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东风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
检测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一辆汽车正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若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当加速度减小时,则 A.汽车的速度也减小 B.汽车的速度仍在增大
C.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汽车静止 D.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汽车的位移仍然不断增大
2.某时刻,两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下列关于两车的位移x、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能反应t1时刻两车相遇的是
3.一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知
A.4 s内物体在做曲线运动 B.4 s内物体的速度一直在减小
C.物体的加速度在2.5 s时方向改变 D.4 s内物体一直做直线运动
4.光滑水平面上,有一木块以速度v向右运动,一根弹簧固定在墙上,如图所示,木块从与弹簧接触直到弹簧被压缩成最短的时间内木块将做的运动是
1
A.匀减速运动
B.速度减小,加速度增大 C.速度减小,加速度减小 D.无法确定
5.甲、乙两人进行100m赛跑,结果比乙超前10m到达终点,如果让甲从原起跑线往后退10m起跑,乙仍从原起跑线起跑,两人都保持原来的速度重新比赛,则比赛结果是( ) A.同时到 B.甲先到 C.乙先到 D.不能确定
6.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路程s与运动时间t关系如图所示,汽车运动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
A.ab段 B.bc段 C.cd段 D.de段
7.“物理”二字最早出现在中文中,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简称,即考察事物的形态和变化,总结研究它们的规律的意思。同学们要再学习物理知识之外,还要了解物理学家是如何发现物理规律的,领悟并掌握处理物理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使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 B.用质点来替代实际运动物体是采用了理想模型的方法
C.笛卡尔根据理想斜面实验,提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伽利略通过比赛斜塔实验证实了,在同一地点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快慢不同 8.某一物体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则该物体
A.第1s内加速运动,第2、3s内减速运动,第3s末回到出发点 B.第1s末和第4s末速度都是8m/s
2
C.第3s末速度为零,且运动方向不变 D.第3s末速度为零,且此时开始改变运动方向 9.关于加速度和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 B.速度为零,加速度一定为零 C.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 D.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越大
10.关于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B.平均速度等于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C.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平均速度是最大速度与最小速度的平均值 D.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平均速度是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11.下列各组物理量中,全部是矢量的有( ) A.位移、力、加速度、速度 B.重力、路程、时间、速度 C.密度、时间、质量、路程 D.浮力、加速度、位移、摩擦力
12.甲、乙两物体相对于同一参考系的s–t图象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物体沿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乙两物体的出发点相距s0 C.甲物体比乙物体早出发t1时间 D.甲、乙两物体在距坐标原点s02处相遇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实验题(12分)
13.(8分)某同学用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3
(1)通过实验得到如图(b)所示的a﹣F图象,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在平衡摩擦力时木板与水平桌面的倾角 (填“偏大”或“偏小”).
(2)该同学在平衡摩擦力后进行实验,为了便于探究、减小误差,应使小车质量M与砝码和盘的总质量m满足 的条件
(3)该同学从打下的若干纸带中选出了如图所示的一条〔每两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来),图中上部的数字为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
由这些已知数据计算:
①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 m/s.
②与纸带上D点相对应的瞬时速度v= m/s.(答案均要求保留3位有效数字) 14.(1)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 电源. A.低压交流 B.低压直流 C.220V 交流
(2)利用电火花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不需要的器材是 (用代号表示).
①电火花计时器 ②秒表 ③刻度尺 ④带滑轮长木板 ⑤小车 ⑥纸带. 三、计算题(40分)
15.(10分) 有一个质点沿x轴做单向运动,质点在各个时刻的位置坐标如下表: t/s 0 1 2 3 4 5 6 7 8 9 2
x/m 2 4 6 8 8 8 12 17 20 24 求:
(1)质点在前5s内的位移; (2)质点在第6s内的路程.
16.(本题10分)一人先向北走了40m,耗时10s,随即又向东行走了30m,耗时又是10s。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