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教 学 目 标 动人的北平 知识与能力 欣赏大师笔下的北平独特的“性格”和“动人”之处 过程与方法 感受林语堂优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价值观 №1 教学重点 本文所体现的民俗、人文价值 教学难点 新与旧、雅与俗相杂的表达方式 教学关键 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方法 反复朗读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总结 练习 作业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课 型 教 具 教师活动 讲课 课件 学生活动 了解 识记 理解 巩固 完成 一、导入新课 导入 关于“北平”和“北京”的来历 林语堂的小故事 放北京的著名景点 二、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散文家、小说家、学者。 林语堂和鲁迅的矛盾 疏导 三、朗读课文 四、分析课文。回答问题 归纳总结一下北平“动人”之处 自然风光 城市景象的动人 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 整个城市的文化气息动人 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中在也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百姓 生活,在本文中就变得如此的美丽动人呢? 当时当地的社会确有美丽动人之所在 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最平常的物、最平常的事都是审美的 心境、心灵的镜像。 归纳 当代人阅读本文有什么意义? ? 感受新旧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的优雅引导 情怀 ? 对自然地理、人文风物的热爱 ? 感受中华文化、故都文化 布置 作业:阅读林语堂的作品《京华烟云》 动人的北平 自然风光 城市景象的动人 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 整个城市的文化气息动人 课后记事 感受林语堂优雅的情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掌握阅读散文从“形”入手,把握“神”的方法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赏析文本,体会北平的动人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林语堂特殊的生活经历,理解林语堂对北平复杂而深厚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有人钟情于清新自然、悠然闲适的田园风光,亦有倾心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繁华而现代的都市生活。
你喜欢哪一种生活呢?田园还是都市?(田园。都市。两者都要。) 有没有一个地方既有田园风光又有都市风情呢?(有吧)
故都北平就是现代著名散文家、小说家、学者林语堂先生实现他“田园都市”梦想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跟随林语堂先生再次翻开历史的旧照片,一同去欣赏上个世纪初的动人的北平。
二、以“形”读文
1、预习要求是画出文中显示文章思路的概括性语句。学生前后四人组成小组,互相对照自己所画的语句,并补充完整。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顺序依次齐读这些语句。
读完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些概括性语句多出现在哪里?
学生找出规律(多出现在段落的开头,且多为判断性语句。) 我们以后在做阅读时就可以通过找概括性语句来梳理文
《动人的北平》教学反思
《动人的北平》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单元第一篇,是一篇精读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把握散文的“形”与“神”,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就是抓住“形”,体会“神”。
本课篇幅长,内容与学生很有距离感,且的确写的很散,让学生一节课学完并完成教学目标并非易事,所以充分预习是很必要的。在授课过程中,对北平动人之处的分析花费时间较多,导致了对“神”的分析时间很紧张,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整个过程流畅,学习目标突出,学生活动积极而充分,但最后超时了4分钟。下面我主要谈谈通过准备这次观摩课,我的发现和思考:
首先是思路狭窄。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把握文意,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就是思考如何教、怎么教的问题。本学期我集中看了一部分优秀的课例,目的就是拓展视野,能够有一套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考。可是真正拿到一篇课文时,我依然是按照常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没有新的思考,也不敢有新的想法,直接跳入常规模式,总觉得看了那么多的课例和教学设计没有太大用处,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其次是文章挖掘不深不透。不得不承认我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希望能够有些新的东西出现,一定程度上对文本挖掘不够深入,不够透彻。听了上海专家的讲课后,突出的感受就是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我想单老师是没有看教参的,完全是自己的解读,将自己最直接而本真的解读告诉学生,在思想上独树一帜,有自己的一套理念,所以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这是很值得青年教师学习的。教师驾驭文本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吃透文本。
还有就是我的教学心态不够平和,有些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我对自己、对学生都做了很多要求,其实一节课能完成一个必须解决的学习目标就已经很好了,学生就已经很有收获了,而事实上,我却强迫学生完成了不少我认为他们应该需要的内容,现在想来,多而不精,多而不透,多而无用。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反映出来一些细节上的小毛病,比如教态不够沉稳,语言不够凝练,个别字的读音过于口语化等。这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磨炼,丰厚自己。学习的过程是漫长而充实的,我会用一颗执着的心、平静的心静待花开。
《动人的北平》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
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进而提高和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设置选修教材则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感悟能力的有效途径,
《动人的北平》是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散文部分第一单元第一篇。本单元在内容上,把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集于篇中,把珍贵的历史和现实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富有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教人学会思考、学会体验心灵。
2、教材分析:
本文之所以被选作精读课文,是因为林语堂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大师。他用博大,真切,幽默,闲适相融合的文风创作出了具有独特格调的小品散文,《动人的北平》就是其中的一篇。他的作品总是欢悦的,用抒情的笔调写世上的人和事,表达着对人生的热爱。他把北平的景象,以一幅幅小画面呈现出来,具有良好的审美效果。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品味散文浓重的感情,体会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隽永,把握散文形散与神聚的艺术特性,从而使学生学会阅读散文。
3、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体会散文抒情写意的独特性,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在这册课本散文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鉴赏了现代诗歌,对文章中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已经比较敏感,并能够用较精确的语言表达出对内容的独特感受。再加上本课作为散文单元的第一篇,延续了诗歌的细腻含蓄的语言风格,所以,确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体会作者抒情写意语言的闲适优雅的独特风格,探究散文内容中形与神的有机融合。
教学重点是对散文中用抒情语言所表达出的情感和内涵的鉴赏。
教学难点是领会、探究形与神之间的散与聚的关系。并练习写作语段体会。
二、教学设想:
汉家寨》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二、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基础上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一、分析课文层次及各层次的具体内容。
二、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各名家散文风格及散文的意义引入,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 在充满诗情画意却又富含哲理的散文天地里,如果说我们在冰心委婉明丽的散文中明白了平淡日子里的无数哲理,在朱自清清丽隽永、温文尔雅的散文中体会到生活的温情,在沈从文极具地方特色的浓郁韵味的散文中了解到对生活成熟和理性的思考,在汪曾祺幽默闲适、诙谐风趣的散文中体会到大智若愚的睿智及对生活的自适与豁达,那么,今天我们将在张承志的《汉家寨》中看到些什么?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1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层次内容。
点拨:了解隔行分层的知识。
学习抓住关键句把握行文思路,确定层次内容。 明确:行文思路
“走近汉家寨”——“走近了汉家寨”——“离开汉家寨” 课文层次: (1)“走近汉家寨”,主要写汉家寨地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空寂、苍凉、荒芜、残酷。
(可通过抓住“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
破了”及“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等作者主观感受的语句,感受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 (2)“走近了汉家寨”,主要写了在汉家寨的所见所感——神秘、隔绝、真实、坚忍。
(可通过“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及“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汉家寨所体现出来的“坚守”精神。) (3)“离开汉家寨”,主要写了作者离开汉家寨时的感受和离开汉家寨之后思想的变化——遗憾、不舍、回忆、坚守。 (可通过“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凉峰和干沟裸谷相映衬,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及“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进一步感受汉家寨体现的“坚守”精神对作者的影响。)
注:因为最后一部分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点,因此这部分要让学生集体朗读,反复品味,最好留适当的时间给学生自由品读。 第二课时
一、探讨与拓展
(说明:这个环节是学生活动,在第一课时结束后,留下探讨与拓展的话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发现。) (1)“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可见汉家寨对作者影响深远。那么你认为对于作者来说汉家寨给予作者最重要的是什么? (2)“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作者说“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你认为这个作者坚守的“什么”会包含哪些东西? (3)文章还有哪些描写触动了你的心灵?说说你的感受。
课下上网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张承志的作品、生平及其写作背景和创作初衷。
二、作业 完成课后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