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尹诰》“我克协我友,今惟民远邦归志”解
申超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清华简《尹诰》是《尚书》的佚篇,或称《咸有一德》。学界对《尹诰》的研
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其中关于“我克协我友,今惟民远邦归志。”一句的解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关系到全篇文意的理解,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一步阐释。通过清华简与其他传世文献、考古材料的多重证明,本文认为“我克协我友”的“友”是归降的夏臣;“今惟民远邦归志”中的民是指夏民,而非商民。
【关键词】清华简;《尹诰》;友;民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在出版之后,引起了众多研究先秦史学者的积极关注。其中《尹诰》一篇是《尚书》的佚篇,或称《咸有一德》,1由此引发很多学者的热烈讨论。不过,这篇简文的内容还存在可以进一步讨论之处。笔者拟就《尹诰》的个别词句为出发点,略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首先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尹诰》的释文照录于下:
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尹念天之败西邑夏,曰:“夏自绝其有民,亦惟厥众。非民无与守邑,厥辟作怨于民,民复之用离心,我捷灭夏。今后曷不监?”挚告汤曰:“我克协我友,今惟民远邦归志。”汤曰:“呜呼!吾何祚于民,俾我众勿违朕言?”挚曰:“后,其赉之,其有夏之金玉实邑,舍之吉言。”乃致众于亳中邑。
2
《尹诰》首句是这片简文的主旨。孙飞燕先生将其断句并标点为:“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及”的意思也是“至”。“就”的意思是“归于”,与“至”、“及”含义近似。“既”如字读,意思是“已经”。简文是说伊尹归汤之后,君臣同心同德,不互相怀疑。此说良是。通过阅读简文,可以看出伊尹作《尹诰》目的是向汤进谏,汤不怀疑伊尹,君臣二人共同解决危机,这当是《尹诰》本篇 1
3
李学勤:《清华简九篇综述》,《文物》,2010年第5期;《清华简与<尚书>、<逸周书>的研究》,《史学史研究》,2011年第2期。 2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33页。 3
孙飞燕:《试论<尹至>的“至在汤”与<尹诰>的“及汤”》,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73,2011年1月10日。
1
的中心所在。
“我克协我友,今惟民远邦归志”应当如何理解?此句中的“友”、“民”是指哪些人?学者间有很大的的认识分歧。如有学者认为,《尹至》和《尹诰》中的“众”是指军队,而“民”是人民、民众。4张崇礼先生认为“我克协我友。今惟民远邦归志。”当断为“我克协我友,今惟民,远邦归志。”谓我能协和我友,今唯不能协和于民,如能协和于民,则远邦归心,天下太平。5还有学者将此句断作“挚告汤曰:‘我克协我友。今惟民、远邦归志。’”。谓伊尹告汤,谓若我商人能协和我友邦,则民众、远邦均有归附之心。6以上学者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联系上下文意,仍有抵牾之处。此句的解释众说纷纭,因此有必要对其中的某些字词重新进行解释,其中“友”和“民”是理解此句真实含义的关键。
笔者分别对“我克协我友”的“友”与“今惟民远邦归志”中的“民”所指的具体对象进行分析讨论,认为“我克协我友”的“友”是归降商汤的夏臣;“今惟民远邦归志”中的“民”是指夏民,而非商民。
一、“我克协我友”解
“我克协我友”的“友”,整理者指出是“《说文》古文‘友’”。7《说文》:“友,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
“友”,学者大多将其解释为友邦,但这样解释与上下文意思不合。“我克协我友,今惟民远邦归志”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前后文意应当连贯。此句的“友”若指友邦,则与前后句简文关系不大,文意很不顺畅。因为伊尹先说:“夏自绝其有民,亦惟厥众。非民无与守邑,厥辟作怨于民,民复之用离心,我捷灭夏。今后曷不监?”这是在分析总结夏朝灭亡的教训,并以此提醒汤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4
8
王宁:《清华简<尹至><尹诰>中的“众”和“民”》,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96,2011年2月4日。 5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清华简<尹至>、<尹诰>研读札记(附:《尹至》、《尹诰》、《程寤》释文)》(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52,2011年1月5日)一文下的评论,2011年1月8日。 6
陈民镇:《清华简<尹诰>集释》,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48,2011年9月12日。 7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34页。 8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页。
2
先说夏民,随后谈友邦,接着又讨论民,逻辑上也不通顺。“友”字在文献中除了“友邦”之外,还存在其他解释。《尚书·酒诰》:“予惟曰:汝劼毖殷献臣,侯甸男卫;矧太史友、内史友,越献臣百宗工;矧惟尔事,服休服采;矧惟若畴,圻父薄违,农父若保,宏父定辟” 杨筠如先生《尚书覈诂》解释:“友,谓僚友也。??盖太史、内史之官僚友甚多。”9可知“友”有僚友的意思。在金文中“友”也可作为职官的一种泛称。张亚初、刘雨先生指出金文有“内史友员”,在金文里寮与友并称,指部属、助手。甲骨文中也有“友”作僚友的记载。
10
通过以上探讨,笔者认为“友”当指归顺商汤的夏朝贵族大臣。
根据文献记载,在汤伐桀的战争中,有很多夏臣因为不满桀的残暴统治而投
奔商汤,这为汤击败桀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吕氏春秋·先识》记载:“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汤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暴虐百姓,穷其父兄,耻其功臣,轻其贤良,弃义听谗,众庶咸怨,守法之臣,自归于商。’”11桀渐渐丧失夏朝臣民的支持,面对这种情形,商汤欣喜地明白夏行将灭亡。《吕氏春秋·简选》:“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战於郕,遂禽推移、大牺,登自鸣条,乃入巢门,遂有夏。桀既奔走,於是行大仁慈,以恤黔首,反桀之事,遂其贤良,顺民所喜,远近归之,故王天下。”12击败夏桀之后,汤积极推行“反桀之事,遂其贤良,顺民所喜”的方针,目的就是为了取得“远近归之,故王天下”的效果。由此可知,归顺商汤的夏臣当不在少数,显然是一股不能忽视的政治势力。《说文》:“友,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13对于商的统治者来说,灭夏后如何处理归顺的夏朝臣民,牵一发而动全身。伊尹视归降的夏臣为僚友,积极安抚他们,也是希望他们能与商汤同心同德,共致天下于太平。鉴于此,伊尹称呼这些归降的夏朝贵族为友也就顺理成章。
二、“今惟民远邦归志”解
关于“今惟民远邦归志”的解释,整理者认为是去其家邦者有回归之志。《国 9
杨筠如:《尚书覈诂》,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93-194页。 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9页。 11
许维遹撰,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95-396页。 12
许维遹撰,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84页。 13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页。
10
3
语·周语下》“将有远志”,注:“远志,逋逃也。”《吕氏春秋·慎大》云夏“众庶泯泯,皆有远志”,注:“有远志,离散也。”14黄怀信先生认为“远邦归志”谓远邦有归附之心。民远邦归志不可通,“民”字当涉上文衍。15
对此,笔者赞同整理者对“远邦归志”的理解,即去其家邦者有回归之志。这样,“民”是这句话的主语,“民”远离家乡有离散逋逃的迹象,所以伊尹才向汤反映,以引起汤的重视。所谓“远邦归志”,不当解释为远邦有归附之心。如前所述,《尹诰》的主旨是伊尹归汤之后向汤进谏,君臣同心同德,不互相怀疑。据《尹诰》简文,伊尹先总结了夏灭亡的教训,关键在于夏桀自绝其民,丧失了民的支持,商才可以顺利灭夏。接下来伊尹提出当前汤面临的危机,汤才忧虑地问如何才能不丧失民的支持。伊尹提出的建议是赏赐金玉实邑,并善加抚慰。若说“远邦归志”指远邦都有归附之心,那么汤就没有必要担忧。接下来“呜呼!吾何祚于民,俾我众勿违朕言?”这句话也就显得突兀。
李学勤先生指出《尹至》、《尹诰》在简中是两篇,但应有密切关系。16这两篇字迹、简制相同,为同一书手所抄。17《尹至》中的民是指夏民,对我们理解《尹诰》的民提供了新的思路。《尹至》重点突出夏民与桀离心离德,商汤因之以灭夏。《尹诰》可能作于《汤诰》之后。《史记·殷本纪》:“汤归至于泰卷陶,中",作诰。既绌夏命,还亳,作《汤诰》:‘维三月,王自至於东郊。告诸侯群后:毋不有功於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后稷降播,农殖百谷。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有状。先王言不可不勉。曰:不道,毋之在国,女毋我怨。’以令诸侯。伊尹作《咸有一德》,【集解】:王肃曰:‘言君臣
皆有一德。’【索隐】按:《尚书》伊尹作《咸有一德》在太甲时,太史公系之于斯,谓成汤之日,其言又失次序。咎单作《明居》。【集解】:马融曰:‘咎单,汤司空也。明居民之法也。’”
18
通过上述记
载并结合清华简《尹诰》,可以得知伊尹作《咸有一德》或在商汤作《汤诰》之 14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34页。 15
黄怀信:《由清华简<尹诰>看<古文尚书·咸有一德>》,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24,2011年3月25日。 16
李学勤:《清华简九篇综述》,《文物》,2010年第5期。 17
李学勤:《清华简与<尚书>、<逸周书>的研究》,《史学史研究》,2011年第2期。 18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7-98页。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