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l)个体极其微小 (2)没有细胞结构,化学成分较简单 (3)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和独立的代谢能力 (4)超级/专性寄生 (5)具有双重存在方式 (6)病毒耐冷不耐热。
3、什么是毒粒的感染性?
毒粒的感染性,即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进入寄主(宿主)细胞的能力。一旦病毒进入细胞后,即利用寄主细胞的大分子合成机构进行复制表达,从而导致病毒的繁殖,并随之表现出遗传、变异等一系列生命特征。 4、绘图说明病菌的基本形态。
5、绘图说明病毒噬菌体的结构。
头:呈圆或多角形,外壳有蛋白质组成,内含核酸; DNA:双链;
尾:由尾髓、尾鞘组成,由蛋白质组成; 吸附器官:有六角形基片、刺突和尾丝组成。
6、绘图说明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
13
定量描述病毒增殖规律的实验曲线— 一步生长曲线。以适量的病毒接种于标准培养的高浓度的敏感细胞,待病毒吸附后,或高倍稀释病毒和细胞培养物,或以抗病毒抗血清处理病毒和细胞培养物以建立同步感染,然后继续培养,在病毒感染细胞后的不同时间定时取样,测定培养物中的感染性病毒效价(pfu),并以时间为横坐标,病毒效价的对数(lgpfu)为纵坐标,
绘制获得一步生长曲线,即病毒的复制周期,分为潜伏期、裂解期和稳定期 。
(1)潜伏期
是指病毒粒吸附于细胞到受感染细胞释放出子代毒粒所需的最短时间。 不同病毒的潜伏期长短不同,噬菌体以分钟计,动物病毒和植物病毒以小时或天计。
(2)裂解期 又称成熟期,是指发生在潜伏期之后的寄主细胞迅速裂解死亡,噬菌体粒子急剧增加的一段时间。
此期发生在病毒感染的后期,包括病毒的装配和释放。复制周期的长短与病毒的种类有关,多数动物病毒的复制周期至少在24h以上。 (3)稳定期
稳定期发生在裂解期末,是指感染后的寄主细胞全部被裂解,子代毒粒数目在最高处达到稳定的时期。
7、绘图说明病毒的一般增殖过程. 增值过程: 吸附:病毒表面蛋白的吸附位点(attachment site)与寄主细胞膜上特定的病毒受体
发生不可逆结合的过程,称为吸附。这是病毒感染细胞的第一步。
穿入:病毒吸附于寄主细胞膜上,可通过几种方式使核衣壳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脱壳:穿入细胞质中的核衣壳脱去衣壳蛋白,使基因组核酸裸露的过程称为脱壳
生物合成:病毒基因组核酸一经脱壳释放,即利用寄主细胞提供的低分子物质合成大量病毒核酸和结构蛋白,此过程为生物合成。病毒核酸在寄主细胞内主导生物合成的程序包括:复制病毒自身的核酸、转录成功RNA和mRNA转译病毒蛋白质。 装配和成熟:由病毒在寄主细胞内复制生成的病毒基因组,可与翻译成的病毒蛋白质(壳粒、包膜突起)装配(assembly)组合,形成成熟的病毒体。
释放:成熟病毒向细胞外释放(release)有下列两种方式。
(1)破胞释放无包膜病毒的释放通过细胞破裂完成。当一个病毒感染细胞时,经复制周期可增殖数百至数千个子代病毒,最后寄主细胞破裂而将病毒全部释放至
14
胞外。
(2)出芽释放有的有膜病毒在细胞核内形成核衣壳,移至核膜处出芽获得细胞核膜成分,然后进入细胞质中穿过细胞膜释出而又包上一层细胞质膜成分,由此获得内外两层膜构成包膜。有些病毒在细胞核内装配成核衣壳后,通过细胞核裂隙进入细胞质,然后由细胞膜出芽释出,获得细胞质膜成分构成包膜。 8、简述病毒的化学组成? (及其功能) 成分为:核酸、蛋白质、脂质和糖类。
核酸(DNA或RNA):病毒遗传信息的载体。
蛋白质:功能:构成病毒结构,病毒的侵染与增值过程中发挥作用,决定感染的特异性,决定抗原性。
脂质:以脂质双分子层的形式存在于病毒包膜中;脂类构成了病毒包膜的脂质双层结构。 糖类:以糖蛋白的形式存在于包膜的表面,决定病毒的抗原性。包膜具有决定病毒的宿主专一性。有利于病毒的吸附以及细胞融合活性等功能。
9、(原9、10题)改为影响病毒抵抗能力的物理和化学因素有哪些? 物理因素主要有温度、射线、干燥。 化学因素主要有:
pH值和离子环境、脂溶剂、染料、化学消毒剂、特殊杀病毒剂
10、什么是朊病毒,它有何特点,能引起哪些疾病,据出3~5个例子,
朊病毒也称朊粒,是一类很小的、具有很强传染性并在寄主细胞内复制的蛋白质致病颗粒。(又称奇异病毒)
特性:朊病毒没有核酸,无免疫原性,是一种特殊的糖蛋白,对核酸失活的各种理化因子有较强的抵抗力。 现在已知的人和动物朊病毒病有:
? ①人的库鲁病或颤抖病(发现于新几内亚东部高原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化症);
? ②克雅氏病或传染性病毒痴呆; ? ③吉斯特曼一斯召斯列综合征; ? ④致死性家族失眠病; ? ⑤绵羊瘙痒病; ? ⑥山羊瘙痒病;
? ⑦大耳鹿慢性消耗病;
? ⑧牛海绵脑病 (即疯牛病,简称BSE); ? ⑨猫海绵脑病;
? ⑩传染性雪貂白质脑病。 列出以上10种中3个既得满分。
第四章 营养与代谢调节
1.试述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五大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根据营养物质在机体中生理功能的不同,可将它们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五大类。
1 碳源:凡是构成微生物细胞和代谢产物中碳架来源的营养物质称为碳源 。 碳是微生物需求量最大的元素。(约50%)
作用:碳源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后成为微生物自身的细胞物质(如糖类、脂肪、蛋白质等)和代谢产物,同时,绝大部分碳源物质在细胞内生化反应过程中还能为机体提供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源,因此碳源物质通常也是能源物
15
质。
2)氮源:凡是构成微生物细胞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物质称为氮源。 作用:氮素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重要作用,是提供合成细胞含氮化合物(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原料,一般不提供能量,只有少数细菌如硝化细菌可以利用铵盐、硝酸盐为氮源和能源,某些厌氧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可以利用一些氨基酸作为能源物质。
3) 无机盐:微生物除了需要碳源和氮源外,还需要磷、硫、钾、镁、钙、钠、铁、钴、锌、铜、锰、镍和钨等元素,这些元素是微生物生长所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而这些营养物质大多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故又称为矿质元素。
包括两类:
宏量元素:10-3~10-4mol/l p\\s\\k\\Mg\\Ca\\Fe\\Na 微量元素: 10-6~10-8mol/l 宏量元素是必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要适量,微量元素的缺少常引起微生物生命活动强度的降低,甚至不能生长发育。过量的微量元素反而会起毒害作用,特别是只有某单一微量元素存在时,毒害更严重,所以,各种元素之间应由适当的比例关系,即“营养平衡”。
无机盐生理作用:参与细胞结构物质的组成;调节并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平衡;控制细胞的氧化还原电位;作为酶活性屮心的组分;以及某些微生物的能源物质。 4)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所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质。
生长因子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嘌呤碱和嘧啶碱、固醇等;天然有机物有:酵母膏、蛋白胨、麦芽汁、玉米浆、动植物细胞或细胞浸液等。 功能:提供细胞重要化学物质、酶的辅因子的组分和参与代谢。
5)水是微生物体内不可缺少的主要成分(70~80%) ,微生物的生活必须有水,水是微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芽孢、孢子、孢囊除外)。
作用:水是微生物体内外的溶媒,只有通过水,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才能进入细胞,也只有通过水其代谢产物才能排出体外。
另外,水也可以直接参加代谢作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水解作用都是在水参与下才能进行,还作为供氢体直接参与细胞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过程。
2.绘图说明微生物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四种种方式,同时阐述各方式的特点。 有五种方式: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基团转位、胞饮作用。
1)单纯扩散:依靠细胞内外地浓度差,顺浓度梯度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载体蛋白,对运输的物质无特异性,如水、二氧化碳、氧气、甘油、乙醇等的运输。
2)易化扩散/促进扩散:借助载体蛋白顺浓度梯度运输;不消能量,被运输的物质有特异性,载体蛋白具有底物的特异性,是诱导产生的,如硫酸根、磷酸根和糖的运输。 3)主动运输:是物质逆梯度运输,消耗能量,许载体蛋白、被运输的物质有特异性,如氨基酸、乳酸、钠、钙等物质的运输。主动运输是微生物吸收营养的主要方式,,其运输过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