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步:判断削弱方式。论点和论据之间存在因果联系,需要削弱论点。第三步:逐一判断选项的作用。A项,有些制造业不发达的国家的情况如何,与“经济有高度的确定性→具备强大的制造业竞争水平”无直接关系,属无关选项;B项,该国经济动荡同时制造业不发达,与“经济有高度的确定性→具备强大的制造业竞争水平”无直接关系,属无关选项;C项,即经济有高度的确定性∧–具备强大的制造业竞争水平,正是题干论点“经济有高度的确定性→具备强大的制造业竞争水平”的矛盾关系,直接否定论点,削弱作用明显;D项,有些国家制造业很发达,但经济并没有长期保持稳定,这与“经济有高度的确定性→具备强大的制造业竞争水平”无直接关系,属无关选项。故正确答案为C。
13空气污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研究表明,包括汽车尾气在内的各种总悬浮颗粒物(即悬浮在大气中不易沉降的所有颗粒物,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烟尘、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以及建筑和交通扬尘)对心脏有很大的损伤,而且颗粒物体积越小,这种危害越大。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不能支持上述论述:
A动物实验发现,较小颗粒物(0.18微米以下)比较大颗粒物(2.5微米以上)更容易引发心血管病变
B较小颗粒物直径可能只有头发丝的1%,很容易沉积在动脉血管壁的脂肪物质上,进而增加罹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C微小颗粒不容易被过滤,难以检测,日常防护不能抵御它的侵袭,因此很容易引发过敏 D微小的颗粒会“关闭”高密度脂蛋白对人体的保护作用,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解析第一步:找到论点论据。论点:包括汽车尾气在内的各种总悬浮颗粒物对心脏有很大损伤,而且颗粒物体积越小,危害越大。本题无明显论据。第二步:判断加强方式。本题无明显论据,可以考虑补充新论据加强论点,但要注意,本题问的是“不能支持”,故凡是有加强效果的都要排除。第三步:逐一分析选项。A项说明较小颗粒物比较大颗粒物对心血管危害更大,通过对比,加强了论点;B项通过解释较小颗粒物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的原理,补充了新论据,加强了论点;C项讨论的是微小颗粒引起过敏,没有提到是否对心脏具有危害作用,属于无关选项,没有加强效果,为正确选项;D项说明微小颗粒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与心脏有直接关系,加强了论点。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14某研究机构耗时9年,追踪调查6.3万健康人士的饮食习惯,包括肉的食用量、肉类烹调方式以及肉类煮熟程度等,研究小组按食用烤肉量的多少把研究对象分为5组。截止研究结束时,共有208人患上胰腺癌,他们大多集中在烤肉食用量最高的两组。因此,研究者得出大量食用烤肉更容易患胰腺癌。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A研究表明,父母若有一人患胰腺癌,子女患该病的几率将提高30%
B研究表示,长期食用煮食肉类和长期食用烤肉的人群相比,患胰腺癌的比例相当
C调查数据表示,大量食用烤肉的人有98%都喜欢一边喝啤酒一边吃烤肉,并且常常熬夜 D该研究中偏好半熟烤肉的人罹患胰腺癌的比例比偏好全熟烤肉的人高约60%
解析第一步:找到论点和论据。题干论点是大量食用烤肉更容易患胰腺癌。论据是患胰腺癌的208人中,大部分集中在烤肉食用量最高的两组。 第二步:结合选项进行分析。
A说遗传因素和患胰腺癌的关系,A与题干无关,A错误。B中“长期食用煮食肉类和长期食用烤肉的人群相比,患胰腺癌的比例相当”说明是否长期食用烤肉与是否患胰腺癌无关,B削弱了论点中的原因,B正确。C中“大量食用烤肉的人有98%都喜欢一边喝啤酒一边吃烤肉,并且常常熬夜”这里的啤酒、熬夜和题干无关,属于无关选项。D说偏好半熟烤肉与全熟烤肉之间的比较,二者不相关,D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 15很多医学者专家提出过量饮用咖啡对健康有害。为验证过量饮用咖啡对心脏的影响,研究人员选取了两组被试者。第一组被试者每天饮用5杯或5杯以上咖啡,第二组被试者从不饮用咖啡。一段时间后发现,第一组被试者中患心脏病的比例明显高于第二组被试者。因此,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过量饮用咖啡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论证:
A研究发现,每日饮用2杯咖啡的人心脏功能未受影响
B在研究期间,第一组被试者每日的运动量大大小于第二组被试者 C除影响心脏功能外,咖啡中所含的咖啡因还易引发焦虑症 D第一组被试者中部分人每日饮用10杯咖啡
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论点:过量饮用咖啡增加心脏病的风险;论据:第一组被试者每天饮用5杯或5杯以上咖啡,第二组被试者从不饮用咖啡。一段时间后发现,第一组被试者中患心脏病的比例明显高于第二组被试者。要质疑论证,只需说明过量饮用咖啡并不会增加心脏病的风险,或者说明是由其他原因导致增加心脏病的风险,而非
饮用咖啡。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A项中“每日饮用2杯咖啡的人心脏功能未受影响”,不存在过量饮用,且“人心脏功能未受影响”与是否能够增加心脏病的风险无关;
B项中第一组的运动量远远小于第二组,说明可能是运动量小导致增加心脏病的风险,说明测试的两组样本不具可比性;
C项中焦虑症并非题干论证的要点,属无关项排除;
D项中题干的论点在于“饮用过量是否会增加心脏病”的风险,与数量无关。 故正确答案为B。
16某国际小组对从已灭绝的一种恐鸟骨骼化石中提取的DNA进行遗传物质衰变速率分析发现,虽然短DNA片段可能存在100万年,但30个或者更多碱基对序列在确定条件下的半衰期只有大约15.8万年。某位科学家据此认为,利用古代DNA再造恐龙等类似于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故事不可能发生。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该科学家的观点:
A《侏罗纪公园》虽然是一部科幻电影,但也要有事实依据 B上述研究的化石样本可能受到人类DNA的“污染” C环境因素会影响DNA等遗传物质的衰变速率 D恐鸟与恐龙的碱基对序列排列顺序不同
解析科学家的观点在最后一句:利用古代DNA再造恐龙等类似于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故事不可能发生。论据:针对一种恐鸟骨骼化石中遗传物质衰变速率分析的实验。论点是典型的预测(未来无人可知,无法直接验证真假),故无法直接削弱论点。论据是调查实验,调查对象是衰变速率的快慢,与之直接相关的C项环境因素会影响DNA等遗传物质的衰变速率,即单独只看衰变速率并不准确,削弱了实验方式,属于削弱范畴。A项偷换论题,属于无关选项;B项化石被污染只是一种可能性,力度很弱;D项排列顺序不同对结论是否有影响并不确定。因此,C项更为直接。
故正确答案为C。
1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形成新旧两种政法话语与体制,两者相互寄生、斗争又合作。新政法体制的建立是通过寄生在旧政法体制之中逐步实现的,但随着新政法体制的逐步壮大并越来越具正当性,现在出现了反向寄生,即旧政法体制开始学会了新政法体制那套话语和做法,寄生在新政法体制之中,从之前的抵制转向了合作,甚至利用。 下列选项中,最能削弱上述观点的是: A新旧两种政法体制是在斗争中并存的
B新旧两种政法体制相互独立,没有斗争,也没有合作
C新旧两种政法体制的关系分为两阶段:在第一阶段,新政法体制寄生于旧政法体制;在第二阶段,旧政法体制寄生于新政法体制
D新旧两种政法体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解析: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论点:新旧两种政法话语与体制,两者相互寄生、斗争又合作。没有明显论据。 第二步:判断削弱方式。没有论据,需要削弱论点。
第三步:逐一判断选项。A项直接支持论点;B项直接反驳了论点,最能削弱,是答案; C、D项均涉及到新旧两种政法话语与体制的关系,但没提到具体的关系,无法削弱,属于无关选项。故正确答案为B。 18科学家最新发现被命名为“郑氏晓廷龙”的小恐龙是始祖鸟的“亲戚”,与生存于侏罗纪晚期的始祖鸟亲缘关系非常近,通过分析始祖鸟的形态,并对似鸟恐龙和早期鸟类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重新分析,得出始祖鸟并非鸟类,而是原始恐爪龙类,即始祖鸟是迅猛龙的祖先,而不是鸟类的祖先。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最不能质疑上述主张的是: A恐爪龙类是一类与恐龙亲缘关系很近的鸟 B恐爪龙类是一类与鸟类亲缘关系很近的恐龙
C兽脚类恐龙的一支演化成植食性恐龙,再演化成鸟类
D始祖鸟标本被命名后,一直被认为是最原始、最古老的鸟类
解析第一步:分析题干,找到论点和论据。 论点:始祖鸟并非鸟类,而是原始恐爪龙类。 论据:无明显论据。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指出恐爪龙类是鸟,具有削弱作用;
B项:与A项相反,具有加强作用;
C项:兽脚类恐龙和题干始祖鸟主体不同,属于无关选项,排除; D项:指出始祖鸟是鸟类,削弱题干。 故正确答案为B。
19在人们的印象中,生物燃料是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而最新公布的研究成果颠覆了人们的这一传统印象。研究人员发现,生物燃料可能因其未完全燃烧而转化为乙醛,进而污染空气,这种污染会导致M国每年有1400人早亡。因此,有M国医疗机构人员认为现阶段应该暂缓推广生物燃料,限制其使用。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会对医疗机构人员的观点提出最有力的质疑: A现阶段M国科学家已研制出使生物燃料充分燃烧的新技术
B目前M国正在使用的其他燃料的污染每年会导致超过3000人早亡 C石油等传统燃料已经得到技术改善,由燃烧所带来的污染大幅降低
D科学家预计,随着研究工作的推进,5年后新型生物燃料将不会再产生乙醛 解析: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现阶段应该暂缓推广生物燃料,限制其使用。
论据:研究人员发现,生物燃料可能因其未完全燃烧而转化为乙醛,进而污染空气,这种污染会导致M国每年有1400人早亡。
第二步:判断削弱方式。如果要削弱本题论点,则应当从论证的反面出发。 第三步:逐一分析选项。
A选项:直接说明现阶段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使生物燃料充分燃烧的新技术,削弱了论点;
B选项:只说明了正在使用的其他燃料的污染每年会导致超过3000人早亡,其他燃料和生物燃料并没有什么关系,并没有削弱论点;
C选项:只说明了石油等传统燃料已经得到技术改善,石油燃料和生物燃料并没有什么关系,并没有削弱论点; D选项:5年后新型生物燃料将不会再产生乙醛也不能解决现阶段生物燃料的问题,并没有削弱论点。故正确答案为A。
20提起极地冰,很多人眼前总是浮现一幅洁白无瑕、晶莹剔透的景观。然而,在北纬71度、西经168度附近的北冰洋海域,“雪龙”号首次驶入一片“脏”冰区,只见一块淡蓝色的浮冰中间夹杂了许多脏兮兮的黄色冰块,这种黄色冰块,既出现在当年的新生冰块上,也出现在多年冰块上。对于“人类造成的污染已经殃及极地浮冰”的说法,有专家解释说这只是生活在极地冰中的一种特有生物--黄褐色的冰藻。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能够反驳专家上述观点的是: A在新生冰块上形成冰藻需要多年 B北极冰中生长有冰藻并不是普遍现象 C近年来人类踏上北极的次数逐年增加 D北冰洋周围的陆地有沙尘天气
解析:第一步:分析题干,找到论点和论据。
论点:这种黄色冰块是生活在极地冰中的一种特有生物——黄褐色的冰藻,而并非“人类造成的污染已经殃及极地浮冰”。 论据:这种黄色冰块,既出现在当年的新生冰块上,也出现在多年冰块上。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在新生冰块上形成冰藻需要多年,说明出现在当年的新生冰块上的黄色冰 块不可能是冰藻,否定了专家的解释,当选;
B项:该项说冰藻不是在北极冰块普遍存在的,跟那种黄色冰块是不是黄褐色的 冰藻没有关系,排除;
C项:该项说的是人类踏上北极的次数增加,但是并没有明确地说明次数的增加 是否增加了污染的可能,排除; D项:该项说与沙尘天气有关,这种天气发生在北冰洋周围的陆地,与题干的关 联性也不大,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21科学研究发现,植物对触摸作出反应是因为它们认为自己正在遭受风的打击,因此“觉得”必须提高强度防止风的破坏。每天只要对植物的茎进行几秒钟的抚摸和敲击就可使植物枝干的密度加强。在植物被触摸不到30分钟后,植物的基因便可生成使其体内钙含量提高的蛋白质。钙的增加相应地又导致一种名为钙掉蛋白的物质的增多,该物质可以使植物更为坚固。
如果下列各项为真,能够质疑上述结论的是:
A菜农们在将温室中的幼苗移种至露天之前,一般会对秧苗进行敲打
B在移种甜菜之前,要去除掉甜菜中的水分并用扫帚拍打它们
C在农田边缘经常受风的作物倒伏概率比在农田中央吹不到风的作物要高80%
D如果碰到含羞草的叶子,它就会在几秒钟之内缩做一团,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钙迅速流进了它的细胞
解析:第一步:找到论点和论据。本题论点是每天只要对植物的茎进行几秒钟的抚摸和敲击就可使植物枝干的密度加强,论据是在植物被触摸不到30分钟后,植物的基因便可生成使其体内钙含量提高的蛋白质。钙的增加相应地又导致一种名为钙掉蛋白的物质的增多,该物质可以使植物更为坚固。 第二步:判断削弱方式。论点与论据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需削弱论点。 第三步:逐一判断选项的作用。 A、B都是加强论点的选项;
C项削弱论点,说明经常受到拍打和敲击的植物躯干密度并没有加强;
D选项说的是含羞草,这种植物自身的特性就是受到触碰会缩起来,与躯干的密度没有关系,本题对含羞草的收缩原因作出了解释,从侧面论证了论据中的在植物被触摸不到30分钟后,植物的基因便可生成使其体内钙含量提高的蛋白质,加强了论据的前部分。 故正确答案为C。
22托勒密派天文学家坚持“地球静止说”,其根据是如果地球是转动的,每天一圈,那么地球表面上任何一点在很短的时间都将运动很大一段距离。这时,如果一块石头从塔顶落下来,应该落在离塔很远的地方。可是人们看到的情景并非如此。石头总是落在塔基边缘,可见“地球运动说”是错误的。 下面哪个选项最能对这些论断提出质疑:
A难道从塔顶落下的石头不会受到人为的干扰吗? B难道塔一定是垂直的吗?
C地球不转动怎么会有白天和黑夜的替换?
D从正在航行的船桅杆顶上落下的一件重物不也是落到桅杆脚下而没有落到船底吗? 解析:第一步:找出题干的论点和论据。 论点:“地球运动说”是错误的。
论据:根据是如果地球是转动的,每天一圈,那么地球表面上任何一点在很短的时间都将运动很大一段距离。这时,如果一块石头从塔顶落下来,应该落在离塔很远的地方,可石头总是落在塔基边缘。 第二步:判断削弱方式。
要证明这个例子无法解释地球是静止还是运动的。 第三步:逐一判断选项。 A项,“从塔顶落下的石头可能受人为干扰”质疑了这个实验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质疑了题干论断的推理过程的有效性;
B项,塔是否垂直与石头的落地距离无关,无法质疑论点; C项,题干没有提及“白天和黑夜的替换”,属于无关选项;
D项,正在航行的船是运动的,这个时候重物从船桅杆顶上落下,同样是落在桅杆脚下,说明无论是在相对运动的情况下,还是在相对静止的情况下,重物的落地距离是相近的,由此可说明不能通过观察石头从塔顶落下的落地距离来得出结论。与A项相比,D项通过实例更有效地质疑了论断。 故正确答案为D。
23噬菌体是一种病菌,它能够捕食细菌,目前随着医疗中植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着诸如导尿管、心脏支架等医学植入装置,但随之也带来了细菌感染的风险,因此,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噬菌体吸附在植入装置材料表面,再将其放入患者体内,就可以避免植入装置引发的感染。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A对植入医学装置的患者,一般通过服用抗生素来防御细菌感染 B有细菌的场所就可能有相应噬菌体的存在,只是数量差异 C噬菌体能够攻击治病细菌,但有时也“捕食”有益的细菌 D一些噬菌体进入机体后,无法适应体液环境,难以保持活性 解析:第一步:分析题干,找到论点和论据。论点:噬菌体吸附在植入装置材料表面,放入患者体内,可以避免植入装置引发的感染。论据:噬菌体能“捕食”细菌。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B 两项:“服用抗生素”“噬菌体数量”均与论点无关,属于无关项,排除;
C 项:认可噬菌体对致病细菌的攻击作用,虽然也会“捕食”有益细菌,但仍然 加强了论点,排除; D 项:说明噬菌体无法在体内保持活性,所以其效力无法保证,削弱了论点,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 D。
24某地推出了干部考核新模式:干部8小时以外的“私德”情况将纳入考察。按照规定,领导干部平时生活作风是否严谨、家庭关系是否和睦、有无拖欠物业费……这些都将由干部的同事、下属、邻居给出评价,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参考。
以下最能反驳这一新模式的一项是:
A应将领导干部8小时以内的职业道德纳入考核 B考核领导干部“私德”涉嫌侵犯个人隐私 C“私德”考核指标难以量化,更难以比较 D领导干部的人际关系状况对考核结果有影响 解析第一步:找到论点和论据。
本题的论点是“推出新的考核模式:通过对干部‘私德’的考核,将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参考”。 第二步:判断削弱方式。
本题只有论点,没有论据,所以削弱论点。 第三步:逐一判断选项的作用。 A项是把“8小时以内纳入考核”,而题干是将“8小时以外纳入考核”,即与题干无关,错误; B项中“涉嫌侵犯隐私”和D项中“人际关系状况对考核结果有影响”都只是从新模式的可行性这一方面进行削弱,削弱的程度不及C项; C项“‘私德’考核指标难以量化”说明这个新模式不具有可行性,“更难以比较”说明它很难作为干部任用的参考。C从计划的可行性和目的实现的可能性两方面进行削弱,削弱程度最强。 故正确答案为C。
25作为一种食用糖类,果糖已广泛运用到食品加工产业中。果糖进入人体细胞后停留在血液中,在人体中的代谢途径与胰岛素无关,人体摄入不会引起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的波动。所以,果糖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影响较葡萄糖小,糖尿病患者在摄入果糖后血糖升高不多。因此,果糖是一种对健康有益的糖类。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则不能削弱上述结论的是:
A长期摄入大量果糖会导致胰岛素抗性的增加,这意味着胰岛素对血糖变化的敏感性下降,严重的话会导致糖尿病 B果糖由淀粉水解而来,淀粉先分解成葡萄糖,然后会转变成果糖和葡萄糖的混合物,所以果糖并不来自水果 C果糖进入人体内,比葡萄糖更容易转化成甘油三酯,最终产生更多的脂肪,并在内脏中囤积 D在果糖摄入量高的人群中,肥胖以及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平均水平 解析:第一步:找到论点和论据。 论点:果糖是一种对健康有益的糖类。
论据:果糖不会引起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的波动,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影响较葡萄糖小,糖尿病患者在摄入果糖后血糖升高不多。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果糖会导致胰岛素抗性的增加,削弱前提,不选; B项:果糖来自哪里与题干无关,不能削弱,因此当选;
C项:果糖进入体内使更多的脂肪囤积在内脏中,说明果糖有害,削弱结论,因此不选; D项:说明果糖有害,削弱结论,因此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B。
26某公司今年公开招聘时,平均每个职位的应聘人数比去年减少了10%。因此,该公司对求职者的吸引力有所降低。 以下最能削弱上述推论的一项是:
A今年全国应届毕业生的人数比去年减少了约一成 B今年全国和各省公务员的报名人数都比往年有所增加 C该公司今年招聘的职位有五成都提高了用人标准 D该公司今年招聘的部分职位应聘人数多于去年 解析第一步:找到论点和论据。
本题的论点是“该公司对求职者的吸引力有所降低”。论据是“平均每个职位的应聘人数比去年减少了10%”。 第二步:判断削弱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