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
调查地点及相关介绍: 本文选取了东部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中岗镇田拐村进行留守儿童教育情况的调研。中岗镇位于阜南县城东南18公里,地处蒙洼分洪道和谷河交汇处,S328省道穿境而过,该镇地势低洼,易涝易旱。同时由于当地长时间少降水,土地出现裂缝,粮食作物因为少灌溉而发育不良,如玉米打焉等。农业结构以粮食作物玉米,小麦为主,平均每户村民拥有2亩地(每人1亩地,未满18岁的孩子没有耕地),家庭收入以外出打工为主(每户基本上有一人以上出去打工,工作地点多为上海,浙江等地,月平均工资为2000左右),大部分村民收入为1~2万元。
调研对象: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教师、临时监护人。(本文对于留守儿童的界定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6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调研内容: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性格、行为表现、品德等方面以及留守儿童生活环境的经济、文化、管理等情况。 一、概述
1.选题背景及意义
2008 年,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就有1个留守儿童。农村儿童“留
守”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如提高儿童的独立自主能力等,但从总体上看,其消极影响更为突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社会性和全局性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虽然党和政府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效果并不明显,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仍然严峻。学术界的研究报告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化以及日常安全教育等问题。但仅仅是“就事论事”,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也仅仅涉及了部分社会群体,而对于大学生这一庞大的具有较高学历的知识分子群体却鲜少涉及。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支教地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实地调研,深入剖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大学生支教这一角度分析其对缓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问题的意义。
2.国内研究现状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与之相伴的是农村留守儿童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随着留守儿童的数量持续增加,他们所凸显的问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成为一个显性问题,开始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004年5月,教育部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 2005年5月,全国妇联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援助研讨会”。随后,国内
相关学者和专家对其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探索,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依据。 3.本文创新之处
⑴研究方法。①采用了比较研究法,横向比较了同一村落但教育水平不同的两所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同时采用瑞文智力量表来反映留守儿童在不同的教育水平下,其智力水平的差异。②采用了自然观察法,暑期我们在当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支教,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的观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以及生活情况。
⑵研究的理论依据。本文运用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分析,在调查数据的统计方面用统计学的一些方法,用EXCEL和SPSS来处理数据等。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 1.留守儿童智力水平的数据分析
在研究中,我们选取了A、B两所学校一年级与三年级共93个留守儿童作为被试。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前提下,我们假设两个学校的教育水平差异对孩子的智力水平有影响。随后我们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A、 B两个小学一年级瑞文测验的智力结果: 表1 A、B两所学校一年级学生智力水平分析结果 从智商及标准分来看,其P值均大于0.05,表明两所学校
一年级孩子的智力水平是不存在差异的。也就是说A、B两所学校学生的智力水平是差不多的。同时由于本地区经济水平的限制,我们在家访时了解到这两所学校的孩子基本无任何学前教育。我们可以认为这两所学校一年级新生的智力水平在同一个水平上。
从标准分以及智商的P 2.留守儿童成长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⑴学习成绩的平庸性。在支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的成绩属于中等偏差。一些孩子一方面由于长时间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而导致上课效率低下、学业成绩下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不足,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与他们交流过程中得知,他们更愿意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出外打工,这种对学习毫无兴趣的状态致使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不佳。
⑵人格发展亚健康性。由于缺乏正常而必须的家庭教养,致使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不良,心理问题突出。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留守儿童非常难管,作业不交、上课不听,特别喜欢和老师对着干,逆反心理极强;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则非常自卑,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参加集体活动。
⑶思想道德素养的偏差性。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偏差性极大,并在道德行为方面的表现出现异常。部分留守儿童缺乏起码的自我道德约束,未能建立起对他人应有的尊重,也未意识到其
相关推荐: