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8《永生的眼睛》教学案例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1 23:58:3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8《永生的眼睛》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读中感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本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父母亲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学习其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了解捐献角膜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有一个词语大家肯定非常熟悉!(点击课件出示:母亲)熟悉吗?母亲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母亲就是我们温暖的家。可是,不幸的女孩──琳达,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母亲。 2、(点击课件播放轻音乐,并出示课题及作者《永生的眼睛》),父亲却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痛失慈母的我,又会作何反应?今天我

们就走进课文,了解琳达一家的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以我们熟悉的母亲为话题,一下子拉进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展现琳达痛失慈母后的悲痛情绪,从而调动学生情感,促使其“移情”考虑问题。要求学生去读文本,有效地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也为“父亲同意角膜捐赠,我反对角膜捐赠”的冲突做好了铺垫。】

二、品读体验,探究指导学生读出痛苦、读出哭喊。

【教学意图:教师创设情景引读重点句子,加深学生情感体验,和后面的自觉捐献形成对比,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琳达转变的过程。】

小结:当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琳达认为妈妈完整地来到世 2

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所以她根本无法接受捐献眼角膜这件事,也无法理解父亲的做法。板书:不接受 (2)、面对我强烈的态度,爸爸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出示句子。 A爸爸此刻的心情可能平静吗?为什么要平静地说?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看法。 生:不平静,因为他的妻子去世了,失去了亲人,他心里肯定很痛苦。

生:不平静,亲人死了本来很痛苦,还要捐献角膜,不能接受。 生:平静。因为父亲说“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从父亲的话中可以看出父亲早就做好了准备。

师:父亲做好了怎样的准备?你怎么理解“振聋发聩”。

师:你真会读书。父亲内心一定痛苦过,可此时他是那么平静,从“平静”中,你看出了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重点部分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师:请你用心朗读这段话,看谁能够走进父亲平静的心灵。(自由练习,指名朗读)读好这句话。 【教学意图: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弄懂父亲很有爱心,他给失明者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而正是这种爱心、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感染了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 B引用资料,比较理解: 3

课件出示: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角膜捐赠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①数百万的患者渴望得到的是什么?我们能给予他们什么?而父亲呢? ②反复引读(个体读──集体读):“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因为在很久以前,我的父亲就认为??

师:了却自己的心愿,拯救他人的幸福,这是一位博爱的父亲?? 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一位崇高的父亲??

原来,他和妈妈早已决定死后捐赠器官了。此时,我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教学意图:通过拓展资料,引起学生的注意,感受到我国器官捐献的匮乏,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再以父亲的话为中心,上下结构全文的理解体系,从全文的前后照应中理解人物崇高的精神,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读、感悟能力。】 (3)、多年以后,父亲愉快的告诉我,他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角膜。此刻,对于父亲捐赠的愿望,我已经接受了。板书:接受。 A、想象:一个盲童重见光明会是怎样的情景? 4

B、他的父母是怎样的心情?读出美妙。

C、作为捐赠者的家人,有怎样的想法?读出自豪。

D、拓展想像:温迪会对外公说些什么呢?仿佛在对我们说些什么呢?

是父亲的话,给琳达上了人生中的重要一课,他开启了她那扇爱的大门。也正是父亲的做法,使温迪的心灵也萌发了爱的嫩芽。连起来读读父亲的话。 【教学意图:突出重点,对父亲的话进一步深刻理解。】

小结: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这是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啊!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有一首诗这样写到: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想,琳达的父亲、母亲就属于这样的人。 (4)、第三次,当我听到女儿说也要学外公捐赠眼角膜时,什么反应? 当时我的心情怎样?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我为什么会感到骄傲呢?出示温迪的话,指生读。

在这段话中,还出现了“骄傲”,谁为谁骄傲?从温迪的言语,表明她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认识,闪耀着她思想的光芒。再读,体会我心中的骄傲。

出示: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眼角膜,究竟还留下了什么?

【教学意图:学生能从作者一家愿意给失明者捐献角膜,并为能 5

够帮助别人而感到自豪,学习他们那富有爱心的高尚品德。】 4、品读课文结尾,谈谈读后的感想。

A、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能结束,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故事原文的结尾,老师相信大家读后一定有话想说。(配乐)朗读文章后半部分。 B、读过课文后,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全班交流。 C、出示诗歌,获得温迪捐赠的眼角膜的人也写了一首诗。师朗读:

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是清泉,它的希望的光芒照耀着我,通过流水的闪烁,宛如水底的珍珠。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再一次感受捐赠者的伟大与受赠者的快乐。 【教学意图:通过这样的小诗,加上动情的音乐使学生和老师的情感融入课文之中,情感得到升华,对捐赠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5、总结

这真是一个充满了爱的家庭,我们不应该忘记琳达父亲曾经说过话:“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不仅琳达的父亲、母亲做到了,就连14岁的小温迪也做到了,他们虽然永远离开这个人世,再也看不到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了,但她们的眼角膜却给他人带去了光明,带走了黑暗。所以,他们的眼睛是——读题。 6

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题。

【教学意图:对中心的理解,明确捐献角膜的人具有的精神。帮助学生体会带爱心是不会停止的,是永生的,从而真正理解“永生的眼睛”。 】 三、拓展延伸: 师出示:

1、邓小平爷爷逝世之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2、王正豪(临沂市河东区刘店子乡的一个8岁少年。患一种非常罕见的儿童隐性传染病,目前为世界医学难题,无法治愈。2007年12月5日凌晨,王正豪离开了陪伴他8年的亲人,永远的走了。小正豪父母忍受着巨大悲痛,无偿捐献孩子眼角膜和遗体。)

3、谢宗武(2008年3月15日,身患癌症的郯城县第三中学教师谢宗武,在眼角膜捐献志愿书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教学意图:出示身边熟悉的人物事迹,使学生直观感受,将日常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营造师生口语交际机会,学生的好奇心、钦佩之情自然流露,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使学生更加明确了捐献器官的意义。】

四、总结:

1、课上到这儿,我想你们一定和我一样,感慨万分,或者心中已有了自己的打算。其实,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给予那些身处困境,需要帮助的人,那么,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像琳达 7

的一家学习,像所有的好心人学习,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2、个性作业:

我们为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而行动起来。(任选其一) (1)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身边的人听。

(2)替重见光明的角膜受捐者写一封感谢信。 (3)利用收集和调查到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 (4)写一封捐献器官倡议书。

【教学意图:积极参与,出谋划策,引导学生将主观意愿化为行动】 【教学反思】:这篇教学案例从情景设计到质疑,到延伸拓展,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同时

当然,教学中还有不够完善之处,朗读中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如果他们读得不好时,应及时给予更多的机会和指导。少数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做引导做适当的归纳小结。 8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8《永生的眼睛》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glnv31lw26bod04q39t7z7sh75m1a00of1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