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球的基本特征
地球的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所圈闭的形状。
赤道半径 (a) 6378.137km 赤道周长 (2πa) 40075.7km
地球的重力是地心引力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合力。 地磁场由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三个地磁要素来表示。
地震波速变化明显的深度,地球物理学上称其为不连续面或称其为界面。
莫霍面是地表向下的第一个一级不连续面33Km深。其使纵波波速由7.6km/s 增至 8.0km/s,横波波速由4.2km/s增至4.4km/s 。
古登堡面在地表以下约 2900km深处,纵波波速由13.64km/s骤降为7.98km/s,横波则不能通过该界面 。
地壳是指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的固体地球部分,是固体地球最外一个圈层,属于岩石圈上部,主要由硅酸盐类岩石组成(O Si AL Fe Ca Na K Mg)。 大陆地壳(简称陆壳)分布在大陆和被海水淹没的大陆边缘地区。 陆壳厚度较大,平均33~36km,但厚度很不均匀 陆壳由沉积岩层(沉积岩或沉积物组成)、硅铝层(主要成分为氧、硅、铝、钾、钠等轻元素,岩石成分相当于花岗岩成分,故又称为花岗质层)和硅镁层(主要由氧、硅、铝、铁、镁、钙等元素组成;岩石成分相当于玄武岩成分,故又称为玄武质层)组成。 大洋地壳(简称洋壳)分布在大洋盆地和洋中脊等洋底地区 洋壳由沉积层和硅镁层组成
地幔为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地球部分
地幔进一步分为上地幔(主要成分为超基性岩,称为地幔岩,由55%的橄榄石、35%的辉石和10%的石榴子石组成)和下地幔(主要化学成分为MgO,FeO,SiO2。) 两个次级圈层 软流圈,是岩浆的发源地
岩石圈:软流圈之上到地表,为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层,由固体岩石组成,故称岩石圈。它包括
沉积岩层、花岗质层、玄武质层和超基性岩层。
地核包括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的地球圈层部分,分为外核、过渡层和内核。
二、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壳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把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而传播能量的媒介称为介质。
地质作用包含建设性和破坏性两个方面
内能:是指来自地球内部自身的能量。包括旋转能、重力能、热能,此外尚有结晶能,与化学能
外能:是指来自于地球以外的能量。主要包括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和生物能。此外尚有恒星及行星的辐射、宇宙射线等等
内动力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深部和地球内部;引起它的能量来源于地球本身 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的表层或浅层;其能量来自于地球以外。
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岩石圈甚至地球的物质成分、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
由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称为地壳运动【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扩张、挤压、剪切)】
从岩浆的形成、演化、直至冷凝,岩浆本身发生的变化以及对周围岩石影响的全部地质作用过
程称为岩浆活动或岩浆作用
岩浆从深部发源地上升但没有达到地表就冷凝形成岩石,这种作用过程叫侵入作用,冷凝后形成的岩石叫侵入岩;
岩浆直接溢出地面,甚至喷到空中,这种作用过程叫喷出作用或火山作用
挥发组分对岩浆的粘度、岩浆的结晶作用以及对岩浆期后矿物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变质作用:是指原岩处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其在固态下改变其矿物成份、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经受变质作用所形成的新岩石,称为变质岩
变质标志:岩石是否发生变质要看其有无重结晶现象或有无变质矿物出现为标志。(岩石的变质作用是在固态状况下进行的)
动力变质作用:岩层由于受到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强烈应力的作用,可以使岩石及其组成矿物发生变形、碎裂,并伴随一定程度的重结晶作用的变质作用。
地震作用——从地震的孕育,发生到产生余震的全部过程。由地震引起岩石圈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的地质作用
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它是地震能量积聚和释放的地方。震源是具有一定空间范围的区间,称为震源区。震源垂直投影在地面上的地点叫震中。震中也是有一定范围的,称为震中区。震中附近震动最大,远离震中震动减弱。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深度一般为几公里至300km不等。最大深度可达720km。地表上任何一个地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从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离。
地震按其成因分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构造地震三种类型
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由外能引起地壳表层形态、物质成分变化的作用,称为外动力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weathering)是指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风化壳—由残积物和土壤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 残积物—岩石经长期风化后,残留在原地的风化产物。 基岩—风化壳以下未经风化的岩石。 露头—露出地表的基岩。 剥蚀作用:指各种运动的介质(风、流水、冰川、湖海中的水等)在其运动过程中,使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其产物剥离原地的作用 根据产生剥蚀作用的营力特点不同,剥蚀作用可进一步划分为河流、地下水、海洋、湖泊、冰川、风等的剥蚀作用。 剥蚀作用按方式又有机械、化学和生物剥蚀作用三种。 河谷形态三要素 谷坡:河谷两侧的斜坡 谷底:谷坡所限定的底部较平坦的部分 河床或河槽:谷底中常有水流的部分 河流的侵蚀作用——冲蚀作用、磨蚀作用、溶蚀作用
地下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和松散堆积物空隙中的水体 地下水的剥蚀作用——潜蚀作用、岩溶作用
冰川(glacier)是陆地上终年缓慢流动着的巨大冰体。它广泛分布于高纬度地区和中、低纬度的高山(海拔4-5km以上)地区。
冰川的剥蚀作用——刨蚀作用(挖掘作用、磨蚀作用) 风的剥蚀作用简称风蚀作用
按作用方式分为吹蚀(吹扬)作用和磨蚀作用 海洋的剥蚀作用是指由海水的机械动能、溶解作用和海洋生物活动等因素引起海岸及 海底物质的破坏作用,简称海蚀作用(机械、化学、生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