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发散思维题的编制及在教学中的使用
福建省仙游一中(351200)杨超拔 Tel:13950766300
摘要:本文讨论了数学发散思维题的概念和有关理论,对数学发散思维题的主要类型的开发编制和相关例题做了
具体的研究,最后针对发散思维题的教学提出三条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数学发散思维题;编制设计;教学使用
发散思维作为一个新的教研课题,在素质与创新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已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多向思维,它的图示是从一点出发,向思维空间发出的一组射线,犹如夜空中的一道道闪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运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案,解决问题时强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与数学思维特性极其相似。数学史乃至科学史上的诸多重要发现源于发散性思维。因此在高中阶段,结合数学试题与教学,正确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个很迫切的课题。
一、 数学发散思维题的有关理论
(一)发散思维题的概念
所谓发散性思维问题,是相对于“条件单一,结论明确”的传统封闭问题而言。 目前尚未形成发散思维题的统一定义,主要有如下观点:
首先,将课本各章知识加以归纳概要,为引导学生展开发散思维奠定基础;之后,针对知识网络可进行思维发散的“结点”,运用数学中转化与化归、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诱导学生逐步进入发散思维空间;最后,借助应用背景和具体实例,对学生进行多维度、多方向、多思、多变的解题辅导。从思维大发散的解题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二)发散思维题的主要类型
题型发散,将由发散知识点出发的典型问题,变换其题型进行发散思维; 解法发散,通过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方法进行发散思维;
变更命题发散,通过变更命题的形式,对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改变其一或两者 同时改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迁移发散,是利用数式,图形在不同的数学分支中的不同含义与等价形式,把一个分支里的公式、定理、原则或方法,巧妙地迁移到另一个分支中,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
综合发散,通过数学各分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数学与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来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数学发散思维题的形式还包括逆向发散,构造发散等多种思维形式。
二、 数学发散思维题的编制设计
(一)发散思维题的设计原则 高考数学科《考试说明》指出:“数学科的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注重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重视试题的层次性,合理调控综合程度,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实现全面考查综合数学素养的要求。”因此数学发散思维题必须明确概念,强调基础,突出重点,加强综合,注重思想方法,强化能力培养,力求思维多向,方能取得积极成效。下面就数学发散思维题的命制提四个原则:
1、知识性原则。发散思维题的编制与使用应当有利于突出高中数学知识主体,
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境及其来龙去脉,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熟练应用数学的强烈意识 。
2、转化性原则。能让学生观察、联想,深入挖掘题目中的隐蔽条件,联想有关公理公式进行类比转化,达到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将未知转化为可知,将可知转化为已知 ,最终至问题的解决。
3、科学性原则。题目本身在强调发散时,本身应该遵循科学性原则,揭示数学本质,强化思想方法。题目语言要叙述清楚,条件充分,制约严谨,有明确的要求,以便学生根据情境,分辨情况,迁移知识,得出结果。
4、创新性原则。发散思维题要加强对创新意识的考查,多开发研究型、探索型或开放型的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求合适的解题工具。发散思维题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学生展现其创新意识、发挥创造能力开辟广阔的空间。
(二)发散思维题型例举与分析
1、知识发散是基础,题型发散成载体
高中数学发散思维题的设计,应注重对数学知识的考查,离开基础知识,发散思维题犹如空中楼阁,无源之水。高考数学试题已形成“重基础、出活题、考能力”的格局,新课教学要重视定理的产生、形成、发展和深化的过程,高考复习要弄清各知识的内部结构和内在联系,形成诸如函数、不等式、数列、
三角、圆锥曲线、排列组合、概率统计与导数等知识板块,尤其注重对各知识板块进行纵横联系,寻找共同点,发散点,从学科整体意义上建构知识的发散网络。
在这些知识发散点,交汇点设计题目,要体现对高中数学知识的整体把握与交叉综合,力求避免“单元割裂,专题独立”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不良现象。
例1函数f:|1,2,3|?|1,2,3|满足f(f(x))= f(x),则这样的函数个数共有(D) (浙江2006年理数)
(A)1个 (B)4个 (C)8个 (D)10个
【说明】映射与函数的概念是一脉相承的,本题给学生以知识交汇发散的视觉,使相应的的数学语言和表达形式更加灵活多样,结合运用排列组合知识,能体现思维能力和分类讨论的思想,需要有一定的思维填密性。
对于例1的映射与函数的概念,结合新定义的线性变换知识,可命制如下试题:
???例2设V是已知平面M上所有向量的集合,对于映射f:V?V,a?V,记a的象为f(a)。若映射f:V?V满
??????足:对所有a,b?V及任意实数?,?都有f(?a??b)??f(a)??f(b),则f称为平面M上的线性变换。现有下列命
??题:①设f是平面M上的线性变换,则f(0)?0?w.w.w.k.s.5.u.c.o.m ②对a?V设f(a)?2a,则f是平面M上的线性变换;③若ew.w.w.k.s.5.u.c.o.m ????是平面M上的单位向量,对a?V设f(a)?a?e,则f是平面M上的线性变换;④设f是平面M上的线性变换,
?????????(四川2009年理数)a,b?V,若a,b共线,则f(a),f(b)也共线。其中真命题是①②④(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说明】从学科的内在联系出发,在知识的发散点设计试题是命题方向。本题将新定义的线性变换,
与平面向量和映射的概念结合在一起,既体现了课改精神,又考查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型载体是填空中的多重选择更有利于数学知识的交汇与融合,能考查学生多方面知识的运用水平。
2、一题多解展思路,策略巧妙意境高
在教学与考试中,多设置能用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种解法的题目,能锻炼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积累解题经验,学会如何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例3求sin10 sin30 sin50 sin70的值
解法一,积化和差,是化简的重要方法,可先将其中两个积化为和差 原式= sin30??????1?1?1???????? -cos60?cos40?sin70=?sin70?cos40sin70????242???????=?sin70?简
181sin110??sin30?8???1 16解法二,若将原式利用互为余角的余函数,则其角之间依次成为倍角关系,便可连续逆用正弦二倍角公式进行化
1sin160?????1cos80cos40cos20sin20181原式=cos80?cos60?cos40?cos20?? ????2sin202sin2016sin2?解法三,若利用公式变形sin??也可将原式化简求值
2cos?sin20?1sin100?sin140?1cos70?cos10?cos50?1??原式= ??????2cos1022cos502cos7028cos10cos50cos7016【说明】一题多解试题无非两种类型:一是用在数学的不同分支中的不同视觉寻找不同的方法,二是用同一分支中的不同公式,定理突破多种的解题入口,本题正是属于后一类型。在一题多解,策略多样的训练中,让学生的思维“散”在广阔性和深刻性中。
3、变更命题求发散,举一反三应用广
变更命题的条件,结论或形式,而命题的实质不变。通过这种试题形式的编制,能够引导学生不断根据变化了的情况积极思维,归纳概括,多方向地揭示命题本质。这样可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这也正是思维的变通性得到培养和发展的具体体现。
例4过抛物线y?2px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此抛物线相交,两个交点的纵坐标分别为y1,y2,求证y1y2??p.
22
对这道题进行发散联想,引申和改造,可以得到综合性强、形式新颖的命题:
变式1:设抛物线y2?2px上两个动点A、B的纵坐标分别为y1,y2,且y1y2??p2,求证直线AB经过焦点; 变式2:设M(a,0)是抛物线y2?2px对称轴上的一个定点,过M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其纵坐标分别为y1,y2,求证y1y2为定值;
变式3:设抛物线y2?2px上两个动点A、B分别为,且满足y1y2?n(n (x1,y1),(x2,y2)为常数),问直线AB是否恒过某一定点?
4、信息迁移为探究,深挖广拓激思维
信息迁移发散题已是备受关注的创新题型,此类题目的编制一般是将较为陌生的数学情境展现出来,要求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及时捕捉和利用题设中的信息,结合原有所学知识做出判断、推理、类比等发散思维的新题型。近年来,具有高等数学背景的一些数学信息迁移题频频出现,也是进行迁移发散思维训练的一种有效形式。
sinxsinxx2x4x6?0 ?1?????对x?R且x?0恒成立,方程例5已知展开式
xx3!5!7!x2x4x6x2x2x2?????(1?2)(1?22)?(1?22)?, 有无究个根??,?2?,??n?,?,则1?3!5!7!n2?n?111?2.设代数方程1?a1x2?a2x4???(?1)nanx2n?0有2n个比较两边x的系数可以推得1?2?2???2???23n62不同的根:?x1,?x2,??xn,类比上述方法可得a1=标校联考)
111(龙岩市2011年一级达??...?.(用x1,x2,?,xn表示)222x1x2xn【说明】解答本题需要敏锐的观察、猜想和类比逻辑推理能力。思维发散到初中学过的
f(x)?ax2?bx?c?a(x?x1)(x?x2),问题不难解决。 例6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有一条单位长度的线段AB,沿着与其垂直的y个单位长度,线段扫过的区域形成一个二维方体
ABCD),再把正方形沿着与其所在的平面垂直
如图,x轴上轴方向平移一(正方形
的z轴方向平
移一个单位长度,则正方形扫过的区域形成一个三维方体(正方体ABCD?A。请你设想存在四维空间,将正1BC11D1)方体向第四个维度平移得到四维方体,若一个四维方体有m个顶点,n条棱,p个面,则m,n,p的值分别为 16,32,24 .(三明市2011年高三质检)
【说明】可以发现:点平移后得到一个新的点,平移的过程形成一条新的棱;线段平移可得到一条新的棱,平移过程可以形成一个新的面;面平移后可以形成一个新的面,平移的过程可形成一个三维体。空间维度在发散,思维也在发散。本题对迁移发散思维的激发,达到必要的深度。
5、构“形”造“数”真功夫,高屋建瓴活解题
构造是一种极富技巧性和创造性的思维,通过构造,可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常规,另辟蹊径使问题得到巧妙解决。比如向量具有代数形式和几何直观的双重身份,构造合适向量,可巧妙得给出一些不等式的证明。编制题目如下:
例7:设a,b为不相等的实数,f(x)?1?x2,求证:f(a)?f(b)?a?b
???????分析:构造向量p?(1,a).q?(1,b),a,b为不相等的实数,因此向量p,q不共线,p?q?(0,a?b),根据
??????p?q?p?q,且p,q不共线,所以1?a2?1?b2?a?b,
即f(a)?f(b)?a?b
三、几点思考
数学发散思维题由于思维的多向性,解题的多样性,往往费时间,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要广泛使用此类试题,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此,笔者就实际教学中如何使用数学发散思维题提几点建议:
1、创设情境,选择时机,营造发散思维大课堂
利用发散思维题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引发思维,实行开放式教学,逐步引导学生探究新的知识和方法。但平时课堂内容多,时间紧,不可能大量使用发散思维题,因此教师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在适当时候以适当方式渗透发散思维。
2、在练习选编上,改造题目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为了让学生在解题时有更广泛的思维空间,尝试改造常规题目,打破模式化,使学生不是依靠简单模式来解题,比如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提出条件,先猜结论再进行证明的形式;也可以先给出结论,让学生探求条件;或将题目的条件,结论进行拓广,演变,形成一个发展性问题。如此种种,无疑将促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起到启迪、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作用。
例如,复习课上给出这么一道题:
在锐角△ABC中,求证:sinA?sinB?sinC?cosA?cosB?cosC。
?△ABC为锐角三角形?A?B???22,?A?????
?B?0,又?y?sinx在?0,?上是增函数,2?2?
?sinA?cosB。同理:?sinB?cosC,sinC?cosA.故所证不等式成立。
由这道题改造发散成另外一命题:顶点在单位圆上的锐角三角形的三个角的余弦之和小于这个三角
形的周长的一半。
用上道题的结论:sinA?sinB?sinC?cosA?cosB?cosC做条件,只需证明
1abca?b?csinA?sinB?sinC?(a?b?c)即可。显然???2,即,?2sinAsinBsinCsinA?sinB?sinC1siAn?siBn?siCn?(a?b?c)
23、组织发散性思维训练,要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在使用发散思维题,从内容到形式再到方法,都要重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高一,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多些,在高二、高三,随着知识增加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在不断增强,教师可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且坚持下去。教师在教学过程要起积极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对发散思维题的条件和答案作出深层次的比较和评价,试着发现条件、答案间的逻辑关系,对各种解答的正确性作出判断并给出必要的论证,进行必要的修改或推广,以及深刻领会题目的内涵与外延。
结语
发散思维题已为广大教师和命题者所重视,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数学发散思维题会越来越丰富。有科学家总结:创造力=知识量+发散思维力。由此可见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数学发散思维题的编制与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必定对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辉.探求理想的教学[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2]熊斌.解题高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希扬.发散思维大课堂[M].龙门书局,20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