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使命谋发展 开放创新谱新篇
——合肥高新区提前一年跻身千亿园区
(2012年2月)
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地处蜀山脚下,董铺水库之滨,毗邻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区域面积128平方公里,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空间广阔,是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西部组团的核心区域,是首批“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工业园区”、 “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两度荣获全国“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高新区是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已形成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汽车与装备制造、新能源、公共安全、文化创意、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迅速聚集,培育了科大讯飞、四创电子、安科生物、阳光电源、美亚光电等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了格力电器、美的电器、赛维、晶澳、大陆轮胎、美国3M、日本精工、韩国乐天等知名龙头企业,一大批企业的技术水平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高新区现有入区企业3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400多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0余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投资企业50余家。
建区20年,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高新区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
- 1 -产业化”的立区宗旨,以开放创新的理念,抢抓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等多重政策高度叠加的战略机遇,持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合肥国家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快速推进合肥创新平台和城市西部组团建设,着力改善民生,集聚、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成功跻身国家首批“太阳能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2011年,合肥高新区提前一年实现千亿目标,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中跃升至第12位,荣获“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称号。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预计290亿元,同比增长1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51.1亿元,增长49.1%。全口径工业总产值达到101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35亿元,增长32.77%。
一、以思想解放抓发展,以开放理念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十一五”以来,我们秉承“大开放”的理念,以“深入推进二次创业、打造千亿高新、建设现代科技新城”为主题,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为核心,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拓展发展空间,突出项目建设,全力服务企业,增强综合实力,着力构建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色的城市西部组团。2006-2010年,合肥高新区(新建区)地区生产总值从84.4亿元增长到228.1亿元,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4.8亿元(含合作区全部约814.97亿元),年均增长28.3%,是“十五”的4.1倍。工业总产值从155亿元增长到546亿元,累计实现工业总
- 2 -
产值1589.6亿元,年均增长37%,是“十五”的4.6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2.3亿元,年均增长37.5%,是“十五”的5.4倍;实现财政总收入95.76亿元,年均增长30%,是“十五”的2.74倍;累计利用内资278.2亿元,年均增长32%,是“十五”的4.1倍;实际利用外资15.5亿美元,年均增长48%,是“十五”的7.3倍。
一是按照开放联动、合作共赢的理念,深化与相邻县区开展合作共建。按照“区划不变、户籍不变、合作开发、分期实施、利益共享、统筹发展”的原则,分别与肥西县和蜀山区推进柏堰科技园、南岗科技园建设,在全省率先探索了一条跨区合作、共建互惠、城乡互动的工作机制和发展新路,也为高新区重大项目持续落地提供了极为有力的发展空间。两个合作园区的工业基础从无到有,2010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78.7亿元,占高新区全口径工业产值的43%。
二是坚持项目是生命线,面向全球大开放,“大招商、招大商”,着力引进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努力实现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集群效应。全区建成、在建及正在积极推进的重大项目近50项,投产后预计实现产值1095亿元,产业涉及家电、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等产业。尤其是引进了一批诸如格力中央空调、美的中央空调、赛维LDK太阳能、长安、晶澳太阳能、美国3M、韩国乐天、英国MICC、日本精工等重大项目。继2010年实现招商引资112亿元大跨越之后,2011年招商引资总量、外资到位金额、工业招商引资总额、10亿元以上大项目数和单体项目投资额均创历史新高。全口径招商引资创下175亿元的历史高点,其中,实际利
- 3 -用外资4.5亿美元。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4个,总投资290.56亿元。
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频节能技术引领家电产业高端升级,产业规模快速扩张,格力公司在高新区累计总投资达56.3亿元,三洋公司新建年产400万台节能电冰箱项目即将竣工,格力商用空调、美的中央空调建成投产,2011年高新区家电企业生产空调、冰箱、洗衣机2900万台(套),占全市家电四大件产量半壁江山。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业扩张升级,长安集团30万辆微车改造项目建成投产;公共安全产业确立了全国领先地位,与电子科技集团38所、中国科技大学等合作建立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获批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公共安全信息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全球“首个开工、首个建成、首个使用”的合肥城域量子通信示范网项目启动建设;太阳能光伏产业异军突起,全产业链推进,阳光电源入选“中国新能源企业30强”和“世界新能源企业500强”,赛维LDK、晶澳太阳能、美国3M、中建材等一批龙头企业的重大项目加速推进,千亿光伏产业呼之欲出;动漫及服务外包产业快速聚集,区内企业增至305家,《黑脸大包公》等优秀作品走出国门。
三是秉承“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包容精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与区内企业共成长。启动实施“重点企业培育计划”和“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制定了支持企业上市、海归创业、鼓励动漫及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等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2011年,帮助企业争取各类资金3亿元以上,为600个项目办理
- 4 -免收费1.12亿元。区内年产值超亿元企业增至91家,超百亿元企业增至3家。企业上市氛围浓厚,科大智能、桑乐金、阳光电源成功上市,新增募集资金21.74亿元,区内上市企业增至13家,发行股票14只。推进“新三板”工作,30家已签订协议,2家完成预备案,13家完成股改。
二、以未来眼光抓创新,着力构建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色鲜明的创新服务体系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家高新区引领发展的战略机遇和光荣使命。高新区省市大力支持下,以推进合肥创新平台“一中心、三基地”( 合芜蚌试验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科研集群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化基地)建设为契机,眼界向外,全力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服务体系,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全力推进合肥创新平台建设,一期55万平方米建成投用,87家动漫及服务外包企业签约入驻,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
安徽省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微电子测试平台、动漫渲染平台、软件评测中心、家电工程研究院等一批公共技术平台确定入驻。国家家电质量检测中心快速建设,国家火炬计划合肥公共安全信息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成功获批。目前正在细化合
肥创新平台运营方案,启动二期项目建设,集聚优势创新资源,建设
- 5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