式,这种联络态势与格局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无限的潜力。这样的发展模式,有本位的发展,纵向与多元发展,逐步达到统一、或相对统一发展模式。由个人的成就,扩大到单位重视,由单位的重视,发展到全国,乃至全球交流。这样由小到大,由大成为集体,由集体成为组织,由组织就成为了全国的引领人,这就逐步形成中国式笙艺术教育多元化,也就逐步形成中国当代笙艺术发展的模式,本位、多元、统一的发展模式,这就是中国当代笙艺术多元化科学教育的理念体系,也是中国笙会必须坚持的理念。只有坚持了这个理念,中国笙的事业才会大繁荣、大发展。

如果我们要讨论教育,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全球范围内,当然包括中国笙教育,教育从来没有停止地以各种方式(或模式)进行着。对教育作用和目标的认识也因为不同的文化而各异。但我认为,无论是哪一种教育模式,其最根本的作用应该是大同小异的,那就是为了延续我们的文化,使我们更加美好的生存、发扬广大。

在这里我所说的“本位”,其实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认同意识,一种坚实的能证明自己民族身份和价值的文化底蕴,一种能在当今和未来世界上处变不惊的民族精神的脊梁。这种“本位”同“狭隘的民族主义”,和不顾客观世界现实的前提下的一种“自我封闭”式

的妄自尊大完全不同,而我这里说的“民族本位”是要倡导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则是要求自己所属文化和其他一切文化在人类文明这最博大的时空宏坐标上应有的位置有一种自觉和清醒的估计,像笙艺术的发展,只有在中国笙会的这种理念下,以不同族群、不同水平、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等相互了解与尊重,频繁交流,并在交流中不断比较为前提,用一种宽容的和开阔的胸襟去面对世界的“本位意识”、“多元意识”、“统一意识”。

正因如此,“多元化”与“本位化”才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张纸的两个面:只有充分了解这原本就是多元,多彩的大千世界中的各种文化,才能更清醒地意识自己所属文化对于这个世界的特殊意义;同样,只有当自己清醒地意识到,并让别人也意识到自己所属的文化,对于这个世界所具有或能具有的独特魅力的前提之下,自己才能活得自信,才能真正受到别人的尊重。简而言之,我们说的“民族本位”是一种在了解世界的前提下的了解。因此,这种“本位”观念,完全是“开放式”的,只有开放才有发展。

另外,再扩大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当今这个世界之所以如此“灿烂”、“多彩”、“多元”,不正是因为有各种不同的“民族本位”文化作为元素的基础吗?“本位”实在就是“多元”得以存在的基础和细胞,而“多元”则是“本位”得以生存的空气和阳光。真是谁也少不了谁,从中国笙会所作出的努力和成果,也就更加证明了这个理念,就更加使中国当代笙艺术多元化科学教育迈向新的辉煌。

中国笙会在落实本会宗旨的情况下,又以观察、思考、定位、把握、评估,本位与多元相结合发展的现状成果后,再下决心使本位成果、多元成果,集中于中国笙会,然后经过科学论证、形成一个首创性的、史无前例的科研成果。拟订脱离单一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填补笙艺术教育在这方面的空白,产生出具有权威性的全国相对认可的统一教材大纲,统一的研讨、统一的展示、统一的音响、统一的影像、统一的理论文字工具书、统一的业余考级教材和统一的全国音乐艺术院校笙专业教学大纲教材,音乐会的大胆构想等,而且要号召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使中国笙艺术从真正意义上,具有“传世文本”、“传世精品”、“传世理念”、“传世品格”等,以适应在新形式下,中国当代笙艺术多元化科学教育的科学性、完美性、统一性的完整体系。

中国笙会,于2002年底,首先将目光面向笙领域的“业余大军”,大家认为:任何一种行业、一种教育、一种行为,只要有了广泛性,才有可能成为代表性;只要有了广泛的发展,那么你的事业一定会成功。在文化部有关部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决定正式出版发行首部《全国民族乐器演奏艺术水平笙专业考级教材》一至十级,上、下两册,作品共一百多首。虽然定位是面向“业余大军”,但由于中国笙艺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水平,必须要逐步缩小“业余大军”与专业队伍的差距,中国笙会利用它自身的优势,组织近30位知名专家、教授,以专业的眼光全面的思维进行编著,曲目合理化、作曲专业化、排列科学化,乐曲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基本功开始、练习曲开始,由单音、和音练习,由简单旋律音逐步变化为较为复杂的旋律音,由单吐、双吐、三吐练习,逐步再增加以上吐音的变化分奏,以及不同技巧的跟进。乐曲难度的不断增大,加之各种乐曲风格,不同演奏家的作品风格,体现了各个民族的代表性,使习笙者能够逐步掌握笙的基本技巧,使乐曲完整、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使笙专业的后备力量明显增强。

这套考级教材,是我国唯一具有代表全国性的考级教材,是中国笙会以全局科学的态度,本位与多元相结合所诞生的全国首部统一力作和成果。而随后,中国笙会又以敏锐的目光,果断的决策,又将这套考级教材配套出版了一套4张DVD,改变以往的VCD形式;改变以往的以中小学生做示范的惯例,而起用近30名原作品、原演奏的专家进行示范教学,使乐曲更具有了准确性、权威性、可听性、可视性、欣赏性、传播性、收藏性、抢救性。我们说抢救性是因为有些德高望重的专家都七十多岁了,由于他们参与示范演奏,自然地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永久性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财富,为笙艺术多元化科学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使中国笙会完成了一部乐谱与影像相配套的、统一的、珍贵的教材。

本位与多元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初步取得了辉煌成果,这些成果使中国笙会更具有了信心。于2003年4月17日一周年的“特殊”日子,主办了“全国首届笙艺术研讨会、展演会”。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集“笙”理论、作曲、演奏、教学、制作为一体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14省、31市、61个单位的70名代表。他们分别来自国内外各音乐院校、专业师范学校、音乐艺术院校、表演艺术团体和乐器制作单位,其中还有来自日本的代表,出席观摩的代表计400余人。

乐器制作部分的代表有13个单位和个人,他们各自谈了各自乐器在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绝活及远景;展演会部分,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从事笙专业演奏、教学的老师和学生演奏了不同形式的传统和现代笙独奏、合奏、齐奏曲目,充分展示了中国笙艺术在创作、表演、改革、制作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中群笙合奏近百人参加,场面气势宏大、蔚为壮观,是展现我中华管乐新面貌的一种大胆尝试;研讨会部分,在这次笙会上有来自21个单位的24名代表发表了25篇论文,论文涉及规范化记谱、演奏、教学、科研、创作、制作、考察、笙艺术美学等11个方面。这次笙会还整理了建国以来,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和代表性的笙曲:传统笙曲目130余首、键笙曲目50余首、芦笙曲目10余首、影像资料VCD一套共4张。

这次笙会增加了学院之间笙艺术的进一步交流,人与人之间进一步沟通,演奏家与作曲家之间的沟通,畅谈了中国笙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还组织了建国以来,传统笙、键笙及建国以来部分改革笙的介绍与制作,以及演奏者对乐器厂家寄托与希望,是一次非常务实成功的盛会,为笙艺术进一步发展科学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中国笙会在回顾了前面的成功经验成果后,认为笙的“业余大军”要和专业队伍逐步融为一体,要接近演奏水平就要多交流、多沟通,落实本位与多元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提高全民族笙艺术的演奏水平,于2004年,中国笙会主办了“全国首届笙演奏大赛”,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笙界举办的一次大规模、笙类最齐全、专业队伍、业余大军,不同年龄组、男女组、海外组,传统笙、键笙、芦笙、中、低音笙组、笙组合等,共分为38个组进行不同类别的大阅兵、大比赛,更进一步地推动笙的本位与多元化,大统一的崇高科学教育理念,那当时的此景此情,笙的和谐之声至今不绝于耳,选手们的激情演奏竞争场面还历历在目,令人弥久难忘。

这是一次成功的国际赛事,《音乐周报》、《中国民乐报》等新闻媒体都以盛况空前、人才辈出的标题,给予充分肯定。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

北、河南、安徽、深圳、湖北、湖南、贵州、江苏、广东、山东、山西、陕西、福建、甘肃、四川等,以及港澳台和日本等海外选手,济济一堂,各展笙技之才,各显地域风格。虽然以往举行过笙的交流性比赛,如1982年参加人数为13人,1995年也只有30余人,而本次大赛报名人数有286人,是原来的几十倍之多,况且伴奏人员达400人,家长陪同竟达800人之多,加之参与赛事的工作人员达几千人,可谓轰轰烈烈、蔚为壮观。吹笙人已遍及全国和海内外,各种风格的笙曲,百花盛开。笙的吹技也不可同日而语了,在中国笙会,笙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壮观场面。比赛从初赛、复赛、决赛,各组都同时录音、录象,最后制作成DVD光盘竟达58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创举,为世人、笙界留下了前所未有的历史资料啊!

这次大赛给人的印象是:业余选手和专业选手之间的演奏技巧明显缩小,海外选手的音乐表现与技巧明显给国内选手造成很大的竞争;笙的演奏水平有整体性的提高,其技巧娴熟,有游刃有余般的自如;层次明晰,有良好的整体感;近乎完美地将乐曲的情调、风格、意趣和特色互相渗透,活灵活现、神采飞扬、淋漓尽致地表现乐曲内涵。

这次大赛给人的另一种印象是:女子学习笙的演奏是当下的时尚。无论专业组或是业余组,无论是青年组,还是儿童组或海外组,场场都有她们青春靓丽的演奏风采。她们服装鲜艳,台风绮丽,演奏时动作在旋律中飘洒典雅,时而像风吹杨柳、摇曳多姿,时而如荷盖承露、山溪流韵,为此受到专家评委们的赞赏。

这次大赛给人的另一特征是:本次大赛的评委全都是我国的著名笙演奏家、专家、教授,人员最多,评委达近50人,他们在不同组别进行公平的评判:初赛、复赛、决赛,都有不同的评委参加评判工作,而不是以某个人的意志而转移。为此,比赛气氛热烈,紧张激烈,推出了新人,弘扬了我们祖国的优秀文化笙艺术大发展的壮丽美景,体现了中国笙艺术多元化科学教育的理念,使本位与多元的互相结合,形成统一比赛的光荣典范。

中国笙演奏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很自然他们需要的资料也就越来越多,其中大多数人提出急需文字方面的理论教材。但大家知道,笙这件古老的乐器,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但留下的文字却很少,考古的史料也不是很多,但出土的文物充分证明了我们笙的辉煌与悠久。尽管2003年中国笙会举办过理论研讨会,整理收集的论文近25篇,这离大家所期盼的差距甚远,但中国笙会决定,不怕困难,我们迎着困难上,继续推进我们的本位、多元、统一的发展模式,尽早出版笙的论文集《中国笙艺术》,不断推进中国当代笙艺术多元化科学教育的实现,笙界的同仁克服了重重困难,2005年笙论文集《中国笙艺术》终于正式出版了,这对中国笙界来说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近60位理论家、演奏家、改革制作家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对这件古老的簧管乐器进行多侧面的阐述、论证,由此,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著名艺术大师朴东生先生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中国笙艺术》一书的出版,是中国笙界没有的先例、首开先河的创举,可圈可点,可喜可贺。

《中国笙艺术》一书73万字,大16开精装本。全书分:四个部分上篇“论文与评论”部分收录了近60位理论家的近百篇关于笙的论文,从古今中外,多层次进行广泛全面的论述;中篇“改革与制作”介绍了国内6家优秀的笙制作企业,对他们制作的精美产品,均以彩插做了全面介绍;下篇“演奏家简介”则收录了近百位国内知名的笙演奏家的简历,介绍了他

李光陆:论本位、多元、统一的笙发展模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fl2718k5p48fsc2ak61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