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多元立体”模式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陈韵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6期
摘要:多元立体教学模式,是针对现有思政课常用教学模式的弊端与症结所提出的药方。在论述如何在思政课中建构实施多元立体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并以“纲要”课为例展现具体实施情况,最终梳理建构该模式的难点及展望其未来前景。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模式;多元立体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6001705
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文简称为“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在高等教育阶段构筑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然而,在当今的高校中,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影响力却并不尽人意。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同中国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有关,另一方面则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下降不无关系。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即“59号文件”)[1]就提出在进一步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背景之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
2015年教育部最新出台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也强化了对思政课教学效果以及对思政课教育者素质的具体要求。因此,思政课教育者们必须积极在创新教学模式上下功夫,才有可能突破当前的困境。近年来,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都开始探索在思政课中实现多元立体式教学模式[3]。多元立体教学模式,或可成为解决思政课所面临的现实挑战的良方。
一、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之窘境
“模式”一词,源于英语单词中的“model”汉译,也被译为“模型”、“范式”、“典型”等。1972年,美国教育学者就已提出:“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诸学科的长期教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的教学的计划或类型。”[4]1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评价体系是教学模式的五大基本构成要素。可以说,教学模式是抽象的教学理论的具象化、可操作化,也是具体的教学实践的方法论,是设计、实施、调控、评价各种教学活动的运作样式。因此,当教学模式同时适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时,必然产生强大的教学实效性。反之,教学实效性将大打折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