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中学七年级 语文 导学案
班组: 学生: 主备教师: 审核人: 日期:
课题 学习《猫》第一课时 1、 积累生字、词。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 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 目标 3、 体会作者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课前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准备 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学习流程:先独学,后对、群学 1、初读课文 1)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诅骂( )怅然( )怂恿( )( )蜷伏( )一缕( ) 2)下列词语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怂恿:鼓动别人去做。 B、预警:预备警察。 C、蜷伏:弯着身体卧倒。 D、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3)本文选自 ,作者 ,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 2、快速阅读,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 部分,找出每部分的起止段落,并写出段落大意。 3.作者写了3次养猫,各有不同,请分析后填写表格。(见课本P99页思考探究一) 4、作者主要写哪只猫,为什么?又为何不直接写而一开始写了第1、2只猫? 5、作者一家人不喜欢第3只流浪猫。为什么又要收留它呢? 6.读吧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触?把它写下来。 二、展示(分组展示) 三、设计思维导图
中学七年级 语文 导学案
班组: 学生: 主备教师 审核人: 日期:
课题 学习目标 1. 学会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 2.分析人物形象。 《猫》第二课时 一.先独学,后对群学及展示 品味语言。 1学生朗读,标记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2学生按句式说话:“读 ,我体味到 。 ” 例:读“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 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我体味到“我”的愉悦之情。 3.重点品读第三次养猫。思考 A“我”为什么暴怒,挥舞大棒虐待可怜猫? B我根据什么迹象断定它咬死了“我”的芙蓉鸟? C“凝望”是何意?(目不转睛地看)“我”的证据确凿吗? D可怜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E谁是咬死“我”的芙蓉鸟的真凶?证据何在? 4、体会下面语句的情感,并分析。 1)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2)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3)语句“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使用了什么手法,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5、语句“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中加点的“似乎、好象”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6、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文章的结局又有什么特点? 二、展示(分组展示) 三、设计思维导图
【自主预习案】
1.zǔ chàng sǒngyǒng quǎn lǚ 2. B 3.略 4. 三部分:第一次养猫(1-2段):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第二次养猫(3—14段):提心吊胆。 第三次养猫(15—34段):若有若无。 理解 感知1.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舅舅家抱来的 第三只猫 张婶捡来的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 来历 隔壁要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浑身黄色,很可爱 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性情 活泼 地位 宠物 结局 死亡 较第一之更活泼,更有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趣,会捉鼠 宠物 丢失 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死亡 2.举例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猫。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一只更活泼更有趣的小猫。 C“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一只可怜的猫。
3. ——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猫(可怜猫)作必要的铺 垫,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 四.感悟
1.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2.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 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拓展检测案】
一、作者写了3次养猫,各有不同,请分析后填写表格。 第一只 第二只 第三只 来历 要来 要来 收留 特点 猫的归宿 (外型、性情) 可爱活泼有趣 病死 可爱活泼有趣 走失 懒惰,不活泼 受冤死 对猫的情感变化 喜欢忧郁酸辛 更喜欢担心怅然 不喜欢憎恨后悔 蕴涵思想 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不能臆断 二、第3只猫,揭示文章中心,写第1\\2只猫是为了突出第3只猫,与它对比. 三、对弱小生命的关爱。
四、开门见山,照应结尾,奠定基调。 五、点明中心,照应开头。 六、略
七、1、对失去美好事物的伤心。
2、因主观臆断至猫死掉,而内心后悔内疚。
3、因为是我的主观臆断而死,不能挽回,而更加内疚后悔。
4、比喻,突出我明白真相后,知道猫因我的主观臆断而死,不能挽回,而更加内疚后悔。 八、因为以“毛凝望鸟笼”为依据,责怪刘嫂会多一点,而稍微责怪猫,但会原谅。 九、表示猜测,因为这而判定猫吃了鸟,突出我的主观臆断。
十、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不能主观臆断而因根据事实来判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